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 | ||
| 作者 | 吴先伍 | ||
| 定价 | 20.00元 | ||
| ISBN号 | 9787811411249 |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1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222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本书共分九章,章以先秦时期为主回顾中传统的自然思想。在这个部分当中主要涉及到道与儒的自然思想。第二章主要探讨西方古代的自然思想。第三章主要探讨人的物质欲望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破坏。第四章主要探讨现代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与自然破坏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主要通过追溯理性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理性在古代和现代所发生的变化,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的思维方式根源。第六章主要讨论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第七章主要讨论现代科学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第八章主要从自然与环境概念之间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第九章主要讨论自然的拯救的问题。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从文学性和思想性两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的“观念论根源”的聚焦,使得批判不再停留在表层现象的批判,而是直指那些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思维定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清醒的悲观与坚韧的希望之间的微妙平衡。他没有用过于激昂或煽情的语言来渲染末日景象,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姿态,描绘出我们所处的困境的必然性,这种冷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因为它排除了情绪化的干扰,让问题的核心暴露无遗。这种力量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继承的这种“现代性”是否真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形态?它像一面透镜,聚焦了我们文明发展路径上的一个关键拐点,迫使我们必须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才能真正实现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和解。这绝对是一部能够改变读者思考框架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这部作品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沉溺于常见的技术性或政策性讨论,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哲学思辨场域。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越重重迷雾,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比关键的底层假设。尤其是在探讨现代性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让人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现代性”妖魔化,而是试图剖析其内在的逻辑悖论——那种追求无限进步和效率的内在驱动力,是如何与地球有限的承载能力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理性化”过程的批判性解构,那种将自然工具化、客体化的倾向,似乎正是我们今天所有生态困境的理论基石。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远比单纯的环保呼吁更有力量,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文明最核心的自我认知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定义“进步”的真正含义,思考我们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物种,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种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伴随着对自身世界观的重新审视。
评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间那种沉稳而富有张力的表达,让人联想到古典的学术著作,但其探讨的主题却又无比贴近当下的迫切需求。我特别留意到他对历史语境的引入,他没有孤立地看待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恶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跨越数百年的现代性构建过程中去考察。这种历史纵深感,避免了许多环境著作常见的“时间错位”问题,即把现代的复杂困境简单归咎于某一短暂时期的错误决策。相反,他构建了一个连贯的论证链条,展示了知识、权力与自然观是如何交织并强化彼此的。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境域”中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框架。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强大的提问工具,让读者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哪些是历史遗留的思维陷阱,哪些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新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报告文学,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作者总能在看似无关的哲学流派之间建立起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将那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角落里的思想碎片,巧妙地整合起来,共同指向同一个核心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例如,他对某些特定科学范式在塑造环境认知中的作用的讨论,细致入微,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被忽略的观念细节。这种细致甚至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的严谨性。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因为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基础之上,层次分明,逻辑递进。它真正体现了深度阅读的价值:当你认为理解了某一部分时,你会发现更高一层的结构正在向你展开,这种智力上的回馈感,是阅读优秀学术著作的最大乐趣所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来定位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时,总感觉像是在处理一系列孤立的、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更先进的科技或更严格的监管来解决。然而,作者的论述却高屋建瓴地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出了偏差。书中对于“主体性”和“客体性”二元对立的深刻剖析,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现代思想结构中的一个致命弱点。那种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上的优越感,那种将自然视为可供无限索取的“资源库”的心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的悲剧性后果。这种观念层面的批判,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哲学思想史的深度对话。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我们为何会允许它发生”,这种对思想根源的深挖,无疑为寻求真正的生态转型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