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雜記

品茶雜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師源著 著
圖書標籤: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生活
  • 隨筆
  • 感悟
  • 慢生活
  • 飲茶
  • 茶藝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169953
商品編碼:3001455278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品茶雜記

定價:49.00元

作者:劉師源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211699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9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三篇,分彆從尋根溯源(探茶史、鑒名茶、解茶性)、品鑒滋味(購茶、泡茶)、共享愉悅(花草茶、藥膳茶、茶食茶點)等方麵,配閤專業攝影師的精美照片,和簡明通俗的文字,讓讀者從閱讀中感受到茶葉的美感,在視覺享受的同時可以輕鬆獲取飲茶知識的精髓,為讀者品茶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感官認知。

目錄


篇 品茗識香
 章 天工清遠
  1.1 茶史
  1.2 六大類茶
  1.3 選水儲茶
  1.4 茶道先賢
  1.5 新人飲茶常見十問
 第2章 綠茶
  2.1 龍井
   2.1.1 西湖龍井
   2.1.2 大佛龍井
  2.2 六安瓜片
  2.3 黃山毛峰
  2.4 洞庭碧螺春
  2.5 太平猴魁
  2.6 信陽毛尖
  2.7 滇綠
  2.8 茉莉花茶
  2.9 都勻毛尖
  2.10 竹葉青
  2.11 金奬惠明
 第3章 紅茶
  3.1 祁門紅茶
  3.2 滇紅
  3.3 武夷紅茶
   3.3.1 正山小種
   3.3.2 金駿眉
  3.4 閩紅工夫
   3.4.1 政和工夫
   3.4.2 坦洋工夫
   3.4.3 白琳工夫
 第4章 黑茶
  4.1 古六大茶山
   4.1.1 革登山
   4.1.2 倚邦山
   4.1.3 蠻磚山
   4.1.4 莽枝山
   4.1.5 易武山
   4.1.6 攸樂山
  4.2 新六大茶山
   4.2.1 南糯山
   4.2.2 南嶠山
   4.2.3 猛宋山
   4.2.4 景邁山
   4.2.5 布朗山
   4.2.6 巴達山
  4.3 雲南普洱茶
   4.3.1 緊壓茶
   4.3.2 生茶和熟茶
  4.4 湖南黑茶
   4.4.1 十兩茶,百兩茶和韆兩茶
   4.4.2 黑磚茶
   4.4.3 花磚茶
   4.4.4 茯磚茶
  4.5 廣西六堡茶
 第5章 白茶
  5.1 白牡丹
  5.2 安吉白茶
 第6章 青茶
  6.1 四大産區
  6.2 閩北烏龍茶
   6.2.1 大紅袍
   6.2.2 水仙
   6.2.3 肉桂
   6.2.4 白雞冠
   6.2.5 鐵羅漢
   6.2.6 半天妖
   6.2.7 水金龜
  6.3 閩南烏龍茶
   6.3.1 鐵觀音
   6.3.2 黃金桂
   6.3.3 毛蟹
   6.3.4 本山
   6.3.5 佛手
   6.3.6 奇蘭
   6.3.7 丹桂
   6.3.8 大葉烏龍
  6.4 其他産區烏龍茶
   6.4.1 鳳凰單叢
   6.4.2 颱灣烏龍茶
 第7章 黃茶
  7.1 霍山黃芽
  7.2 君山銀針
第二篇 大壺小鮮
 第8章 北飲雅器
  8.1 壺飲
  8.2 蓋碗飲
  8.3 飄逸杯
  8.4 煮茶
 第9章 南飲佳茗
  9.1 西湖龍井
  9.2 六安瓜片
  9.3 黃山毛峰
  9.4 洞庭碧螺春
  9.5 太平猴魁
  9.6 正山金駿眉
  9.7 祁門紅茶
  9.8 普洱熟茶
  9.9 普洱生茶
  9.10 鐵觀音
  9.11 鳳凰單樅
  9.12 武夷岩茶
 0章 輕身養顔
  10.1 美容養顔花草茶
   10.1.1 荷葉茶
   10.1.2 玫瑰花茶
   10.1.3 菊花茶
   10.1.4 薰衣草茶
   10.1.5 檸檬茶
   10.1.6 金盞花茶
   10.1.7 薄荷茶
   10.1.8 洛神花茶
  10.2 藥食同源養生茶
   10.2.1 水果茶
   10.2.2 枸杞茶
   10.2.3 薑茶
   10.2.4 參茶
   10.2.5 山楂茶
   10.2.6 牛蒡茶
   10.2.7 大麥茶
   10.2.8 紅棗茶
   10.2.9 玄米茶
 1章 茶裏茶外
  11.1 茶的有益成分
   11.1.1 茶多酚和兒茶素
   11.1.2 茶堿和
   11.1.3 類黃酮類物質
   11.1.4 維生素和礦物質
   11.1.5 氟化物
  11.2 各地傳統習俗和飲茶習慣
   11.2.1 川藏煮茶
   11.2.2 北方酥油茶
   11.2.3 白族三道茶
   11.2.4 西北三炮颱
   11.2.5 老北京蓋碗茶
   11.2.6 西南土罐茶
   11.2.7 英式下午茶
  11.3 常用衝調茶品
   11.3.1 珍珠奶茶
   11.3.2 陳皮普洱茶
   11.3.3 菊花普洱茶
   11.3.4 檸檬紅茶
   11.3.5 伯爵紅茶
   11.3.6 水果紅茶
   11.3.7 龍井八寶茶
   11.3.8 香檳烏龍茶
  11.4 茶店和常見茶葉品牌簡介
   11.4.1 簡介
   11.4.2 常見茶葉品牌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史海鈎沉:論秦漢社會變遷與思想流變》 作者: 孤竹先生 齣版社: 文津學社 齣版時間: 壬辰年仲夏 定價: 88.00 元 ISBN: 978-7-5092-1897-3 --- 捲首語: “觀往知來,其道大光。” 曆史如大江奔流,看似一去不返,實則暗流湧動,塑造著當下的形態。本書不求詳述每一場烽火,不欲窮盡每一位帝王之功過,而是試圖以微觀的視角,探究秦漢交替之際,那股磅礴的時代洪流是如何重塑瞭士人的思想結構,以及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我們所關注的,是那些不易被宏大敘事所捕捉的社會肌理的細微變化。 --- 內容梗概: 《史海鈎沉:論秦漢社會變遷與思想流變》是一部專注於先秦至魏晉過渡時期(重點聚焦於秦朝的短促統一與漢初的調整恢復階段)的社會結構重塑與思想譜係的演變研究專著。本書並非一部通史,而是力圖通過對特定議題的深入挖掘,展現一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曆史片段。 全書共分六捲,約五十餘萬字,結構嚴謹,論證細密,力求以紮實的文獻考據為基石,輔以閤理的曆史社會學分析框架。 第一捲:秦製之基:法傢哲學的社會實踐與內在矛盾 本捲聚焦於秦朝的製度構建及其對社會結構的劇烈影響。作者並未停留在對秦律的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以吏為師”的治國方針在基層社會的具體落地情況。探討瞭郡縣製的推行如何瓦解瞭傳統的宗族政治結構,以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民間文化認同産生的雙嚮作用——既有促進統一的效力,亦埋下瞭地方文化反彈的隱患。 重點章節如《黔首與編戶齊民:秦代勞動力結構的再分配研究》,通過對睡虎地秦簡等齣土文獻的解讀,揭示瞭賦役製度對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深刻重塑,論證瞭過度集中化的行政權力如何透支瞭社會資源。同時,本書也審視瞭法傢思想自身在麵對“長治久安”這一終極目標時的內在悖論:嚴苛的律法固然能迅速整飭亂象,但缺乏道德與人倫的潤滑劑,其生命力必然短暫。 第二捲:思想分野:稷下學宮的遺産與新儒學的萌芽 秦的焚書隌固,對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傳承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然而,思想的火種並未熄滅,隻是轉入地下。本捲考察瞭漢代初期“以黃老為用,以儒術為錶”的微妙平衡背後,知識分子群體的適應與掙紮。 本書著重分析瞭流散的儒生、墨傢遺老等知識群體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調整其話語體係。《汲黯的清議與田橫之議:漢初政治參與的倫理睏境》一章,通過對比汲黯式的激烈批評與田橫麾下士人的隱忍心態,探討瞭知識分子在強權麵前選擇“進”與“退”的倫理張力。同時,對董仲舒思想的早期形態進行瞭梳理,指齣其如何巧妙地將陰陽五行納入儒學框架,為後世獨尊儒術埋下瞭伏筆。 第三捲:土地與宗族:漢初鄉村社會的韌性與重組 秦漢之變,根本上是土地製度的調整與社會力量的再分配。本捲將視角投嚮鄉村,研究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對底層社會産生的實際效果。 作者認為,盡管中央試圖恢復井田或推行均田,但秦代遺留下的自由流動的勞動力與部分私有土地製度,使得宗族勢力在短期內難以完全復蘇。《裏伍與鄉紳:漢代地方治理的“雙軌製”》一章,通過對《漢書·地理誌》中地方豪強記載的交叉比對,勾勒齣基層社會治理中,官方行政體係(裏伍製)與地方士紳階層(宗族與財富優勢者)之間復雜互動的權力網絡。這種韌性與重組,是漢代能夠穩定長達四百年的重要社會基礎。 第四捲:貨幣與物價:經濟運行中的隱性通脹與貨幣政策的反復 經濟史研究往往被宏大的政治事件所掩蓋。本捲關注秦漢之際的經濟脈動。從秦半兩錢到漢初的“三銖錢”再到“五銖錢”的最終確立,貨幣體係的變革直接反映瞭中央財政的壓力與對民間財富的控製欲望。 本書詳述瞭漢初“無為而治”政策下,社會財富的積纍速度與國傢稅賦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粟、布、錢的價值三角:漢初的財富交換率分析》一章,運用計量工具,結閤糧食齣土量與錢幣鑄造量,推斷瞭特定時期內,民間實物財富與國傢法定貨幣價值之間的微妙失衡,為理解漢初商業的活躍與地方鑄錢現象提供瞭經濟學視角。 第五捲:邊疆與民族:“華夷之防”的早期建構 漢代對內地的治理與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是同步構建的。本捲探討瞭漢初對匈奴的戰略調整,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原士人的自我認知和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 不同於著重軍事對抗的史著,本書側重於文化和製度層麵的影響。《和親政策下的文化滲透與反嚮警惕》一章,分析瞭和親帶來的不僅僅是暫時的和平,更有文化信息的雙嚮流動。這種流動,促使漢朝統治者必須更清晰地界定“漢”的文化邊界,從而強化瞭“華夷之防”的內在邏輯,為後世的民族主義思潮提供瞭最初的製度模闆。 第六捲:文獻重審:竹簡與帛書中的失落敘事 本捲是對前五捲論據的文獻學補充與反思。通過對新近齣土的張傢山漢簡、馬王堆帛書等材料進行細緻的辨析,本書試圖還原一些在傳統史學中被忽視或簡化的曆史側麵。 重點探討瞭這些早期文獻如何挑戰或印證瞭我們對秦漢製度的既有認知。例如,一些簡牘中反映齣的地方司法程序的復雜性,與《史記》中描繪的中央集權敘事形成瞭有趣的張力。本捲旨在強調,任何對曆史的描繪都是一種選擇性的敘述,而地下齣土的材料,恰恰為我們提供瞭“被遺忘的聲音”。 --- 結語: 《史海鈎沉》試圖撥開宏大曆史敘事的迷霧,將焦點重新投嚮社會結構、思想運作與微觀個體的互動之上。秦漢之變,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舊的秩序被強力推倒,新的平衡在痛苦中艱難孕育的過程。閱讀此書,或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權力、文化與社會變革之間的永恒博弈。 --- 作者簡介: 孤竹先生,原名不詳,當代獨立曆史學者,專攻先秦秦漢史與思想史,以其嚴謹的考據和獨到的社會結構分析方法著稱。近年緻力於通過齣土文獻重構古代社會生活圖景,其論著往往突破傳統史學窠臼,極具啓發性。 --- 推薦語(摘錄): “孤竹先生的這部著作,以其精湛的文獻駕馭能力和罕見的社會史視野,成功地將秦漢之際的斷裂與延續,描繪得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曆史溫度。讀罷掩捲,令人對‘大一統’的內在成本有瞭全新的體悟。”——(某著名曆史研究所所長 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實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睏境。作者毫不避諱地觸及瞭一些尖銳而復雜的話題,但處理得既有力度又不失溫和,讓讀者在思考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關懷。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次的哲理。這種引人深思的特質,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文學本身。它像一劑清醒劑,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探討宏大主題時,依然能將敘事保持在引人入勝的層麵,避免瞭說教式的枯燥。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佳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值得被反復研讀和推薦給所有熱愛深度閱讀的朋友們。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獨樹一幟,充滿瞭鮮明的個人特色。它不像那些流暢到讓人感覺不到文字存在的作品,反而大膽地運用瞭許多新穎的句式和不常見的詞匯組閤,營造齣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奇特氛圍。初讀時可能會稍稍有些不適應,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獨特的“節奏感”,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魅力。作者似乎在文字的遊戲中找到瞭極大的樂趣,那些比喻和擬人手法,常常齣人意料,卻又精準地擊中瞭事物的本質。讀起來,就像是在欣賞一幅色彩對比強烈、構圖大膽的現代油畫,需要你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去品味其中的層次感和張力。對於那些追求新鮮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敘事美學的固有認知,展現瞭文學創作無限的可能性,讓人感受到文字本身所能爆發齣的強大能量。

評分

從整體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本書構建的世界觀是極其宏大且富有想象力的。作者似乎擁有構建完整文明體係的耐心與能力,無論是地理環境的設定,還是社會結構、曆史背景的鋪陳,都顯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整個故事仿佛鑲嵌在一個精心打磨的巨大齒輪組中,每一個小情節的變動,都會牽動全局的走嚮,體現齣作者高超的掌控力。我非常喜歡這種“大格局”的敘事方式,它讓讀者能夠從更廣闊的維度去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命運,他們的選擇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結果。這種史詩般的厚重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雖然信息量很大,但作者巧妙地通過穿插不同時間綫的敘事手法,保持瞭閱讀的流暢性,使得龐大的信息量不會成為理解的負擔,反而成瞭吸引人不斷深入探索的誘餌。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作者的敘事功底深厚,仿佛能將讀者帶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舒緩,時而緊張,讓人欲罷不能。特彆是對於人物情感的細膩描摹,更是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個角色的內心掙紮、喜怒哀樂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禁為他們的命運而牽動心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打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場景描寫,實則蘊含著深意,為整個故事增添瞭無窮的迴味空間。讀完之後,腦海中還會不斷浮現齣書中的某些片段,久久不能忘懷。這種能夠深入人心的文字力量,是許多作品所欠缺的。全書的結構布局也十分精巧,伏筆與呼應渾然天成,讓人在最後揭曉真相時感到豁然開朗,又不失震撼。可以說,這是一次極其愉悅的閱讀體驗,讓人對作者的纔華由衷地敬佩。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在於其情緒感染力,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是少有的。它不是那種刻意煽情,而是通過場景的設置和人物的處境,自然而然地引發齣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在描繪那些關於失落、堅守與希望的主題時,作者的筆觸顯得極其剋製而有力,恰到好處地留白,反而讓讀者自行填補瞭最深層的情感。我時常在閱讀至關鍵轉摺點時,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酸楚或振奮,仿佛自己也代入瞭角色的生命軌跡之中。這種深層的情感聯結,使得閱讀體驗超越瞭純粹的智力活動,上升到瞭一種心靈的交流層麵。它成功地捕捉到瞭人類情感中最普遍又最私密的那一部分,並將其放大,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印記。讀完之後,心中留下的不僅是故事的輪廓,更是一種久久不散的、溫暖而復雜的“感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