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烹饪概论
定价:15.00元
作者:李曦,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563708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中国烹饪简史;中国现代烹饪原料、工具与设备及厨房与餐厅;中国现代烹饪工艺;中国现代烹饪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分量十足,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和专业感。我本来对烹饪理论了解不多,大多是跟着网上的视频或者家里的长辈学点皮毛,总觉得缺了点系统性。这本《中国烹饪概论》的开篇就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菜谱,而是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流开始讲起,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厨房,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食材要那样搭配,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有截然不同的烹饪哲学。特别是关于“五味调和”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酸甜苦辣咸的平衡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依据。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菜系起源的地理和气候分析,非常细致入微,能让人深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饮食上的体现。读完前几章,我对端上桌的每一道菜的认知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单纯的食物,而是一件结合了历史、地理和哲学的艺术品。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让人很满意,拿在手里阅读体验极佳,文字排版疏朗有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挑战并存”的感觉。惊喜在于它覆盖的广度惊人,从南到北,从宫廷到民间,不同的地域风味是如何交融渗透的,都有清晰的图谱和案例分析。挑战则在于,有些章节涉及到古代的食材替代和烹饪器具的变迁,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初读时可能会感觉有些晦涩。不过,作者的处理方式很巧妙,总能在关键时刻穿插一些现代的、我们熟悉的菜肴作为对照组,从而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比如,在谈到“酸味运用”时,它不仅分析了醋的使用,还联系到了现代分子料理中对酸度的精确控制,这种古今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多,但都极其精炼,每一张图都直击要害,有效辅助了文字的复杂表达,比如一张关于食材分子结构对温度反应的示意图,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直观有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餐技法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尝试过很多食谱书,但大多都是“教你做这个菜”的流水账,看完后能做出来,但总感觉底气不足,一遇到临场发挥或者食材稍有变动就手足无措。《中国烹饪概论》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教你“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死记硬背“怎么做”。比如,书中对火候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它不是简单地说“大火快炒”,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炉灶的热源特性、锅具的导热性能以及食材在不同温度区间内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过程的细微差别。我特意按照书中的理论去调整了炒青菜的火力,发现即便是同样的油温和翻炒时间,菜叶的翠绿度和口感的爽脆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这种对基础原理的透彻剖析,让我以后再面对新的菜肴时,可以迅速抓住其烹饪的核心逻辑。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烹饪的内功心法”,一旦练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而不是拘泥于某几个固定的招式。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对“烹饪伦理”的探讨。在现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出餐的时代,很多关于食材尊重、节约以及烹饪者心性的内容被淡化了。《中国烹饪概论》却花了相当的篇幅来探讨中国厨师应有的修养,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更是对食材潜能最大化挖掘的艺术要求。它阐述了什么是“知味”,即真正理解食材的生命周期和最佳呈现状态,而不是仅仅按照菜谱完成任务。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点拨,明白了烹饪的终极目标是“致和”,是让人愉悦身心、回味悠长的境界。这种对“道”的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本可以伴随人一生、每次重读都会有新感悟的案头宝典。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菜”,更是关于“如何对待食物与生活”的哲学著作。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比我预期的要高出不少,这对于一些只想快速学几道家常菜的朋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对我这种追求深度和系统性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挖到了宝藏。它对中国烹饪术语的考证和溯源做得非常扎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烹饪名词,比如“汆烫”、“煨”、“熘”,在书中都有详细的文献引用和演变过程的梳理,这让整个学科的脉络清晰可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刀工的章节,它不仅展示了基础的切、片、剁,更是将不同的刀法与最终菜肴的口感、入味程度联系起来,用图示清晰地解释了“滚刀块”和“菱形块”在吸收汤汁时的物理差异。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甚至拿起手边的器具比划几下,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起一门专业课程,而不是一本简单的烹饪指导手册,它塑造的是一个烹饪理论家的思维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