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舞蹈与流行交谊舞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王珂,王家彬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61221921
字数:2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在多位骨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多年体育舞蹈教学讲义反复修订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包括体育舞蹈的基础知识、动作编排、教学方法、竞赛组织、裁判方法等;实践篇包括国际体育舞蹈、流行交谊舞的基本技术和专项形体训练等。
本书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内容精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本书适合于各类普通高校不同学制的公共体育选项课、选修课。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流动的线条和充满活力的色彩,让人立刻联想到舞台上那些轻盈、富有激情的瞬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详尽介绍各个舞种起源和技巧的书籍,毕竟书名里带有“体育舞蹈”的字样,我期待能看到关于摩登舞、拉丁舞的严谨分析,比如伦巴的胯部动作是如何与音乐的律动完美契合,或者探戈的那些充满戏剧张力的定点和引导。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时,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一种氛围的营造,而非技术手册。书中对舞者心态的描述非常细腻,探讨了如何用肢体语言去讲述一个故事,这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关于眼神交流的篇幅,作者似乎能穿透纸张,告诉我如何在舞伴之间建立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不过,对于我热切想学习的那些专业术磨练的“干货”,比如具体的步法图解或者不同级别考试的要求,书中着墨不多,这让我感到些许失落,感觉它更像是一本舞蹈哲学的散文集,而非我预想中那种能手把手教我从零基础进阶的工具书。它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感受”的启迪,但“如何做到”的部分,我还是需要去其他地方寻找答案。整体而言,这本书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并渴望提升内在表达力的舞者,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抽象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于“节奏”二字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几乎达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可量化的训练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节拍器训练来精确掌握四拍子和三拍子的转换,或者不同舞步在重心转移时,脚掌与地面的接触角度对平衡性的影响。我甚至翻到了书的后半部分,希望找到一些关于体能训练或者交叉训练的建议,毕竟体育舞蹈对核心力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这本书似乎避开了所有这些硬核的、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它更多地是在探讨音乐的“呼吸感”,以及舞者在空间中如何与“看不见的力量”进行互动。比如,书中有一章描述了“延迟的艺术”,即如何在音乐的预期点之后才完成动作,以制造出更强的戏剧张力。这个概念非常迷人,但当我试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练习时,却发现无从下手。它没有告诉我,这个“延迟”究竟是半拍、四分之三拍,还是完全依赖于音乐的细微变化。因此,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更多是在于修正了我对舞蹈“感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肢体语言不仅仅是机械动作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流动。但对于提升我实际跳舞时的稳定性或技术精确度,它的直接贡献非常有限。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体育舞蹈”学习路线图,涵盖从基础站姿到复杂组合的每一个环节。我希望它能详细解析例如快步(Quickstep)中那些需要快速移动和弹跳的动作,如何通过核心力量的控制来保持优雅,而不是看起来像在“蹦跶”。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舞种的音乐解析,比如探戈的二拍四与华尔兹的三拍八是如何在听觉上引导舞者做出恰当的身体倾斜和节奏处理。但这本书的叙事轨迹非常“自我化”,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作者本人的某种主观体验和对舞蹈的个人理解,而不是一个客观、可传授的知识体系。书中充满了对“内在和谐”的强调,仿佛只要你心灵通透了,身体自然就会随着音乐起舞。这种浪漫化的描述固然能鼓舞人心,但对于需要具体练习指导的学习者来说,帮助微乎其微。我试图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挑选合适的舞鞋、如何保持关节的放松度等实际操作层面的建议,但这些“工具性”的内容在书中完全缺席。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精神彼岸的地图,而不是一双能带你走完这段旅程的鞋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独特,大量的留白和不对称的布局,营造出一种现代艺术展的氛围。我本来是冲着“流行交谊舞”这个概念来的,希望了解从华尔兹演变到摇滚迪斯科,再到现代夜店舞步之间,有哪些清晰的脉络和技术继承性。我特别想知道,在社交场合中,那些快速变化的多样化舞步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被安全、有效地执行的,有没有一些通用的“安全守则”或者“即兴接招”的技巧手册。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有意避开了具体的“流行”舞种的细节,它更像是对“舞蹈精神”的一种抽象概括。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哲学概念,一下子跳跃到对某个舞者情绪的描摹,这种结构让习惯了线性逻辑的我,在寻找特定信息时感到有些迷失。我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章节目录来指导我快速定位我感兴趣的“交谊”部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运动美学”的论文集,探讨了身体在运动中如何体现个体意志,但对于实际的社交舞蹈环境中的互动规则、礼仪或者技巧升级,书中几乎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指导。读完后,我感觉我的审美提升了,但我的舞步并没有变得更流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厚实而带有微微磨砂感的纸面,使得内页的彩色插图(如果有的话,虽然我没怎么细看插图)看起来质感十足。我最初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是想深入了解那些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快节奏、充满爆炸性动作的“流行交谊舞”是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发展起来的。我一直对那些能迅速带动全场气氛的舞蹈形式非常好奇,比如摇摆舞(Swing)或者一些现代城市广场舞的起源脉络。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这些舞蹈如何从民间快速普及到专业舞台的社会学分析,或者至少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了这些舞蹈的风格演变。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重点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艺术性的探讨,而不是社会文化的追踪。文字的遣词造句非常华丽,充满了比喻和排比,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体验,但信息的密度却相对较低。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特定音乐节拍与舞步匹配度的讨论,比如当音乐进入高潮时,舞者应该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规范又充满即兴趣味的动作组合,但这些关键信息点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更具文学性的描述所取代。这让我有点像在欣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而非学习一门技术指南,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沉浸在舞蹈世界中的人准备的“精神食粮”,而非为我们这些还在努力寻找舞步的“实干家”准备的食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