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烏龍茶 普洱茶 紅茶(一本茶書在手,三類名茶盡在掌握。)
定價:39.90元
作者:王緝東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19901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比綠茶更多傳奇故事——
烏龍茶濃鬱誘人的香氣從何而來
普洱茶除瞭有生有熟還有什麼
紅茶那一抹溫暖濃艷的紅從何而來
30餘種人氣茶品及衝泡,使您輕鬆變身茶博士
內容提要
烏龍茶——奇香迥異,令人駐足難忘
普洱茶——迴望前生的悠遠陳韻
紅茶——深情明麗,溫馨滿懷
品讀茶之性格,認識茶之姿容,瞭解茶之鑒賞和泡飲,洞察茶之喜好。一本茶書在手,三類名茶盡在掌握。
目錄
PART 1烏龍茶
奇香迥異,令人駐足難忘
一、烏龍茶之性格
1.烏龍茶的種群
2.烏龍茶的“樅”
3.烏龍茶香知多少
4.烏龍茶的香有幾種聞法
5.造成烏龍茶迥異香氣的原因
二、烏龍茶之姿容
1.烏龍茶乾茶形狀
2.美麗多變的茶水色
3.烏龍茶的香氣描
4.綠葉紅鑲邊
5.有的烏龍茶也喝陳
三、名品烏龍鑒賞與泡飲
1.烏龍茶另一無可比擬的豐富性——衝泡之美
2.烏龍茶鑒賞
(1)閩北烏龍茶
大紅袍
白雞冠
鐵羅漢
水金龜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2)閩南烏龍茶
鐵觀音
永春佛手
本山
毛蟹
(3)廣東烏龍茶
鳳凰單樅
冰鮮單樅
(4)颱灣烏龍茶
凍頂烏龍
東方美人
文山包種
3.烏龍茶的衝泡
(1)閩北泡法
紫砂壺衝泡大紅袍
(2)閩南泡法
安溪蓋碗泡鐵觀音
(3)廣東泡法
泥壺衝泡鳳凰單樅
(4)颱灣泡法
衝泡洞頂烏龍茶
四、烏龍茶之喜好
1.喝烏龍茶的環境和心境
2.烏龍茶喜歡的水溫、壺和杯具
3.平時杯泡烏龍茶大的要點
4.烏龍茶品飲勿口急,勿長時間、大量、空腹飲茶
5.如何存放烏龍茶
6.烏龍茶之保健
PART 2 普洱茶
普洱茶——迴望前生的悠遠陳韻
一、普洱茶之性格
1. 普洱茶産自彩雲之南
2. 和普洱茶一起炙熱的茶馬古道
3. 與普洱茶伴生的人們怎樣用茶
4. 被人關注的問題——陳年
二、普洱茶之姿容
1. 比較被關注的問題——茶樹樹齡
2. 常被論及到的話題——生與熟
3. 普洱茶都是茶餅嗎
4. 熟普洱從細到粗的分級對比
三、普洱茶的鑒賞和泡飲
1. 普洱茶的鑒賞
(1)熟普洱茶
宮廷普洱餅茶
樟香熟普洱茶
普通熟茶
(2)生普洱茶
存放在雲南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瞭5年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瞭10年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瞭20年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在北京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瞭2年的普洱茶生茶
存放瞭5年的普洱茶生茶
(3)特色普洱茶
老茶頭(熟普洱茶)
普洱茶膏
螃蟹腳
榖花茶
2. 普洱茶之泡飲
時下流行的普洱杯
普洱茶衝泡的特殊之處
普洱茶的泡飲
飄逸杯泡飲普洱茶
小壺衝泡普洱茶
蓋碗衝泡普洱茶
生熟茶調飲
衝泡菊花普洱茶
四、普洱茶之喜好
1. 普洱茶更愛乾淨
2. 泡普洱茶用什麼茶具好
3. 喝普洱茶的環境和境
4. 普洱茶——健康的協管員
5. 如何存放普洱茶
6. 如何選購普洱茶
PART 3紅茶
紅茶——深情明麗,溫馨滿懷
一、紅茶之性格
1. 紅茶的紅色從哪裏來
2. 女子多愛飲紅茶
3. 性情溫柔的茶
二、紅茶的姿容
1. 世界的紅茶源自中國武夷山桐木
2. 中國紅茶
3. 世界紅茶
4. 下午茶時光
三、紅茶的鑒賞和泡飲
1. 紅茶的鑒賞
正山小種
祁紅
C.T.C紅碎茶
滇紅
金駿眉
宜紅
2. 紅茶的泡飲
衝泡清飲紅茶
衝泡奶茶
衝泡檸檬紅茶
衝泡咖啡紅茶
衝泡薄荷冰紅茶
衝泡檸檬冰紅茶
四、紅茶的喜好
1. 紅茶喜歡器具美
2. 喝紅茶的環境和心境
3. 紅茶的功能
4. 保存方法
問和答:
1. 烏龍茶的Q&A;
2. 普洱茶的Q&A;
3. 紅茶的Q&A;
作者介紹
王緝東(東方茶韻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70年代人
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
中國藝術攝影傢協會會員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
茶書策劃人、拍攝者、著作者
著有《茶馬古道茶意濃》《輕鬆品飲普洱茶》等書
其團隊參與工作齣版茶書十餘種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市麵上的茶書汗牛充棟,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度強調瞭某個單一品類的深度,導緻讀者在宏觀把握上會産生知識斷層。但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恰恰在於其卓越的平衡感和係統性。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精準地丈量瞭烏龍、普洱、紅茶這三大主流茶類的核心價值和區彆所在。在比較它們各自的“靈魂”時,作者巧妙地運用瞭“香氣矩陣”的概念:烏龍的“綠葉紅鑲邊”是其花果香的復雜交織;普洱的醇厚是其微生物群落的共同傑作;而紅茶的甜潤則來自於其發酵程度帶來的溫和與包容。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加深瞭我對各類茶品特性的理解,避免瞭知識的碎片化。比如,我以前常把一些半發酵的茶往烏龍裏湊,現在明白瞭,從萎凋、搖青到殺青的每一個環節,都決定瞭它最終歸屬的“傢”。這種結構化的知識體係,對於希望在短時間內建立完整茶葉知識框架的新手來說,無疑是最高效的學習路徑。它不是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一套經過深思熟慮的知識建構流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製作的。封麵采用瞭一種帶有肌理感的紙張,觸感非常舒服,那種淡雅的墨綠色調,讓人聯想到清晨山間的霧氣繚繞,很有意境。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厚實且略帶米黃,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愛茶之人來說太重要瞭。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每一類茶的版塊劃分都做瞭清晰的視覺區分,比如烏龍茶部分可能采用瞭更偏嚮山水畫的寫意風格插圖,而普洱茶的部分則偏嚮於曆史檔案的嚴肅感,用老照片和年份標記來突齣其陳化價值。排版上,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閱讀的節奏感很強,即便是復雜的製茶工藝流程圖,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在享受視覺愉悅的同時,輕鬆地吸收知識。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紹不同産區風味時,會配上當地茶園的實景高清攝影,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簡直比旅遊宣傳冊還要吸引人,讓我立刻産生瞭去實地探訪的衝動。這本書從裏到外都散發著一種對茶的敬畏和熱愛,絕對稱得上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茶藝入門寶典,即便是作為書架上的陳設品,也為居室增添瞭一份高雅的文化氣息。
評分我原本對茶葉的瞭解僅限於“綠茶、紅茶、花茶”這種基礎入門級彆,對烏龍茶的繁復工藝和普洱茶的越陳越香之說一直心存敬畏,覺得那是老茶客纔能涉獵的高深領域。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充滿術語的學究腔調,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師,坐在你身邊,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娓娓道來。比如,在講解烏龍茶“做青”這個關鍵步驟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化學變化,而是用“像晾曬中的果實,需要適度的呼吸與發酵”這種生動的比喻來解釋,瞬間就抓住瞭核心要點。再來看普洱茶,以往總覺得儲存是個玄學,這本書則係統地梳理瞭乾倉與濕倉的優劣、不同年份茶餅的口感演變路徑,甚至連如何通過聽聲音來判斷緊壓程度的小竅門都一並傳授瞭。對於紅茶部分,從祁門到滇紅,從工夫紅茶到小種紅茶,那種地域風味的細微差異,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舌尖都能感受到那股獨特的蜜香或鬆煙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懵懂的新手,而是有瞭一張清晰的地圖,知道從何處下手,如何品鑒,如何與茶更好地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傳授瞭知識,更在於它培養瞭一種批判性的品鑒思維。很多茶類書籍會鼓吹某個産區或某個年份的絕對優越性,但這本書卻保持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客觀立場。它會坦誠地指齣,即便是頂級的武夷岩茶,如果儲存不當,其價值也會大打摺扣;同樣,一塊存放環境不佳的普洱老餅,其口感可能還不如一塊精心製作的新生小種紅茶。這種“不盲從、重實踐”的理念貫穿始終。比如,在討論“年份”這個話題時,作者沒有被普洱茶“老即是好”的傳統觀念所束縛,而是鼓勵讀者去對比品嘗不同年份的同款茶,用自己的味蕾去定義“好茶”的標準,而不是被標簽所裹挾。這種倡導獨立思考的引導,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積極和富有探索性。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獲是,對茶的品鑒不再是依賴於他人的說辭,而是建立在自己清晰的味覺記憶和對製茶工藝理解之上的獨立判斷,這纔是真正愛茶人應該具備的心態。
評分我是一個對動手實踐要求很高的學習者,光看文字描述往往無法真正內化知識。這本書在“實操指南”方麵做得極其齣色,甚至超越瞭許多專業茶具指南的範疇。它沒有停留在“用蓋碗泡茶”這種基礎教學上,而是深入到瞭針對不同茶性的“水溫調控藝術”。例如,當講到高山烏龍茶時,作者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降低衝泡溫度來避免其嬌嫩的花香被高溫“燙傷”,並給齣瞭具體的溫度參考範圍。對於普洱熟茶,則強調瞭“醒茶”的重要性,並配有圖示說明如何使用專業的醒茶盒加速其陳化呼吸。更貼心的是,書中甚至探討瞭“茶席布置與心境培養”的哲學層麵,建議讀者根據當天品飲的茶類,選擇相應的茶席顔色和背景音樂,這極大地提升瞭品茶的儀式感和專注度。這些細節的融入,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享受慢生活”的生活美學指南,它教會你的不隻是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種與茶共處的優雅姿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