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三字经 | 作者 | 王永宽 注 |
| 定价 | 118.00元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863905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线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历来是*为普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今天已难以考察清楚。明代后期赵南星《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序》中说:“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可见在那时候,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已没有确切的说法了。王相的《<三字经>训诂序》、陈灿的《增订发蒙<三字经>序》及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到《三字经》的作者,或说是王应麟,或说是粤中选老,或说是区适,莫衷一是。民国午间金陵大学油印本的《三字经》序文说,此书的成书有一个过程,由王应麟初撰,区适改订,明代人黎贞续成。现在一般的说法是“相传为王应麟所撰”,或“世传为王应麟所撰”,用不肯定的语气来表述。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厚斋,又号深宁居士。其祖先是汴州浚仪一今河南开封一人,此宋末午靖康之乱后南渡,侨居庆元一今浙江宁波一。王应麟幼年好学,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考中进士,曾官西安县一今浙江衢县一主簿。宝祐四午(1256年),他任考官,理宗让他主持复试,他极力赞扬文天祥的试卷,由理宗钦定文天祥为状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在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历来是为普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今天已难以考察清楚。明代后期赵南星《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序》中说:“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可见在那时候,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已没有确切的说法了。王相的《<三字经>训诂序》、陈灿的《增订发蒙<三字经>序》及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到《三字经》的作者,或说是王应麟,或说是粤中选老,或说是区适,莫衷一是。民国午间金陵大学油印本的《三字经》序文说,此书的成书有一个过程,由王应麟初撰,区适改订,明代人黎贞续成。现在一般的说法是“相传为王应麟所撰”,或“世传为王应麟所撰”,用不肯定的语气来表述。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厚斋,又号深宁居士。其祖先是汴州浚仪一今河南开封一人,此宋末午靖康之乱后南渡,侨居庆元一今浙江宁波一。王应麟幼年好学,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考中进士,曾官西安县一今浙江衢县一主簿。宝祐四午(1256年),他任考官,理宗让他主持复试,他极力赞扬文天祥的试卷,由理宗钦定文天祥为状元。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很奇妙,仿佛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心性的深度梳理和校准。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瞬间抓住眼球,它的力量是缓慢而持久的,如同春雨润物,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改变着你看待世界、看待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视角。你会开始留意到自己言语中的轻重缓急,会反思自己处理冲突时的冲动与得失。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有时会带来一丝羞愧,但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它提供了一套稳定可靠的价值参照系,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锚点,不至于被外界的喧嚣和短视的利益完全裹挟。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做什么”,而是“应该如何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比任何生存技巧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许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过去总觉得学习就是不断地接收新知识、新技能,追求效率和即时回报。但通过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习,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耕耘,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持续突破。它鼓励的不是快速得分,而是长期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品格培养。这种理念的转变,让我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心态变得更加从容和有韧性。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这本书就像一位隐形的导师,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讲述古人的经验与教训,启发你自行构建解决现代问题的思维框架。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远比获得任何外部的知识点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深度和内涵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注释部分,做得极其细致入微,简直可以说是将原本的晦涩难懂打磨成了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但最难得的是,它并没有为了追求“易懂”而牺牲掉原文那种特有的韵味和精髓。很多看似简单的字词,在译者的注解下,瞬间展现出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典故引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态度,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贴切的比喻,或者给出那个最恰当的例证,让读者能够瞬间捕捉到古人思维的脉络。这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式的解释读物,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历史的长廊中缓缓前行,他每走一步,都会为你点亮一盏小小的灯,照亮脚下的路,让你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这种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传统经典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的组织和结构安排上,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和平衡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没有丝毫的拖沓或仓促。每一段落、每一个单元的划分,都像精心设计过的乐章,有起承转合,有高潮迭起,但即便是最激昂的部分,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优雅的格调。读起来,你不会感到疲倦,因为每一次的过渡都自然而然,仿佛水到渠成,引导着你的思绪自然流向下一处风景。特别是它在处理一些宏大概念时,总能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来概括,那种“言简而意赅”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这种结构上的完美,使得即便是零散地在通勤路上阅读,也能轻松地接续上文的脉络,不会产生阅读上的断裂感,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读者时间和心力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对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廉价印刷品。纸张的选择很讲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沉浸在文字中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赋予了文本呼吸的空间,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和封面的烫金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样的用心,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郑重的仪式,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即便是摆在书架上,它也能以其独特的气质,为整个阅读空间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气息,让人心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