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荀子 | 作者 | (战国)荀子,徐艳华 |
| 定价 | 12.0元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43699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13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荀子》不仅仅是对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更兼采了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学说中的思想成分,郭沫若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并列,称为先秦文学的“四大台柱”。 本书中集合了能够代表荀子思想水平的作品集,虽然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学术等多个方面,却仍能代表其思想的精髓,还有的是早已朗朗上口的名篇。前者的代表篇目如《天论》、《礼论》、《解蔽》、《正名》等,后者的代表篇目如《劝学》、《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因篇幅限制问题,很多篇目只摘选了其中的经典段落和精彩部分,其目的就在于帮助读者确立对荀子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
| 作者简介 | |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荀子》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善于取譬,以排比增气势强议论,富有感染力。 ★本书是适合初级读者的无障碍阅读本,对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音字进行随文注音,以确保阅读通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荀子》:自秦汉以来,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梁启超 |
| 文摘 | |
| 一、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④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⑤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蓝:即“蓼(liǎo)蓝”,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可供提炼深蓝色有机染料靛蓝。 ②(róu):通“煣”,指通过用火熏烤的办法让木料弯曲。 ③槁暴(ɡǎopù):像火烤一样地晒。槁,通“熇”,烤。暴,通“曝”,晒。 ④砺:砥砺,这里指的是磨刀石。 ⑤参省:反省、检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蓝,是从蓝草中萃取出来的,却比蓝草的蓝色更青;冰,是由水结晶而成,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为有墨线给它做标准,如果用火烤弯,就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弯曲后的木材是符合圆的标准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晒,木材也不会重新变得笔直,这是因为它已经经过了火烤等加工过程。所以,木材有了墨线做标准,才能变得更加笔直,刀剑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学识渊博,还要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变得更加聪明,行为上也不会出现什么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①、越、夷②、貉③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①干:同“邗”,古代诸侯国,位于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为吴国所灭,此指代吴国。 ②夷: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民族的一种泛指。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顶,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亲自潜入深涧,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亲耳聆听先王留下来的话,就不可能知道学问到底有多么广博高深。生活在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一带的人民,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在长大后才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是教育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不同。《诗经》上说:“君子啊,不要总是想着过安定的生活。态度恭谨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听到了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会把巨大的幸福赐给你。”没有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福分了。 |
| 序言 | |
|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也被认为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确切生卒年月早已无法考据,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 荀子不仅仅集儒家思想之大成,更兼采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学说中的精华,并在人性、礼法、人的社会地位、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上,形成了创造性的、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郭沫若将《荀子》一书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并列,称这四部作品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足见荀子文风之特色。 荀子思想中具特色的,是他对于人性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成为其整个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荀子与他的前辈孟子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主张。 在人性的问题上,孟子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概括起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们日常所表现的追名逐利、嫉贤妒能等行为,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都是恶的。这些所谓的“欲望”,都是与建立“善”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是导致社会走向混乱的重要因素。所以,他提倡统治者以“德政”“教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人本性的改造,培养出符合社会礼法规范、遵行礼法道义的真正的“人”,并强调法制在此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这种倡导法制作用的观点,是《荀子》中受后世儒学家诟病的地方,但也恰恰是荀子思想中的独特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于“礼”的理解上,荀子也与两位前辈孔子和孟子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所谓“礼”也就是西周时期的文明,表现出的是对过去的留恋和向往。而孟子的“礼”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强调源自人内心的自觉,以及自我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提出“隆礼”的观点,重视“礼”对于社会安定的作用,并结合“人性本恶”这个前提,加入了一些法家的思想主张,将“重法”与“隆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虽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大特征就是人有智慧,能够借用智慧的力量来摆脱自身的“恶”,从而达到“善”的美好境界。并且,荀子还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这三种力量同等重要却又各司其职,并且只有当三者各司其职的时候,才能为人类谋得大的利益。这也就是《天论》中所提到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为中国古代“天人”学说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其思想中有价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荀子还就“名”与“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所谓“名”与“实”,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虚幻”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也是先秦诸子中论述非常多的一组关系。而荀子正处在战国后期,动荡的社会现实让他对这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才在《正名》篇中,从伦理意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正反的对比中,彰显了“正名”对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作品原是以单篇形式流传的,并没有被辑录成书,西汉时期,刘向从单篇流传的三百二十三篇据传的荀子著作中,删去重复,选择三十二篇,编成十二卷,并取名为《孙卿新书》(汉代人避汉宣帝的讳,改“荀卿”为“孙卿”)。而《荀子》之名早出现,则是在唐人杨倞注解《孙卿新书》之后。经过杨倞的注解和调整,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个版本,篇目包括《天论》、《礼论》、《解蔽》、《正名》、《劝学》、《修身》、《非十二子》、《非相》等,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学术等多个方面。虽然名为《荀子》,但实际上并非为荀子的作品,也有部分篇目是荀子弟子的作品,甚至是汉代儒生的杂录。 本书参照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同时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荀子译注》中的注释和译文。由于参考版本的不同,难免存在注释及翻译上的不当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
我向来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尤其对于传统经典,不同版本的差异和考据的精确度是衡量一部整理本是否合格的关键标准。从我有限的对比和查阅来看,这本整理本在引文的准确性和版本选择上显得尤为审慎。它似乎采纳了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权威版本作为底本,并且在涉及争议性较大的章节处理上,采取了审慎的考量,或许还附带了详尽的校勘记,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福音。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恪守,让读者能够确信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精心梳理和核对的可靠文本,而非草率拼凑的“普及本”。对于想要将此书作为研究资料或者严肃学习的材料的读者而言,这种对文本本体的尊重和负责,是比任何华丽的包装都更重要的品质。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对先秦诸子的著作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文字晦涩难懂,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考据和消化。然而,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简单地抛弃原文,而是通过现代汉语的精妙转译,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变得鲜活、贴近人心。译者显然对原文的脉络了如指掌,其注释精准而富有洞察力,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剖析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概念的深层含义。阅读过程中,遇到晦涩之处,注释总能及时给予清晰的指引,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良师在身旁循循善诱,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这种在尊重经典与普及推广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哲学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步入思想的殿堂,感受到古代圣贤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关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深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让人不禁想要立刻翻开来细细品读。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侧边裁切平整,整体结构坚固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内页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和页边距的留白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经典阅读,还是作为馈赠友人的佳品,都显得体面而有品味。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价值和深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时代价值”的感慨,但这部作品确确实实做到了。它不仅仅是对古代智慧的简单复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在伦理、教育资源分配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等方面存在的深层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关于“修身”与“治国”的递进逻辑,可以被巧妙地迁移到现代企业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去。它提供了一种从内而外构建秩序的思路,强调了基础性的、内在的建设比外在的修饰更为重要。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仿佛古人的忧思和解答,正是我们今日急需的清醒剂。它激发了我主动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原则,以一种不失其精髓的方式,融入到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去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在我看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深度漫游。它所探讨的那些关于人性、社会治理、教育培养的宏大命题,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穿透力和指导意义。我常常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辩证关系,思考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变乱的时代,构建出如此严谨而自洽的哲学体系的。这种思考的过程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思想交锋,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和视角上的拓展。它不像快餐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是需要耐心地品味,让思想的种子在心底慢慢生根发芽。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和世界的参照系,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更坚实、更内在的立足点,这对于个人心性的锤炼和提升是无价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