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向世界丛书(续编):西征纪程
定价:38.00元
作者: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53806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瑞芬以驻英使臣往伦敦赴任,邹代钧托曾国荃介绍充随员同行,邹代钧*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邹代钧西征纪程(精)/走向世界丛书》即为他历时四十一昼夜旅行三万馀里的纪录。作者一行人乘船从上海出发,经东海、南海,西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绕亚丁湾、红海,入地中海,至法国马赛,然后改乘火车、渡轮至英国伦敦。日记中对沿途经过国家和地区的方位、地势、疆域、山川、海洋、政教、历史、风俗、物产、时事等有详细的记述。此次行程四十一昼夜里有三十昼夜是在航行船上,所见其实有限。邹代钧发挥自己专长,对所经各地的历史沿革加以考证,*录成编,弥补了所见的不足。其中,对越南、缅甸、印度、伊朗(俾路支)、意大利、法兰西、英国等与中国有*多渊缘的诸国,都有较详细的介绍。邹代钧是纯粹的地理学者,但他对地理学以外的事物,也有的关注。他详细介绍了法国两院议事制度,英国“君民共主”的立法议政、刑事诉讼等情,颇多赞赏之意。
内容提要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邹代钧*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邹代钧西征纪 程(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一个地理学者的观察(鄢琨)邹代钧西征纪程邹代钧西征纪程索引与简释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关于历史叙事角度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官方史料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微观记录。市面上很多历史书籍,要么过于注重年代的更迭和政治的波澜,把人读得昏昏欲睡;要么就是一味地追求猎奇,把历史人物扁平化成符号。我期待能找到一本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能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够放下身段,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一顿饭的滋味,一次夜雨的感受,或者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能将时代背景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柔软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样的文字才真正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让我“感觉”到历史,而非仅仅是“知道”历史的书籍,那种能够唤醒读者共情能力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精致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细细摩挲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纸张的质感很棒,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珍藏的读物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字体和版式的选择,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丝毫不费力,即使是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段落,视线也能保持流畅。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本身的尊重,那种精装的棱角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不会有廉价的粗糙感。而且,这种系列丛书放在书架上,那种统一的视觉冲击力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每一本都像艺术品一样,让人有集齐的冲动。我甚至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书脊上的文字排列,那种小小的匠心,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仿佛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收藏一段时光的切片。
评分我总觉得,现在的出版市场太注重“快餐式”阅读体验了。很多新书都像被强行加速的电影,节奏过快,信息量爆炸,读者还没来得及消化前一个概念,作者就已经跳到了下一个论点。我个人更偏爱那种“慢阅读”的文本,那些需要我停下来,甚至需要合上书本,泡上一壶茶,静静回味上几分钟才能继续下去的书。这种书往往具有丰富的“留白”——作者不把话说满,把解读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有参与构建意义的过程。这种文本的张力,来自于它对语言的精准掌控和对叙事节奏的深沉把握。它不讨好读者,不迎合市场,而是坚持一种更内敛、更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让人在重读时总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最近对旅行文学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深化。我发现,真正优秀的旅行文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景点打卡记录或者风土人情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场与“在场者”精神的对话,是作者通过行走对自身内在世界的重新审视和构建。我欣赏那些能够将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有效映射的文字。比如,当作者描述穿越一片荒漠时,我们读到的不应只是风沙的肆虐,而应是人类面对虚无时的孤独感和韧性。我更喜欢那些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游记,它们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种文学形式,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存在于一个陌生环境之中”的思考。如果一本书仅仅是告诉我“哪里好玩”,那它就失败了;如果它能告诉我“我在那里明白了什么”,那它就成功了。这种对“行路意义”的探讨,是我阅读旅行文学的核心诉求。
评分关于翻译作品的质量,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既审慎又期待的态度。一本好的译作,应该像一面完美抛光的镜子,既要清晰地映照出原作的意图和神韵,又不能留下任何“翻译腔”的痕迹。最怕的就是那种直译的痕迹过重,导致句子结构生硬,语感别扭,读起来像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硬面包。我更欣赏那些译者本身就具备深厚文学素养的作品,他们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桥梁搭建者。他们能够理解原作中那些微妙的文化隐喻、历史典故,并找到最贴切的、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让中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无缝地进入到那个外来的世界观中去。这种“化境”的翻译,是真正体现译者功力的地方,也是决定一本书能否被视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