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 9787503881428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 97875038814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华 著
图书标签:
  • 云南
  • 轿子山
  • 自然保护区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研究
  • 植物学
  • 动物学
  • 环境保护
  • 地理学
  • 云南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1428
商品编码:297204415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 作者 彭华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03881428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47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该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全面的一部专著,本书是根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要求和轿子山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设了自然地理、植被、植物、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社会经济、保护管理和摄像等9个专题。本次考察是该保护区迄今为止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全面的一次综合考察,基本摸清了保护区生物资源本底和一些重要物种的分布和数量。本报告系根据上述考察结果并收集以往标本和资料作系统整理编写而成。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概览

章 自然地理环境
1.1 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1.2 地质基础
1.3 地貌
1.4 气候
1.5 水文
1.6 土壤
1.7 自然环境综合评价

第2章 植被
2.1 考察及分析方法
2.2 植被类型及系统
2.3 植被类型各论
2.4 植被分布规律
2.5 植被特点总结和评价

第3章 植物区系
3.1 研究概述
3.2 植物区系概述
3.3 植物区系分析
3.4 特有、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
3.5 新记录、新分类群
3.6 保护价值及保护措施

第4章 哺乳动物
4.1 调查方法
4.2 哺乳动物概貌
4.3 哺乳动物分布型
4.4 区系概貌及特点
4.5 珍稀濒危保护哺乳动物
4.6 保护价值与存在问题
4.7 重要哺乳动物简介

第5章 鸟类
5.1 调查研究概况
5.2 区系分析及地理区划
5.3 垂直分布和生境分布
5.4 珍稀濒危物种及特有类群
5.5 鸟类资源评价
5.6 保护建议

第6章 两栖类和爬行类
6.1 概要
6.2 调查方法
6.3 调查结果及分析
6.4 生物多样性特点
6.5 结论

第7章 社会经济与社区发展
7.1 社会经济
7.2 社区发展

第8章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8.1 历史沿革
8.2 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区类型
8.3 保护区建设方针和目标
8.4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8.5 基础设施和设备现状
8.6 保护区管理
8.7 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评价
8.8 保护区发展建议

附录Ⅰ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Ⅱ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图鉴
附件1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参加单位
附件2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组成人员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苍山洱海,奇峰绝壁,隐秘王国——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 云南,这片被誉为“彩云之南”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更藏匿着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在滇东北高原之上,一座被当地人尊称为“神的居所”的山峰,正以其卓绝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神秘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探索者与朝圣者——它,便是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 轿子山,因其主峰形似古代轿子而得名,是横断山脉东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高原的山峦巍峨耸峙,云海翻腾,气候变幻莫测,仿佛一座天然的地理博物馆,展现着地球造山运动的鬼斧神工,也孕育着生命演化的奇妙篇章。保护区内,海拔高差悬殊,从低海拔的山麓到高海拔的山巅,垂直分布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 地理之脊:褶皱与裂谷的交响 轿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而独特。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褶皱、断裂、剥蚀,共同塑造了今日轿子山险峻的地貌。保护区内,你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山峰,有的尖峭如刀削,有的圆润如馒头;有的刀劈斧砍,层峦叠嶂,有的则被侵蚀成孤峰突起,如同大地上的巨大雕塑。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轿子山地区存在着巨大的海拔落差。从山脚下的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到山顶的寒温带高山草甸和冰雪地带,短短数十公里的距离,却浓缩了数十个纬度才能见到的气候与植被带。这种巨大的垂直分布,为各种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多样的生境,也使得轿子山成为研究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理学的天然实验室。 在保护区内,你可以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感受脚下坚实的岩石,仰望头顶湛蓝的天空。你会发现,岩石的颜色、纹理,都在诉说着地球古老的故事。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清晰的层理,仿佛书页般记录着沉积和变质的过程;有些地方,则是火山活动留下的痕迹,熔岩凝固成的黑色岩石,诉说着曾经的炽热与力量。 生命之歌:古老与新兴的和谐共生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之所以备受瞩目,还在于其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汇聚了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得轿子山成为了许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也为新物种的演化提供了沃土。 植物王国:从常绿到荒凉的绿色阶梯 保护区内的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 低山常绿阔叶林带(约1500-2200米): 山麓地带,温暖湿润,生长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这里树木葱茏,藤蔓缠绕,蕨类植物随处可见。各种樟科、壳斗科的植物是这片森林的骨干,它们枝繁叶茂,为无数生灵提供了庇护。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亚热带的特有植物,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诉说着南方森林的勃勃生机。 中山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带(约2200-2800米):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逐渐转凉,常绿阔叶树逐渐被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所取代。这里是温带森林的典型代表,你可以看到各种栎树、桦树、松树、杉树等。在秋季,这里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是摄影爱好者和徒步者的天堂。针叶树的挺拔与落叶阔叶树的婀娜,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高山灌丛草甸带(约2800-3800米): 越往上,树木的高度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灌木和茂密的草甸。这里是高山草甸的王国,各种野花在夏日里竞相绽放,色彩鲜艳,如同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展在山坡上。各种鼠尾草、龙胆草、报春花等在这里随处可见,吸引着勤劳的蜜蜂和蝴蝶。一些耐寒的灌木,如杜鹃花、矮柽柳等,也在这里顽强生长,它们的身姿与嶙峋的山岩相互映衬。 高山流石滩与冰雪地带(3800米以上): 在保护区的最高峰区域,植被逐渐稀疏,甚至消失。这里是流石滩和永久性积雪的分布区。巨大的岩石块堆积在地表,形成一片片灰白色的世界。只有极少数适应严寒的苔藓、地衣和一些耐寒草本植物,在石缝中顽强地生存着,它们是生命在极限环境下顽强不屈的象征。 动物世界:隐秘的王国与飞翔的精灵 轿子山丰富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尽管很多动物善于隐藏,但它们的踪迹却无处不在。 哺乳动物: 在低山和中山区域,你或许能幸运地遇到滇金丝猴、羚牛、野猪、梅花鹿等。这些大型哺乳动物是山林的精灵,它们的出现,往往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在高海拔地区,则可能生活着旱獭、野兔等。 鸟类: 轿子山是众多鸟类的乐园。这里的森林、草甸和岩壁,吸引了形形色色的飞羽精灵。你可以听到各种鸟类的鸣叫声,看到它们在枝头跳跃、在空中翱翔。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鸟类,如血雉、勺鸡等。每年迁徙季节,这里还会成为候鸟重要的迁徙通道。 两栖爬行类: 在潮湿的林下和溪流边,生活着各种青蛙、蟾蜍和蛇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默默地维持着生态平衡。 昆虫: 尤其是在夏季,保护区的草甸和林间,昆虫种类极为丰富。各种色彩斑斓的蝴蝶、勤劳的蜜蜂、各式各样的甲虫,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 水系之魂:冰川融水与湿地之韵 轿子山地区的水系,大多发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和丰沛的降水。这些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滋养着山间的生灵。 瀑布与溪流: 在保护区内,你经常会看到从高处飞流直下的瀑布,水雾弥漫,蔚为壮观。这些瀑布的源头,往往是高山湖泊或冰川融水。清澈的溪流,穿梭于山林之间,它们的水质纯净,是当地重要的水源。 高山湖泊: 在一些高海拔的山坳里,分布着一些高山湖泊。这些湖泊宛如镶嵌在群山中的宝石,湖水碧绿,周围绿草如茵,是欣赏自然风光绝佳的地点。 湿地: 在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季节性的湿地。这些湿地是许多水生植物和鸟类的栖息地,对于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气候之谜:四季分明与瞬息万变 轿子山地区的气候,受到海拔、地形和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垂直气候带: 如前所述,巨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从温暖湿润的山麓到寒冷干燥的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四季分明,冷暖悬殊: 即使在同一季节,不同海拔地区的气温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夏季,山下可能酷热难耐,而山顶却可能寒风凛冽,覆盖着冰雪。冬季,山顶更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呈现出一派冰雪世界的景象。 天气多变: 轿子山的天气以“一日四季”而闻名。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也可能突然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甚至出现冰雹。这种多变的天气,对登山者和游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添了轿子山的神奇色彩。 人文印记:古老传说与生态共荣 轿子山不仅仅是自然的宝库,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 民族文化: 轿子山周边居住着彝族、白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许多关于轿子山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旅游: 随着保护区知名度的提升,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保护的意义:守护生命的绿色屏障 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在这里,古老的地质构造与蓬勃的生命力交织,变幻的气候与顽强的生灵共舞。保护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贵基地,更是我们认识自然、理解生命、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窗口。 每一座山峰,每一棵树木,每一只生灵,都在诉说着地球的故事。而轿子山,这座神秘而壮丽的山峰,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奇迹。它提醒着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守护这片孕育生命的绿色家园,让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能够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一股清新脱俗的知识流便开始在我的脑海中荡漾。这本书的文字描述非常生动,仿佛将我置身于轿子山那云雾缭绕的山巅之上,呼吸着纯净稀薄的空气。作者对于当地的地质构造、土壤类型、水系分布的阐述,细致入微,让我对轿子山的地貌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冰川遗迹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形态各异的冰斗、U型谷,无声地诉说着亿万年前的沧桑巨变。而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的变化也如同画卷般在我眼前展开:从山脚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中山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再到高山寒带的灌丛草甸,每一种植被类型都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特有植物的介绍,那些名字古老而又充满地域特色的植物,似乎都在低语着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漫长故事。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用严谨的科学语言,为我勾勒出轿子山宏伟壮丽的自然画卷。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从封面和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西南秘境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我国西南地区那些人迹罕至、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自然保护区情有独钟,总觉得那里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观和古老的秘密。轿子山,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诗意的名字,据说那里海拔高差巨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那里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孕育其中的珍稀动植物。我尤其好奇,作为一处自然保护区,它在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成就?是否有关于科研监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详实的科学知识,更能触动我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关于云南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深度探索之旅。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文字描述、以及对生命的热忱,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又饱满的自然保护区形象。我从书中不仅学到了关于地理、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自然王国,也看到了人类在守护这片绿色家园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保护区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思考集。对于任何热爱自然、关心生态保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一次身临其境的徒步旅行。书中不仅仅包含了枯燥的科学数据和专业的术语,更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我仿佛看到了护林员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巡逻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惊险时刻,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守护之情。书中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如何参与到自然保护中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既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又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助益,同时又不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其中的平衡之道,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让我觉得,保护大自然,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实践。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描绘。我一直认为,一个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所庇护的生命种类上。书中对于轿子山地区丰富的动物资源,特别是那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介绍,让我感到无比震撼。我看到了那些在传说中才可能出现的动物,例如滇金丝猴、羚牛,它们在这片受到精心保护的土地上安然栖息,成为了大自然最宝贵的财富。而书中关于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等其他生物的详细记载,更是让我领略到轿子山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复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物种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物种的生存习性、繁殖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生命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深刻的洞察和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保护区不仅仅是地理区域的划分,更是无数生命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家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