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切取决于晚餐-平凡食物背后的奇闻轶事 | 作者 | (美)玛格丽特·维萨(Margaret Visser),刘晓 |
| 定价 | 55.00元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273940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花费绝大部分时间为食物奔波,每道食物不免要经过一番发现、怀疑、追求、推崇与节制,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经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各时期的处境与心理变化。从文化层面来看,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如何烹煮它,如何吃掉它,和谁一起吃,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传统与特征,显示了各民族的差异。本书以人类与平凡事物的互动这一独特视角,构思了一部'日常生活人类学”佳作,带领读者以熟悉的食物为线索,纵观人类饮食历史,横看各地民族文化。 |
| 作者简介 | |
| 玛格丽特维萨,出生于南非,现与丈夫居住在巴塞罗纳,是一位古典文学学者、广受赞誉的美食专栏作家,自称“在日常生活人类学”方面善于讲故事的人,充分运用敏锐的眼光和横溢的才华,将人们从对所吃食物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吃食物的方式上。除本书外,还著有《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等。 |
| 目录 | |
| Part 1 玉米: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生活 玉米的生长 玉米的起源 如何食用玉米 玉米片 玉米和遗传学 坏消息 Part 2 盐:可吃的石头 盐矿 盐园 盐之谜 保存与运输 盐税 盐的象征 盐与现代科技 Part 3 黄油与一些“好的东西” 制造黄油 不受欢迎的,化妆品与医用黄油 黄油的秘密名字 黄油文化 一些黄油信仰与表达方式 人造黄油:剧间的情节剧 Part 4 鸡:从原鸡到小馅饼 原鸡 斗鸡 鸡妈妈 人类的观点 养鸡和杀鸡的现代方法 谁在乎呢? 柔韧的鸡 吃白色的,吃金色的 Part 5 大米:有灵魂的暴君 水稻 水稻与文明 水稻的灵魂 水稻与现代奇迹 稻米的起源与传播 疾病与健康 天真与实验 Part 6 莴苣:沙拉的兴衰与变迁 性的赞同与反对 沙拉 莴苣与劳动 新鲜与绿色 Part 7 橄榄油:一棵树与它的果实 培植出来的树 采摘橄榄 榨橄榄油 健康、治疗、启发 橄榄枝 涂油礼 从油脂到单一不饱和脂肪 Part 8 柠檬汁:酸的特性 种植与传播柠檬和柠檬家族 柠檬的一生 柠檬、汽水与果汁 答案是柠檬 Part 9 冰淇淋:冰冷的安慰物 冰的历史 制冷 冰淇淋的起源 现在:我们都在尖叫 冰淇淋神话 |
| 编辑推荐 | |
| 玉米、黄油、盐、烤肉、米饭、柠檬汁、沙拉、橄榄油、冰淇淋……日常食物伴随着与本书有关的阅读时光。书中关于日常食物的描述,揭露出一个惊人事实:真正的新鲜和无添加,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已经几乎绝迹。原来,你所吃到的食物,和你认识到的食物是两件事。不过,如果能记住其中某样食物的一两个小花絮,你会变得与众不同,当别人只是在吃这一餐的时候,你却能优雅地帮大家勾勒餐桌上话题的轮廓。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一切取决于晚餐”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晚餐能承载多少故事?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甚至是某个时代的情绪。作者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切入,去探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餐桌上的主角们。比如,我读完后,再去看一盘普通的沙拉,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它从哪个遥远的国度漂洋过海而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最终成为我们盘中的模样。这种知识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历史的厚重感和食物的烟火气完美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捕捉细节的能力,他能从最微不足道的食材中,挖掘出惊人的历史脉络或社会现象,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奇妙的美食寻根之旅,每翻过一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得出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它不是简单的食材索引,而是一个精心编排的知识迷宫。虽然主题围绕“晚餐”展开,但它巧妙地从一个点辐射到多个领域,包括地理、经济乃至艺术史。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跳跃性和惊喜感,绝不单调乏味。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关于面包的故事,下一刻就被带到了一个关于海洋贸易的深刻讨论中,然后又被拉回餐桌上某道菜肴的精确做法。这种跳跃是流畅且有逻辑的,一点也不突兀,反而像是一种思维导图的具象化展现。它证明了,只要叙述得当,即便是最平凡的主题,也能被赋予史诗般的厚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填补了我对某些食物历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的兴趣。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烹饪又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我过去总是在厨房里摸索,琢磨着怎么把味道调到最好,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很多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烹饪习惯,其实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挣扎。作者对不同地域风俗的描摹也非常到位,你几乎能闻到书中描述的那些香料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古老市场里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美食类书籍难以达到的。它不只是教你“吃什么”,更是在教你“如何理解你所吃的”。它拓宽了我对“食物”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简化了的日常三餐。每一次准备食材的时候,都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仿佛每一次下厨,都在与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它对待每一个知识点都抱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用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去解构和呈现。很多看似严肃的历史问题,在作者的笔下,都因为食物这个载体而变得柔软且易于接受。它成功地做到了将深度和易读性完美结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感觉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探索者,他把自己的求知欲和发现的乐趣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餐桌上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保持了更开放和探索性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美食鉴赏范畴,更像是一把开启世界观的钥匙,提醒我们要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迷人,它不像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倒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朋友在茶余饭后与你娓娓道来。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知识点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轶事和考证之间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时机,插入一段关于某种食材的怪诞传说,或者一段关于烹饪技法的演变史。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享受。举个例子,当讲到某种调味料的历史时,作者不会仅仅罗列它的化学成分,而是会描绘出它如何影响了某个特定时期的贸易路线,甚至是如何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让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让人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深不可测,但表达起来却异常亲切自然,完全没有架子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