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杂记

品茶杂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师源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生活
  • 随笔
  • 感悟
  • 慢生活
  • 饮茶
  • 茶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69953
商品编码:300145527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品茶杂记

定价:49.00元

作者:刘师源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211699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三篇,分别从寻根溯源(探茶史、鉴名茶、解茶性)、品鉴滋味(购茶、泡茶)、共享愉悦(花草茶、药膳茶、茶食茶点)等方面,配合专业摄影师的精美照片,和简明通俗的文字,让读者从阅读中感受到茶叶的美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可以轻松获取饮茶知识的精髓,为读者品茶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感官认知。

目录


篇 品茗识香
 章 天工清远
  1.1 茶史
  1.2 六大类茶
  1.3 选水储茶
  1.4 茶道先贤
  1.5 新人饮茶常见十问
 第2章 绿茶
  2.1 龙井
   2.1.1 西湖龙井
   2.1.2 大佛龙井
  2.2 六安瓜片
  2.3 黄山毛峰
  2.4 洞庭碧螺春
  2.5 太平猴魁
  2.6 信阳毛尖
  2.7 滇绿
  2.8 茉莉花茶
  2.9 都匀毛尖
  2.10 竹叶青
  2.11 金奖惠明
 第3章 红茶
  3.1 祁门红茶
  3.2 滇红
  3.3 武夷红茶
   3.3.1 正山小种
   3.3.2 金骏眉
  3.4 闽红工夫
   3.4.1 政和工夫
   3.4.2 坦洋工夫
   3.4.3 白琳工夫
 第4章 黑茶
  4.1 古六大茶山
   4.1.1 革登山
   4.1.2 倚邦山
   4.1.3 蛮砖山
   4.1.4 莽枝山
   4.1.5 易武山
   4.1.6 攸乐山
  4.2 新六大茶山
   4.2.1 南糯山
   4.2.2 南峤山
   4.2.3 勐宋山
   4.2.4 景迈山
   4.2.5 布朗山
   4.2.6 巴达山
  4.3 云南普洱茶
   4.3.1 紧压茶
   4.3.2 生茶和熟茶
  4.4 湖南黑茶
   4.4.1 十两茶,百两茶和千两茶
   4.4.2 黑砖茶
   4.4.3 花砖茶
   4.4.4 茯砖茶
  4.5 广西六堡茶
 第5章 白茶
  5.1 白牡丹
  5.2 安吉白茶
 第6章 青茶
  6.1 四大产区
  6.2 闽北乌龙茶
   6.2.1 大红袍
   6.2.2 水仙
   6.2.3 肉桂
   6.2.4 白鸡冠
   6.2.5 铁罗汉
   6.2.6 半天妖
   6.2.7 水金龟
  6.3 闽南乌龙茶
   6.3.1 铁观音
   6.3.2 黄金桂
   6.3.3 毛蟹
   6.3.4 本山
   6.3.5 佛手
   6.3.6 奇兰
   6.3.7 丹桂
   6.3.8 大叶乌龙
  6.4 其他产区乌龙茶
   6.4.1 凤凰单丛
   6.4.2 台湾乌龙茶
 第7章 黄茶
  7.1 霍山黄芽
  7.2 君山银针
第二篇 大壶小鲜
 第8章 北饮雅器
  8.1 壶饮
  8.2 盖碗饮
  8.3 飘逸杯
  8.4 煮茶
 第9章 南饮佳茗
  9.1 西湖龙井
  9.2 六安瓜片
  9.3 黄山毛峰
  9.4 洞庭碧螺春
  9.5 太平猴魁
  9.6 正山金骏眉
  9.7 祁门红茶
  9.8 普洱熟茶
  9.9 普洱生茶
  9.10 铁观音
  9.11 凤凰单枞
  9.12 武夷岩茶
 0章 轻身养颜
  10.1 美容养颜花草茶
   10.1.1 荷叶茶
   10.1.2 玫瑰花茶
   10.1.3 菊花茶
   10.1.4 薰衣草茶
   10.1.5 柠檬茶
   10.1.6 金盏花茶
   10.1.7 薄荷茶
   10.1.8 洛神花茶
  10.2 药食同源养生茶
   10.2.1 水果茶
   10.2.2 枸杞茶
   10.2.3 姜茶
   10.2.4 参茶
   10.2.5 山楂茶
   10.2.6 牛蒡茶
   10.2.7 大麦茶
   10.2.8 红枣茶
   10.2.9 玄米茶
 1章 茶里茶外
  11.1 茶的有益成分
   11.1.1 茶多酚和儿茶素
   11.1.2 茶碱和
   11.1.3 类黄酮类物质
   11.1.4 维生素和矿物质
   11.1.5 氟化物
  11.2 各地传统习俗和饮茶习惯
   11.2.1 川藏煮茶
   11.2.2 北方酥油茶
   11.2.3 白族三道茶
   11.2.4 西北三炮台
   11.2.5 老北京盖碗茶
   11.2.6 西南土罐茶
   11.2.7 英式下午茶
  11.3 常用冲调茶品
   11.3.1 珍珠奶茶
   11.3.2 陈皮普洱茶
   11.3.3 菊花普洱茶
   11.3.4 柠檬红茶
   11.3.5 伯爵红茶
   11.3.6 水果红茶
   11.3.7 龙井八宝茶
   11.3.8 香槟乌龙茶
  11.4 茶店和常见茶叶品牌简介
   11.4.1 简介
   11.4.2 常见茶叶品牌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史海钩沉:论秦汉社会变迁与思想流变》 作者: 孤竹先生 出版社: 文津学社 出版时间: 壬辰年仲夏 定价: 88.00 元 ISBN: 978-7-5092-1897-3 --- 卷首语: “观往知来,其道大光。” 历史如大江奔流,看似一去不返,实则暗流涌动,塑造着当下的形态。本书不求详述每一场烽火,不欲穷尽每一位帝王之功过,而是试图以微观的视角,探究秦汉交替之际,那股磅礴的时代洪流是如何重塑了士人的思想结构,以及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不易被宏大叙事所捕捉的社会肌理的细微变化。 --- 内容梗概: 《史海钩沉:论秦汉社会变迁与思想流变》是一部专注于先秦至魏晋过渡时期(重点聚焦于秦朝的短促统一与汉初的调整恢复阶段)的社会结构重塑与思想谱系的演变研究专著。本书并非一部通史,而是力图通过对特定议题的深入挖掘,展现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历史片段。 全书共分六卷,约五十余万字,结构严谨,论证细密,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石,辅以合理的历史社会学分析框架。 第一卷:秦制之基:法家哲学的社会实践与内在矛盾 本卷聚焦于秦朝的制度构建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剧烈影响。作者并未停留在对秦律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以吏为师”的治国方针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落地情况。探讨了郡县制的推行如何瓦解了传统的宗族政治结构,以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民间文化认同产生的双向作用——既有促进统一的效力,亦埋下了地方文化反弹的隐患。 重点章节如《黔首与编户齐民:秦代劳动力结构的再分配研究》,通过对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献的解读,揭示了赋役制度对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深刻重塑,论证了过度集中化的行政权力如何透支了社会资源。同时,本书也审视了法家思想自身在面对“长治久安”这一终极目标时的内在悖论:严苛的律法固然能迅速整饬乱象,但缺乏道德与人伦的润滑剂,其生命力必然短暂。 第二卷:思想分野:稷下学宫的遗产与新儒学的萌芽 秦的焚书隌固,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思想的火种并未熄灭,只是转入地下。本卷考察了汉代初期“以黄老为用,以儒术为表”的微妙平衡背后,知识分子群体的适应与挣扎。 本书着重分析了流散的儒生、墨家遗老等知识群体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调整其话语体系。《汲黯的清议与田横之议:汉初政治参与的伦理困境》一章,通过对比汲黯式的激烈批评与田横麾下士人的隐忍心态,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强权面前选择“进”与“退”的伦理张力。同时,对董仲舒思想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如何巧妙地将阴阳五行纳入儒学框架,为后世独尊儒术埋下了伏笔。 第三卷:土地与宗族:汉初乡村社会的韧性与重组 秦汉之变,根本上是土地制度的调整与社会力量的再分配。本卷将视角投向乡村,研究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底层社会产生的实际效果。 作者认为,尽管中央试图恢复井田或推行均田,但秦代遗留下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与部分私有土地制度,使得宗族势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复苏。《里伍与乡绅:汉代地方治理的“双轨制”》一章,通过对《汉书·地理志》中地方豪强记载的交叉比对,勾勒出基层社会治理中,官方行政体系(里伍制)与地方士绅阶层(宗族与财富优势者)之间复杂互动的权力网络。这种韧性与重组,是汉代能够稳定长达四百年的重要社会基础。 第四卷:货币与物价:经济运行中的隐性通胀与货币政策的反复 经济史研究往往被宏大的政治事件所掩盖。本卷关注秦汉之际的经济脉动。从秦半两钱到汉初的“三铢钱”再到“五铢钱”的最终确立,货币体系的变革直接反映了中央财政的压力与对民间财富的控制欲望。 本书详述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与国家税赋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粟、布、钱的价值三角:汉初的财富交换率分析》一章,运用计量工具,结合粮食出土量与钱币铸造量,推断了特定时期内,民间实物财富与国家法定货币价值之间的微妙失衡,为理解汉初商业的活跃与地方铸钱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视角。 第五卷:边疆与民族:“华夷之防”的早期建构 汉代对内地的治理与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同步构建的。本卷探讨了汉初对匈奴的战略调整,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原士人的自我认知和帝国意识形态的形成。 不同于着重军事对抗的史著,本书侧重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影响。《和亲政策下的文化渗透与反向警惕》一章,分析了和亲带来的不仅仅是暂时的和平,更有文化信息的双向流动。这种流动,促使汉朝统治者必须更清晰地界定“汉”的文化边界,从而强化了“华夷之防”的内在逻辑,为后世的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最初的制度模板。 第六卷:文献重审:竹简与帛书中的失落叙事 本卷是对前五卷论据的文献学补充与反思。通过对新近出土的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材料进行细致的辨析,本书试图还原一些在传统史学中被忽视或简化的历史侧面。 重点探讨了这些早期文献如何挑战或印证了我们对秦汉制度的既有认知。例如,一些简牍中反映出的地方司法程序的复杂性,与《史记》中描绘的中央集权叙事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本卷旨在强调,任何对历史的描绘都是一种选择性的叙述,而地下出土的材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被遗忘的声音”。 --- 结语: 《史海钩沉》试图拨开宏大历史叙事的迷雾,将焦点重新投向社会结构、思想运作与微观个体的互动之上。秦汉之变,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旧的秩序被强力推倒,新的平衡在痛苦中艰难孕育的过程。阅读此书,或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权力、文化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永恒博弈。 --- 作者简介: 孤竹先生,原名不详,当代独立历史学者,专攻先秦秦汉史与思想史,以其严谨的考据和独到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著称。近年致力于通过出土文献重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其论著往往突破传统史学窠臼,极具启发性。 --- 推荐语(摘录): “孤竹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精湛的文献驾驭能力和罕见的社会史视野,成功地将秦汉之际的断裂与延续,描绘得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历史温度。读罢掩卷,令人对‘大一统’的内在成本有了全新的体悟。”——(某著名历史研究所所长 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叙事功底深厚,仿佛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喜怒哀乐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牵动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实则蕴含着深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穷的回味空间。读完之后,脑海中还会不断浮现出书中的某些片段,久久不能忘怀。这种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字力量,是许多作品所欠缺的。全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精巧,伏笔与呼应浑然天成,让人在最后揭晓真相时感到豁然开朗,又不失震撼。可以说,这是一次极其愉悦的阅读体验,让人对作者的才华由衷地敬佩。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困境。作者毫不避讳地触及了一些尖锐而复杂的话题,但处理得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和,让读者在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关怀。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哲理。这种引人深思的特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文学本身。它像一剂清醒剂,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讨宏大主题时,依然能将叙事保持在引人入胜的层面,避免了说教式的枯燥。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绝对值得被反复研读和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阅读的朋友们。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它不像那些流畅到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存在的作品,反而大胆地运用了许多新颖的句式和不常见的词汇组合,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奇特氛围。初读时可能会稍稍有些不适应,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感”,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作者似乎在文字的游戏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那些比喻和拟人手法,常常出人意料,却又精准地击中了事物的本质。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构图大胆的现代油画,需要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去品味其中的层次感和张力。对于那些追求新鲜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叙事美学的固有认知,展现了文学创作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感受到文字本身所能爆发出的强大能量。

评分

从整体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本书构建的世界观是极其宏大且富有想象力的。作者似乎拥有构建完整文明体系的耐心与能力,无论是地理环境的设定,还是社会结构、历史背景的铺陈,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整个故事仿佛镶嵌在一个精心打磨的巨大齿轮组中,每一个小情节的变动,都会牵动全局的走向,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掌控力。我非常喜欢这种“大格局”的叙事方式,它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结果。这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虽然信息量很大,但作者巧妙地通过穿插不同时间线的叙事手法,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使得庞大的信息量不会成为理解的负担,反而成了吸引人不断深入探索的诱饵。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情绪感染力,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少有的。它不是那种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处境,自然而然地引发出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于失落、坚守与希望的主题时,作者的笔触显得极其克制而有力,恰到好处地留白,反而让读者自行填补了最深层的情感。我时常在阅读至关键转折点时,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酸楚或振奋,仿佛自己也代入了角色的生命轨迹之中。这种深层的情感联结,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纯粹的智力活动,上升到了一种心灵的交流层面。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类情感中最普遍又最私密的那一部分,并将其放大,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印记。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仅是故事的轮廓,更是一种久久不散的、温暖而复杂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