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西汉)戴圣,刘小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477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礼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包含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品位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学习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
★继承孝道礼仪的传统美德,培养德行家庭的社交方式。
★学习礼学制仪的传统知识,加深对“礼仪”的哲学思考。
★精心注译和今译,使之明确了然,极大方便了读者的入门阅读和历史研究。
★仿线装,再现原版品质。印刷精良,送礼佳品。
内容提要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后来,戴德之侄戴圣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简化,终为49篇(原本应该为46篇,但因《典礼》《檀弓》《杂记》三篇过长,市面上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49篇之说),称之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现已佚失多数,而市面上常见的《礼记》版本一般为《小戴礼记》。
在编撰过程中,考虑到现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从版本中筛选出极为经典、实用,且具有文学价值的28个篇章,将其编辑成册。同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我们将每篇分为诸多小节,每个小节分为三部分:原文、注释与译文。整本书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目录
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的学者,开拓了汉代今文经学之先河。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和他的叔叔戴德一同著了《礼》这本书,后又编撰为《礼记》一书,又为《小戴礼记》。
文摘
曲礼上
曲礼指的是礼的各类仪式礼节。本篇内容包括吉、凶、军、宾、嘉这五礼,还有日常言谈举止、进退应对等生活礼仪,内容丰富,教人识礼、懂礼、守礼。
一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①若思,安定辞②。安民哉!
【注释】
①俨:通“严”,庄严、庄重的意思。
②辞:所说的话。
【译文】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这样才能让人民安定下来。
二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áo):通“傲”,骄傲,傲慢。
②从:通“纵”,不加约束,纵容。
【译文】
不能滋长傲慢的心态,不能放任纵容自己的欲望,内心的意志不可以自满,不能过度地安于享乐。
三
【原文】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①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②,直而勿有。
【注释】
①很:通“狠”,凶残的样子。
②质:自我肯定的意思。
【译文】
面对财物,不可以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险,不可以随意地逃避。与人争吵时不可以狠辣地求胜;分配东西不可以强求过多的部分。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可以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也不能太过自我。
四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是斋戒的意思。
【译文】
坐着的时候就应该犹如受祭的人那样庄重,站着的时候就应该像斋戒那样恭敬。行礼要合乎时宜,出使他国时要入乡随俗。
五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通“悦”,使人愉快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xiá):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请教于。
【译文】
礼是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分析事情嫌疑,辨别事物异同,分辨是非的。礼,不会随便讨好人,不会说没用的话。礼,不逾越,有节度,不侵犯侮辱他人,不轻佻亲狎。修养自我身心,实践自己的诺言,称为“善行”。举止有修养,说话有道理,这是礼的本质。关于礼的知识,只听说过向人请教学习的,没听过要求别人请教学习的。礼,只听说愿意学的人来学习,没听说过教授礼仪的人追着别人去传授的。
六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做买卖时用肩挑着东西来卖的人,一般认为他们道德不高,利欲熏心,但实际上也不都是这样的。
③慑(shè):胆怯,胆小。
【译文】
在上古时期,推崇以德为贵,而后世则推崇施恩与报答。在礼仪方面提倡往来:我前去施恩而受惠的人没来报答我,这与礼不相符;有人来实施恩惠而我没有前去报答,这与礼也不相符。人有礼,社会就安定;无礼,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的。根据礼的原则,为人应该自我谦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着担子卖东西的小商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是地位尊贵、富有的人呢?有财富且知道主动遵行礼仪,就不会变得骄奢;生活贫贱却仍然懂得遵从礼仪规范,就会树立远大的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
七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⑥。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
①弱: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②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意味着男子长大成人。
③艾:形容人年纪大了,白头发就好像艾草一样。
④服:担任,掌管。
⑤耆(qí):年老的意思。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mào):指人因年老而视听能力下降、活动能力明显衰弱的状态。
⑧颐:赡养老人的意思。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可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弱”,会举行冠礼。长到三十岁时,称为“壮”,此时,就可以迎娶妻子成家了。长到四十岁时,称为
“强”,此时,就可以进入仕途为官了。长到五十岁时,称为“艾”,可以独当一面地处理大事了。长到六十岁时,称为“耆”,可以指导他人了。长到七十岁时,称为“老”,可以分配家产,交代家事了。八十、九十岁时,称为“耄”。人在七岁时被称为“悼”,处于七八岁与八九十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即便犯了罪,也不可以被施以刑罚。年纪到了百岁时,被称为“期”,受人赡养,颐养天年。
八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丑夷③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④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⑨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⑩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11。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12,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13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14,视于无形15。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16,不登危,惧辱亲17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18,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19素;孤子20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21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顷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22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23。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24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25。
序言
“礼”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内容。人类组建家庭、成立部落之后,为了适应随之而来的群居生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用来维系人际生活交往的原则,并让这些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详细化。《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这部书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和礼仪,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儒家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后来,戴德之侄戴圣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简化,终为49篇(原本应该为46篇,但因《典礼》《檀弓》《杂记》三篇过长,市面上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49篇之说),称之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现已佚失多数,而市面上常见的《礼记》版本一般为《小戴礼记》。
从思想内涵来看,《礼记》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涉及了政治、律法、哲学、历史等社会日常的诸多方面,其中,尤为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时期的政治思想。比如,儒家对学习、传统、教育的主张,以及学以致用和积极入世的家国关怀等。
从古代礼制研究来说,《礼记》不仅描述了礼节礼仪的规范,同时还讲出了这些行为所代表的内涵,让“礼”表现出其文化系统的属性,为现代人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礼记》所解读的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在这种规范之后所蕴含的文明基因和文化特色。
从当今的实用意义来说,《礼记》一书中还保存着一些让人深思并遵循的处世之道和个人修养的基本准则。比如“不窥密”或者中庸之道等,都是一些很有思辨性的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技能。
在编撰过程中,考虑到现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从版本中筛选出经典、实用,且具有文学价值的28个篇章,将其编辑成册。同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我们将每篇分为诸多小节,每个小节分为三部分:原文、注释与译文。整本书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准则,词句精辟、意义深刻。
当然,由于编者学识浅陋,本书的编辑难免会出现疏忽、遗漏之处,如若发现,敬请读者朋友们指正,不胜感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典雅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便有一种庄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体选择得当,疏朗有致,即使是面对如此浩瀚的传统经典,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吃力。扉页上的那几行引文,选取的角度非常独到,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对传统文化中“礼”的初步认知和向往。我拿到手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内页的排版非常清晰,注释和原文的区分度做得极好,这对于我们这些初涉儒家经典,又想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容的呈现上,这恰恰体现了对这部经典本身的尊重。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轻易受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性或思想性著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整体而言,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让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部分也做得极其用心。通常的经典读本,附录往往只是草草了事,但这一版明显投入了更多精力。我特别赞赏它收录的“关键概念速查表”和“历代学者对《礼记》的重要评价选摘”。前者极大地提高了复习和查找效率,对于我这种需要将书中的概念融入日常思考的人来说,非常实用;后者则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知道后世的智者是如何看待和运用这部经典的,避免了将文本孤立化理解的风险。这种配套机制的设计,使得整本书的价值链条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集合,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源库。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去比较不同时代的解读,从而真正将这部经典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记忆上。这本精心制作的选本,无疑为我们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提供了一条既平坦又充满启发性的道路。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伦关系”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因此我着重考察了书中关于亲属、师生、君臣之间关系的论述部分。令人惊喜的是,该版本对于这些关系中的“度”的把握,讲解得极为精妙。儒家思想常被人误解为僵化的教条,但深入阅读此书,便能体会到“礼”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节制与表达的合理化。它教导的不是盲从,而是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维护社群的和谐。例如,书中对丧葬之礼的阐述,与其说是对死亡的仪式化处理,不如说是对生者哀思的一种规范与安抚,它为复杂的人类情感提供了一个被社会接受的出口。这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进行反思,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工具,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化知识积累,它更像是心灵的“修剪师”,帮助我们去除过于激烈的棱角,使人际交往更加圆融、有分寸感。
评分读罢前几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译注者的功力深厚,但又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他们并未将原文生硬地翻译成现代口语,而是巧妙地在保留古文韵味的同时,辅以精到的现代阐释。尤其是一些涉及古代社会礼仪细节和宗法制度的段落,如果没有详尽的背景介绍,我们现代人是很难真正理解其深意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陷入故纸堆里堆砌冷僻字词的窠臼,而是将那些复杂的历史情境,用现代读者的视角和逻辑进行了梳理和重建。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版本的《礼记》,但常常因为注释过于学术化而望而却步,而这一本,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对原典的尊重,又能切实地引导非专业读者进入其思想框架。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你时常翻阅,对照着思考自己当下行为规范的工具书。每当遇到困惑之处,回过头来看那几行旁注,总能豁然开朗,这种阅读体验,是其他流传版本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和编排结构,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文本组织能力。我注意到,它并非简单地按照篇目的古老次序罗列,而是似乎经过了某种逻辑重构,使得从入门到深入的阅读路径非常顺畅。初读时,你会接触到那些宏大叙事的篇章,建立起对“礼”的整体框架认知,比如对祭祀、朝会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庄严肃穆之中。随后,它逐渐过渡到更具个体行为指导性的部分,例如关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的规范。这种从“大礼”到“小节”的递进,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与当代社会伦理相通的讨论,虽然背景是古代,但其中关于人际关系处理、自我修养的论述,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历史重温,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圣贤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不断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更有德行、更懂得尊重他人的现代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