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宋本建康实录(全五册) | 作者 | (唐)许嵩 |
| 定价 | 10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63292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锁线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册 建康实录(卷一—六) (唐)许嵩撰 宋刻本 1 建康实录序3 卷一 吴上5 卷二 吴中 55 卷三 吴中下97 卷四 吴下127 卷五 晋上173 卷六 晋上217 第二册 建康实录(卷七—九) (唐)许嵩撰 宋刻本 1 卷七 晋中1 卷八 57 卷九 晋中下123 第三册 建康实录(卷十—十二) (唐)许嵩撰 宋刻本 1 卷十 晋下1 卷十一 宋上87 卷十二 宋中161 第四册 建康实录(卷十三—十六) (唐)许嵩撰 宋刻本 1 卷十三 宋下1 卷十四 宋下39 卷十五 齐上133 卷十六 齐下189 第五册 建康实录(卷十七—二十) (唐)许嵩撰 宋刻本 1 卷十七 梁上1 卷十九 陈上 105 卷二十 陈书下 139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宋本建康实录》全五册,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最近沉迷于对古代城市变迁的研究,尤其对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历史情有独钟。这本书的装帧考究,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古雅的沉浸感。我一直好奇,宋人是如何记录和描绘他们眼中的建康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汇编,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城市风貌图。初翻时,那种详尽的程度就让人惊叹,涉及到街巷布局、宫阙庙宇的兴衰、甚至市井生活的琐碎细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勾勒。这种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地方志”类书籍的期待。我特别期待能从这五卷中,窥见宋代士人对这座千年古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这远比枯燥的年代记叙要生动得多。
评分这五册书的装帧和排版,对于一个注重阅读舒适度的读者来说,是值得称赞的。虽然是古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但现代的印刷技术确保了文字的清晰可辨,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习惯于在阅读古籍时做大量的批注和索引,这套书的留白和章节划分设计得相当人性化,方便了我的研究性阅读。更让我欣赏的是,出版方在卷首和卷末可能附带的一些考证或校勘说明,这些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理解文本的可靠性和流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学者,但又热衷于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是支撑我们探索下去的坚实基础。它让我们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用过多担忧文本的清晰度问题。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古代的经济地理问题,因此对书中涉及的物产、商业活动和税收体系的部分格外留心。这本书的宏大叙事下,隐藏着大量关于社会经济运作的微观信息。比如,它记录了哪些货物是建康的特色产品,哪个季节哪个码头最为繁忙,甚至能从中推测出宋代长江下游的漕运网络的大致面貌。这种从历史记录中“淘金”的过程,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与过去的工匠、商贩、官吏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认识到,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这套《实录》无疑提供了一个无比丰富的数据库,让我得以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去理解“建康”的兴衰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层面。
评分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被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所吸引。作为研究历史地理和城市社会史的爱好者,我深知这类“实录”性质的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原始性。它不像后世的史学著作那样经过层层解读和筛选,而是尽可能保留了当时地方文人的观察视角和记录习惯。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建筑形制和水系变迁的描述,这对重建古代建康的地理模型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细节的处理非常精妙,比如对某个坊市的界限划分,或者某条河流改道的记载,都显示出作者群对地方掌故的深入了解。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献层面,它更像是一部“活的”城市考古报告,只不过媒介是文字而非实物。我计划对照着近代的南京地图,尝试还原一些关键的历史地标,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感,真是令人着迷。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是宋本的影印或翻刻,文字的晦涩和内容的繁琐是难以避免的。但真正沉浸进去后,我发现作者们的叙事节奏其实颇具匠心。他们并非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地理空间结合起来,使得叙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例如,当描述某次战役或某个重大庆典时,总会穿插对相关地点的详细描述,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地方风物的赞美和感慨,那种对故土深沉的爱恋,即便隔着千年也能被强烈地感受到。这套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情怀”,它不仅仅是关于“建康”这个地名,更是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对于一个对地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极其珍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