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墨子 译注
定价:38.00元
作者:(战国)墨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墨子》散文中有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它是《墨子》书中的主要部分,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经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百家争鸣”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分为三派,他们对墨子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分上、中、下,而其内容大同小异。由战国墨子所著、梁奇译注的《墨子译注》一书带领读者品读墨家奇书和墨子学说经典之作,感悟的平民圣人的博大智慧,品味劳动人民的哲学家的不朽思想。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用下(阙)
节葬上(阙)
节葬中(阙)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礼物。从印刷到排版,从注释到译文,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使得我们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与那位古代的思想巨匠进行一次真诚而深刻的对话。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或者仅仅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处宁静的精神栖息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提供的价值,远超其定价本身,是一种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滋养,让人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清新的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我发现自己很难放下手中的书卷,总想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注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论辩结构时所展现出的清晰脉络。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将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论点串联成一张严密的思想网络。每当遇到关键性的转折或总结时,译注者总能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提炼,这种“点睛之笔”的标注,对于快速把握核心要义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那些穿插在注释中的小故事或历史轶事,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潮涌动的时代,亲耳聆听先贤的教诲。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情结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部经典著作在传承中的“温度”。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读起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说教,而是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译注的语言流畅自然,去除了古文阅读中常见的“咬文嚼字”的障碍,使得那些蕴含的深刻道理,能够直接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兼爱非攻”的论述部分,译注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解释上,而是通过一系列清晰的逻辑推演,展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和超前的时代意义。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体会到其中思想的磅礴与深刻,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似乎被轻轻地拓宽了一点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非常舒服,颜色搭配上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特别是字体选择,楷体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易读性,又烘托出经典著作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反光,纸张的厚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做得扎实,书脊看起来很结实,让人相信即便是经常翻阅,这本书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扉页的设计,都透着一股精致,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极高的期待。这种对实物美感的追求,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被尊重的仪式。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探讨社会治理和道德规范的经典。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可以说是下了大功夫的。页边距留得非常舒适,不是那种紧巴巴的恨不得把内容塞满每一寸空间的做法,而是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读者的视线可以从文字中暂时抽离,整理思绪。注释和原文的对照方式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通过清晰的区块划分,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地跟上译注者的思路。更值得称赞的是,译注者在处理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词汇时,并没有一味地采用生硬的现代汉语直译,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阐释,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得以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兼顾准确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是很多学术性著作难以达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