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格斗应用制敌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赵志强,王灿普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94113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赵志强、王灿普主编的《格斗应用制敌》在编写 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教材,着眼强化格斗应用制敌能力 ,满足反恐 任务需求,本着剔除花拳绣腿,更加贴近实战和服务 实战的原则,尽力形成一套 完整的技术体系和训练方法,为破解反恐作战难题和 提高反恐分队、特勤分队训 练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人体解剖知识
人体解剖姿势与方位术语
人体薄弱关节
人体要害部位及攻击力点
杠杆功能及特点
肌肉功能与特点
攻防技战法
防守反击技战法运用
攻防组合技战法运用
力的特征与运用
攻防技战法训l练
关节锁控技法
指关节锁控技法
腕关节锁控技法
肩肘关节锁控技法
颈关节锁控技法
地面技术锁控法
摔擒技法
步法运用与抓握方法
摔法技巧
防御手型
防拳快速制敌
防腿快速制敌
主动
主动带离
协作带离
格斗拳综合术
格斗战术运用
格斗战术行动方案
格斗战术训练及要求
格斗身体素质训练
击打力量训练
柔韧素质训练
灵敏、协调性训练
爆发力训练
攻防耐力训练
增大肌肉块15秘诀及饮食方案
赵志强,197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1999年7月入伍。现任特种警察学院教学科研部教务处参谋、副教授,专业技术9级,中校警衔。中国“武教头”称号。从事*格斗教学训练研究12年。被评为学院教员3次,荣立三等功3次,2013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北京奥运会武术团队成员,被评为奥组委工作者。*裁判,*健将。曾6次获得国内国际武术散打赛事冠军。参加2013年中国部队与俄罗斯内卫部队“联合训练”的筹备工作及组织实施。参加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队重点课题研究,参加3部部队、院校教材编写,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文章30篇。获部队军事理论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3项。
王灿普,自幼习武,热爱武术,1984年入伍,现为特种警察搏击教研室刹主任。主讲《特战搏击》、《警棍盾牌棍术和应急棍》、《擒敌术》等课程。主编《*搏击防爆术》《腰带术》,参编《中国*格斗术教范》等教材。2000年代表部队赴罗马尼亚宪兵队执教;2003年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老派武术家的沉稳和内敛,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前辈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验。他很少使用时髦的词汇,而是专注于描述那种渗透在时间长河里的武道精神。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气”与“意”这种形而上概念的探讨,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禅意的沉静。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对手在进攻前瞬间的“微表情捕捉”,作者将其比作是观摩自然界中猎豹捕食前的极度专注,这种类比非常贴切且富有画面感。但是,这种过分的注重精神层面,导致了对现代训练方法和科学营养学的讨论几乎是零。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格斗技术早已不再仅仅是经验的传承,更融合了大量的运动科学数据。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心率区间训练、恢复周期管理以及针对不同肌群的专项力量训练的建议。这本书更像是对“道”的追溯,而非对“术”的精进,虽然精神食粮也很重要,但对于追求效率和科学训练的现代人来说,这未免有些不够“接地气”。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细节有极高要求的读者,所以当我开始阅读这本关于格斗技巧的书时,我立刻被其中对基础步法和发力原理的描述所吸引。作者在解析“重心转移”这一点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他不仅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还引入了古典力学中的一些概念来辅助说明,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微调脚掌的着地角度来最大化瞬间爆发力的那几页,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甚至拿来对着镜子比对着练习,效果立竿见影。然而,这种对理论深挖的倾向,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内容过于密集,缺乏必要的图示辅助。在描述一些复杂的连贯动作时,文字的描述总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常常需要暂停阅读,去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动态模型。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些高质量的、不同角度的分解图,或者干脆制作配套的教学视频,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能得到几何级的提升。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为已经有扎实基础的专业人士准备的理论深化读物,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吃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绝对是上乘,印刷清晰,阅读体验极佳,这一点值得称赞。但真正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在选取案例时的倾向性。他几乎所有的实战案例都来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经典赛事或特定的传统门派内部对决。这些案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但它们大多脱离了当前主流竞技格斗的规则和节奏。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缠斗”环节时,作者着重分析了那些需要极长时间保持耐力的古老套路,但这与现代综合格斗比赛中追求快速终结的趋势有所偏差。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对近五年内顶尖选手的技术录像的文字分析,探讨他们是如何利用规则漏洞、如何应对新型护具和场地限制进行技术革新的。这本书像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格斗艺术的辉煌过去,但它在指导我如何迎接明天的挑战,帮助我适应当下赛场的瞬息万变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更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精美,但缺少了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吸引人,那种硬朗的线条和深沉的色调,一眼看上去就充满了力量感和专业性。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触摸封面的纹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排版和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不过,当我翻开内页,深入阅读其中关于“战术规划”和“心理博弈”的部分时,我发现作者对于理论的阐述显得有些过于抽象了。他似乎更侧重于描绘一种宏大的格局,而不是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指南。比如,在讲解如何根据对手的习惯快速调整策略时,他更多地用了排比和修辞手法来渲染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氛围,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真正需要的那些细微的动作要领和情境分析却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我期待的是一种更扎实、更像教科书一样的严谨性,能让我一步步拆解并应用到实战训练中去。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武道哲学的探讨,而非一本实操手册,这使得它在实用性上打了不少折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译”作者的深层意图。整体来说,它在提升读者的心境层面或许有益,但在手把手的技能传授上,我感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套系统化的、适合我自己在家也能练习的训练体系。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确实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前三分之一部分,内容结构严谨,从热身到体能储备的分配,都有详细的章节划分,读起来让人信心十足。然而,一旦进入到核心的“实战对抗”模块后,叙事节奏突然变得跳跃和松散。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某一套固定的体系,然后直接开始讨论“临场应变”的最高境界。这就像是建筑学教材,前面讲了如何和水泥、如何砌砖,但在讲到如何设计摩天大楼时,直接跳到了结构力学的高级公式,中间缺乏了将基础知识串联起来的桥梁。我多次尝试按照书中“从A到Z”的顺序进行自我训练,结果总是在关键的过渡环节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将前面学到的防御技巧自然地衔接到后续的反击动作中去。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大师级的“心法口诀集”,而不是一套面向大众的“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