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取决于晚餐-平凡食物背后的奇闻轶事 9787121273940

一切取决于晚餐-平凡食物背后的奇闻轶事 97871212739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玛格丽特·维萨Margaret Visser,刘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文化
  • 饮食历史
  • 趣味故事
  • 食物科学
  • 生活常识
  • 西方文化
  • 烹饪
  • 奇闻异事
  • 文化观察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3940
商品编码:300127970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一切取决于晚餐-平凡食物背后的奇闻轶事 作者 (美)玛格丽特·维萨(Margaret Visser),刘晓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273940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花费绝大部分时间为食物奔波,每道食物不免要经过一番发现、怀疑、追求、推崇与节制,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经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各时期的处境与心理变化。从文化层面来看,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如何烹煮它,如何吃掉它,和谁一起吃,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传统与特征,显示了各民族的差异。本书以人类与平凡事物的互动这一独特视角,构思了一部'日常生活人类学”佳作,带领读者以熟悉的食物为线索,纵观人类饮食历史,横看各地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维萨,出生于南非,现与丈夫居住在巴塞罗纳,是一位古典文学学者、广受赞誉的美食专栏作家,自称“在日常生活人类学”方面善于讲故事的人,充分运用敏锐的眼光和横溢的才华,将人们从对所吃食物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吃食物的方式上。除本书外,还著有《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等。

   目录
Part 1 玉米: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生活
玉米的生长
玉米的起源
如何食用玉米
玉米片
玉米和遗传学
坏消息


Part 2 盐:可吃的石头
盐矿
盐园
盐之谜
保存与运输
盐税
盐的象征
盐与现代科技

Part 3 黄油与一些“好的东西”
制造黄油
不受欢迎的,化妆品与医用黄油
黄油的秘密名字
黄油文化
一些黄油信仰与表达方式
人造黄油:剧间的情节剧

Part 4 鸡:从原鸡到小馅饼
原鸡
斗鸡
鸡妈妈
人类的观点
养鸡和杀鸡的现代方法
谁在乎呢?
柔韧的鸡
吃白色的,吃金色的

Part 5 大米:有灵魂的暴君
水稻
水稻与文明
水稻的灵魂
水稻与现代奇迹
稻米的起源与传播
疾病与健康
天真与实验

Part 6 莴苣:沙拉的兴衰与变迁
性的赞同与反对
沙拉
莴苣与劳动
新鲜与绿色

Part 7 橄榄油:一棵树与它的果实
培植出来的树
采摘橄榄
榨橄榄油
健康、治疗、启发
橄榄枝
涂油礼
从油脂到单一不饱和脂肪

Part 8 柠檬汁:酸的特性
种植与传播柠檬和柠檬家族
柠檬的一生
柠檬、汽水与果汁
答案是柠檬

Part 9 冰淇淋:冰冷的安慰物
冰的历史
制冷
冰淇淋的起源
现在:我们都在尖叫
冰淇淋神话

   编辑推荐
玉米、黄油、盐、烤肉、米饭、柠檬汁、沙拉、橄榄油、冰淇淋……日常食物伴随着与本书有关的阅读时光。书中关于日常食物的描述,揭露出一个惊人事实:真正的新鲜和无添加,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已经几乎绝迹。原来,你所吃到的食物,和你认识到的食物是两件事。不过,如果能记住其中某样食物的一两个小花絮,你会变得与众不同,当别人只是在吃这一餐的时候,你却能优雅地帮大家勾勒餐桌上话题的轮廓。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历史:食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引言:餐桌上的时代变迁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需,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的载体。从远古的采集狩猎到现代的精细烹饪,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被时间尘封的往事。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些看似寻常的食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我们的餐桌,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角色。我们将深入挖掘食物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政治角力,揭示餐桌上的小小世界如何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进程。 二、谷物:文明的基石与冲突的源头 谷物,特别是小麦、稻米和玉米,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物质基础。它们构成了古代社会人口增长和城市兴起的关键。本书将首先聚焦于这些“生命之粮”的起源与传播。 1. 小麦的西进与东渐: 追溯从新月沃地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亚大陆腹地的传播路径。探讨不同文明对小麦加工方式的创新,如酵母的发酵技术如何催生了面包文化,以及石磨技术的演变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我们将详细描述罗马帝国时期,面包配给制度如何成为维系帝国稳定的重要政治工具,以及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中对谷物收成的依赖性。 2. 水稻的驯化与南方文明: 考察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分析水稻种植对亚洲湿热气候下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比旱作小米与水稻的灌溉需求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的农耕伦理和社区协作模式。探讨明清时期,南方粮食高产如何支撑了更密集的人口和更精细的手工业发展。 3. 玉米的“征服”之旅: 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核心作物,到大航海时代被引入旧大陆。玉米的适应性使其迅速成为贫瘠地区的重要粮食来源,但也引发了关于单一作物依赖性和生态平衡的讨论。我们将分析玉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如何改变了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分布。 三、香料贸易: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 在人类的烹饪史上,香料的地位远超调味品本身。它们是财富、权力、探险和冲突的象征。本书将详细剖析香料在古代世界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1. 胡椒的“黑金”时代: 深入探讨古罗马时期对胡椒的狂热追逐,以及这种需求如何推动了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形成。分析中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如何通过垄断香料路线积累巨额财富,成为地中海的商业霸主。随后,香料路线的控制权成为欧洲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直接经济驱动力。 2. 肉桂、丁香与豆蔻的殖民掠夺: 重点叙述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战略地位。解析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为了争夺丁香和肉桂的种植和贸易控制权所进行的残酷斗争,揭示早期的全球化进程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殖民扩张和对原住民的压迫。 3. 香料的本土化与平民化: 考察香料贸易的路线变迁,分析当香料逐渐从贵族餐桌走向平民厨房时,其社会意义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例如,在欧洲冬季储存肉类的需求,如何促使香料被广泛用于腌制和保存技术中。 四、糖的甜美与苦涩:工业革命的催化剂 糖,作为一种奢侈品到日常必需品的转变,是观察社会阶级和工业化进程的绝佳切入点。 1. 从药用到调味: 追溯蔗糖在印度和波斯的发源,以及其在中世纪欧洲作为昂贵药材和地位象征的地位。 2. 奴隶制与甘蔗种植园经济: 详细阐述加勒比海和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园的残酷现实。糖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基础之上的,本书将分析这种“甜蜜的罪恶”如何驱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并深刻影响了全球人口的迁徙和种族关系。 3. 糖精与代糖的出现: 工业革命后,随着精炼技术的成熟和糖价的下降,糖开始普及。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代糖的诞生,反映了社会对健康、成本控制以及技术替代品的持续追求。 五、饮料的革命:塑造公共生活与政治风暴 某些饮品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身体状态,更重塑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政治讨论的氛围。 1. 茶的东方韵味与全球影响: 考察茶如何从中国西南山区的野生植物,发展成为清代出口创汇的主力商品。重点分析英国通过“茶马互市”和后来的鸦片贸易来平衡贸易逆差的历史,以及“下午茶”文化如何成为英国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2. 咖啡馆的“启蒙之声”: 追溯咖啡豆从埃塞俄比亚到也门,再到奥斯曼帝国和欧洲的传播路径。分析17、18世纪欧洲咖啡馆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商人和政治家交流思想的“非正式议会”,它们在思想启蒙运动和政治改革中的催化作用。 3. 酒精的社会功能: 比较啤酒、葡萄酒和烈酒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从古埃及的集体劳动激励,到中世纪修道院的酿造技艺保护,再到工业化后对工人阶级“麻醉”的需求,酒精是如何被社会和经济力量反复塑造的。 六、保存、工业化与食品安全:现代餐桌的构建 进入近现代,食物的供给不再完全依赖季节与风土,保存技术和工业化生产彻底改变了人们与食物的关系。 1. 罐装食品的诞生与战争需求: 罐头技术如何作为军事后勤保障的产物被发明出来,并随后渗透到民用市场。分析罐头技术如何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并为城市化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2. 冷链的革命: 从早期冰块的运输到现代制冷技术的发展,冷链物流如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鲜贸易成为可能,从而彻底颠覆了地方性饮食的边界。 3. 食品添加剂与监管的博弈: 工业化带来的批量生产也催生了对食品纯净性的担忧。本书将回顾历史上关于防腐剂、色素和人工香精的争论,以及各国政府如何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以平衡生产效率与公共健康之间的矛盾。 七、结语:品味食物中的人类足迹 食物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适应、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历史。通过对这些平凡食物背后不凡故事的梳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文化的根源与走向。每一次举箸,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一切取决于晚餐”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晚餐能承载多少故事?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甚至是某个时代的情绪。作者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切入,去探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餐桌上的主角们。比如,我读完后,再去看一盘普通的沙拉,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它从哪个遥远的国度漂洋过海而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最终成为我们盘中的模样。这种知识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历史的厚重感和食物的烟火气完美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捕捉细节的能力,他能从最微不足道的食材中,挖掘出惊人的历史脉络或社会现象,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奇妙的美食寻根之旅,每翻过一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得出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它不是简单的食材索引,而是一个精心编排的知识迷宫。虽然主题围绕“晚餐”展开,但它巧妙地从一个点辐射到多个领域,包括地理、经济乃至艺术史。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跳跃性和惊喜感,绝不单调乏味。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关于面包的故事,下一刻就被带到了一个关于海洋贸易的深刻讨论中,然后又被拉回餐桌上某道菜肴的精确做法。这种跳跃是流畅且有逻辑的,一点也不突兀,反而像是一种思维导图的具象化展现。它证明了,只要叙述得当,即便是最平凡的主题,也能被赋予史诗般的厚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填补了我对某些食物历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相关领域的兴趣。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烹饪又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我过去总是在厨房里摸索,琢磨着怎么把味道调到最好,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很多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烹饪习惯,其实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挣扎。作者对不同地域风俗的描摹也非常到位,你几乎能闻到书中描述的那些香料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古老市场里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美食类书籍难以达到的。它不只是教你“吃什么”,更是在教你“如何理解你所吃的”。它拓宽了我对“食物”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简化了的日常三餐。每一次准备食材的时候,都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仿佛每一次下厨,都在与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它对待每一个知识点都抱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用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去解构和呈现。很多看似严肃的历史问题,在作者的笔下,都因为食物这个载体而变得柔软且易于接受。它成功地做到了将深度和易读性完美结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感觉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探索者,他把自己的求知欲和发现的乐趣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读者。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餐桌上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保持了更开放和探索性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美食鉴赏范畴,更像是一把开启世界观的钥匙,提醒我们要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迷人,它不像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倒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朋友在茶余饭后与你娓娓道来。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知识点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轶事和考证之间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时机,插入一段关于某种食材的怪诞传说,或者一段关于烹饪技法的演变史。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享受。举个例子,当讲到某种调味料的历史时,作者不会仅仅罗列它的化学成分,而是会描绘出它如何影响了某个特定时期的贸易路线,甚至是如何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让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让人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深不可测,但表达起来却异常亲切自然,完全没有架子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