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 (德)希施费尔德 ,吴裕康 978756

正版 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 (德)希施费尔德 ,吴裕康 9787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希施费尔德,吴裕康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饮食文化史
  • 饮食文化
  • 营养史
  • 欧洲历史
  • 文化史
  • 希施费尔德
  • 吴裕康
  • 历史
  • 饮食
  • 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1366
商品编码:297305295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

定价:27.00元

作者:(德)希施费尔德 ,吴裕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3613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从粗糙杂乱的进食到达当代高度发展的饮食文化,所走过的路既冒险艰辛又曲折有趣……
书中详尽地途述了猿人的食物、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食物、欧洲中世纪及现代早期的食物,直到当代准基因食品的出现和狂吃潮的回归。
饮食文化在这里已远远超出了只是揭示“吃”的秘密,其他社会领域的文化进程也从中清晰地显示出来。

目录


导论 为什么不健康的食物这么好吃?——饮食文化导言
章 猿人、吃蜗牛者和农夫——远古历史的食物搜寻
第二章 猛犸的食物——早期体现发达文化的食物
第三章 哲学家宴席上的鱼酱——古希腊时代的饮食文化
第四章 面包和游戏——古罗马帝国的世界
第五章 宴会上的——中国世纪早期的饮食
第六章 沉睡中的欧洲?——中世纪盛期和晚期的乡村生活
第七章 城市的空气和粥——中世纪晚期城市里的国际烹调
第八章 面包取代肉——现代早期的饥与饱
第九章 挨饿的产业工人——1789~1850
第十章 餐桌上的工业——1850~1914
第十一章 饮食与战争——1914~1945
第十二章 从饥饿到“狂吃潮”及其复归——1945至今
注释
图片出处说明
译后记

作者介绍


贡特尔·希施费尔德,1961年生,曾在波恩攻读历史学和民俗学,后在特里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英国从事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工作。2000年,他获得美因茨大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教职,之后回到波恩大学并一直从事民俗学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食物的轨迹:一部跨越时空的饮食生活史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欧洲某一个特定时间段或地域的饮食习俗,也无意于探讨宏大的营养学演变历程。相反,它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文化史著作,致力于描绘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与“食物”这一核心要素进行互动、构建意义、并以此塑造其社会结构、仪式活动乃至身份认同的复杂图景。 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全球,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到新兴的现代都市,追踪那些被人类赋予了超越果腹意义的饮食实践。我们的考察将避开严谨的化学分析和营养成分的堆砌,转而深入探究食物背后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意涵。 第一部:起源与仪式——早期社会的餐桌哲学 本部分将回溯至史前人类的采集与狩猎阶段,分析早期食物获取方式如何塑造了部落的社会等级和性别分工。我们不会详细描述具体的工具制造技术,而是着重于“分享”的原始契约。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一次成功的捕猎或丰收,其意义远超于个体生存所需,它关乎社区的凝聚力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我们将探讨早期谷物种植普及后,围绕“播种”与“收获”形成的宗教仪式。例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面包和啤酒不仅仅是主食,它们是文明的基石,是献祭的载体,更是区分“文明人”与“蛮族”的文化符号。我们会比较不同早期文明在处理“不洁食物”与“圣洁食物”时的差异,以及这些禁忌如何巩固了早期的祭司阶层或贵族权力。 第二部:帝国、贸易与风土——古典与中世纪的味觉疆域 进入古典时代,贸易路线的开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味觉版图。本书将重点分析地中海贸易圈内,橄榄油、葡萄酒、香料等关键商品的流动,如何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渗透的过程。我们不会详细介绍罗马帝国的农业政策,而是侧重于“宴饮”这一社会表演。罗马的盛宴是权力的展示、政治的结盟场所,以及对东方奢靡的模仿与本土化的融合。 中世纪的餐桌则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二元对立:修道院的自给自足与封建领主的奢华排场。修道院中的饮食习惯,虽然受到对禁欲的推崇,却也催生了对保存技术(如腌制、酿造)的精进。同时,我们关注贵族阶层的“品位”是如何通过对异域香料(如胡椒、肉桂)的追逐来界定的,这些香料的昂贵价格,确保了它们成为身份的隐形徽章。本书将分析彼时欧洲社会如何通过食物的“冷热”、“干湿”等理论来解释健康与失调,但这仅作为背景,而非核心探讨内容。 第三部:全球化初探与餐桌上的革命——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饮食史上最具颠覆性的转折点之一。本书将详细考察美洲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番茄、辣椒)进入旧大陆后,所引发的深层社会结构变化。我们不会深入探讨植物的生物学变异,而是聚焦于这些新食物如何被不同地区的社会群体接受、排斥或改造。例如,马铃薯在爱尔兰的普及与在德语区的缓慢接受,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是什么?辣椒如何迅速融入亚洲和南欧的烹饪体系,并改变了当地人对“辛辣”的感知阈值? 启蒙运动时期,咖啡馆和茶室的兴起标志着公共消费空间的转变。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进食场所,而是知识传播、政治讨论和新兴市民阶层形成的沙龙。本书将分析咖啡、茶、巧克力这“三大新饮品”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作息和时间观念,从贵族的午后消遣,转变为全球性劳作体系的驱动力。 第四部:现代性与标准化——工业革命后的身份重塑 进入近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生产和食品加工,使得“吃”的体验被前所未有地标准化。我们不会涉及工厂化的生产流程细节,而是探讨标准化对传统烹饪技能和地域性风味构成的挑战与融合。 本书将分析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饮食如何被用作构建统一国家认同的工具。例如,某一特定菜肴如何被提升为“国菜”,其背后是怎样的历史建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家庭内部的“烹饪权力”开始转移,新的家庭结构与饮食习惯产生了怎样的张力? 最后,本部分将简要触及二十世纪初兴起的“饮食改革运动”——并非侧重其营养学主张,而是将其视为对工业化、过度消费的文化反思与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一种集体向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续的叙事线索,展示食物从生存必需品演变为文化符号、社会工具、乃至身份标签的全过程,强调的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通过“吃”来定义自身、连接彼此,以及对抗遗忘。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完《XXX》(此处可填一本你最近读过的、非常喜欢的、但与欧洲饮食文化史完全不相关的书),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灵感迸发,到团队组建的磕磕绊绊,再到游戏上线后的市场反馈,以及开发者们如何在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上坚持下来。书中详细描绘了独立游戏开发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包括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创意枯竭,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创作的热情和初心。作者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笔触,记录了许多开发者们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他们并非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为了心中那份对游戏的热爱,默默耕耘的匠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意如何诞生与变异”的章节,作者通过剖析几个经典独立游戏的开发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何一步步打磨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如何通过激烈的讨论、不断的试错来共同塑造游戏的灵魂。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无论做什么,坚持和热爱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独立游戏世界,也让我对那些为梦想不懈奋斗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现代舞发展的传记,这本书详尽地记录了一位传奇舞者从默默无闻到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励志故事。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严酷训练、无数次跌倒又爬起,以及面对质疑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书中特别强调了现代舞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以及主人公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舞蹈语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次关键的演出,主人公如何在身体受伤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完成了那场被载入史册的表演。这不仅仅是一次舞蹈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意志力极限的挑战。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仿佛能看到舞者在舞台上挥洒汗水,感受着音乐的律动,与观众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的艰辛付出,也让我对那些为追求艺术完美而燃烧生命的人们充满了敬佩。

评分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日本俳句的诗集,简直是心灵的一场洗礼。那些简短而精炼的诗句,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意境。比如,某个清晨,露珠滑落,在叶尖闪烁,瞬间的静谧,却能让人感受到万物的生机;又或是,冬日里寂寥的寒风,吹过荒芜的田野,带来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却又似乎蕴含着对春天到来的期盼。这本书的选集非常独到,涵盖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历代俳句大师的经典之作。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俳句,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准确捕捉到自然最细微、最动人的瞬间。透过这些诗句,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中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物哀”之美的独特追求。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冥想,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超脱。每一首俳句都像一颗小小的珍珠,串联起我对生命、对自然、对时间的感悟,它们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部关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纪录片,完全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纪录片通过航拍和实地考察,展现了亚马逊雨林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从巨大的水獭、色彩斑斓的金刚鹦鹉,到那些隐藏在茂密植被中的神秘生物,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最让我震撼的是,纪录片深入探讨了亚马逊雨林在调节全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面临的严峻威胁,比如森林砍伐、非法采矿和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在片中进行的各种研究,例如追踪稀有物种的迁徙路线、监测森林的碳排放,都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这片“地球之肺”的紧迫性。书中还采访了居住在雨林深处的原住民部落,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知识,都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观看过程中,我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为这片珍贵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而感到忧虑。

评分

近期迷上了一部关于古埃及文明的纪录片系列,每一集都让我震撼不已。从宏伟的金字塔和神庙的建造奇迹,到令人费解的象形文字解读,再到法老统治下严谨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这部纪录片以一种极其详尽和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探讨,他们如何精心制作木乃伊,如何在墓穴中放置大量的陪葬品,以及他们对于“阿杜阿特”之河和“杜阿特”地下世界的想象,都反映出一种对生命超越性存在的深刻思考。影片中展示的各种考古发现,如图坦卡蒙墓室的出土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千年的秘密,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古老民族的辉煌与智慧。此外,纪录片还深入剖析了尼罗河对于古埃及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从灌溉农业到交通运输,再到宗教象征,尼罗河可以说是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观看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