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 9787514220421

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 97875142204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中川玉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时令食材
  • 季节性饮食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烹饪
  • 饮食文化
  • 农家菜
  • 鲜味
  • 四季料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20421
商品编码:3001955241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

定价:49.00元

作者:【日】中川玉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42204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人气美食家中川玉 展示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美味,分享舒适生活的智慧

书中附作者用心拍摄的精致食物写真及独门四季养生法

享受四季变换是一种感觉。去看,去闻,去触摸,然后去品味……

食谱是一种启示。

因人而异。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坚持活在当下,不知不觉会酝酿出自己的风格。

品味每一个当下的时光,酝酿出自己的风格。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住在海风徐徐的日本逗子市的人气厨师中川玉,为您呈现时光的手艺,展示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的美味,分享舒适生活的智慧。

通过美食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充分感受每个季节带来的细微变化,享受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这一册书中。

在一年的时间里,作者用心拍摄出的色彩鲜明、摆盘精致的食物写真,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通过美食带来舒适生活的智慧。

作者亲手制作81道菜品。

应时之味,没有什么比它更珍贵

一本让你随时对生活“长草”的书。

内容提要


人气美食家中川玉住在海风徐徐的逗子市,她通过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的美味。把季节的变换凝缩保存在食物中,就能让每一天的餐桌都鲜活起来。通过美食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充分感受每个季节带来的细微变化,享受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这一册书中。在一年的时间里,作者用心拍摄出的色彩鲜明、摆盘精致的食物写真,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本书还附有作者独门的四季生活心得。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川玉:料理师。和丈夫以及在读高中的女儿一起生活在神奈川的逗子。在天然食品店上班后,开展了一项送餐业务“握握乐”,2008年后从店里独立出来自己做。平时会上传用当季蔬菜水果做出来的食谱,考究的样式被各种书籍和杂志刊载。中川玉在逗子当地的据点也精力十足地参加各种活动,除了提供果酱罐头之类的以外,还致力于让现在的生活更加贴近和继承传统,为每天手头的工作都增添上季节的精华。著有《“玉食堂”的玄米饭团和蔬菜配菜》《两菜一汤的早餐》。

文摘





序言



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 (9787514220421)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传统“不时不食”饮食哲学的随笔集与美食指南。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读者穿越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走进田间地头、市井巷陌,追寻那些遵循自然规律、在特定时节方能品尝到的极致风味。全书不拘泥于繁复的菜谱罗列,而是着重于食物背后的文化意涵、食材的生命周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一章:春生——苏醒的土地与嫩绿的渴望 当料峭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大地已然孕育出第一批鲜活的生机。本书开篇即聚焦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时期,饮食的重点在于“养肝”与“醒脾”。作者细致描绘了江南水乡采摘荠菜、挖掘春笋的场景。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早春的田埂,探访那些只在清明前后才有的“野味”——如马兰头、香椿,以及尚未老化的麦苗。 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如何烹饪这些野菜,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被食用的历史渊源。例如,香椿的“臭气”被古人视为驱邪避疫之物,而春笋的鲜甜则代表了生长的力量。书中详细阐述了春季饮食应遵循“少酸增甘”的原则,通过菠菜、豌豆苗、薤白等食材的介绍,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在口感上迎接这个季节。特别有一节专门讨论了春季海鲜——如刚刚开禁的刀鱼和文蛤,它们的脂肪含量和肉质纤维,都与冬季有了显著的不同,这种“时令限定”的短暂性,构成了“不时不食”中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第二章:夏长——热烈的阳光与清凉的智慧 盛夏,阳光充沛,万物达到生命的鼎盛,人的脾胃功能相对减弱,易生暑湿。因此,夏天的饮食哲学是“清热祛湿,养心安神”。本书描绘了盛夏时节,湖泊与江河所馈赠的丰盛。 作者将笔墨聚焦于应季的瓜果和“水产”。例如,不同品种的瓜(冬瓜、丝瓜、甜瓜)如何在中医理论中发挥不同的清热功效。书中详细记录了一次在川渝地区寻访藤椒和藿香的经历,描述了当地人如何利用这些芳香植物的辛辣与清凉来“以辛解暑”。关于“苦味”的讨论是本章的亮点之一,如苦瓜和蒲公英,它们在盛夏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口感上的对比,更是对身体湿热的一种平衡。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夏季的“慢食”哲学,如用慢火熬制的绿豆汤、荷叶粥,这些食物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将清凉的精华完全释放出来,体现了在酷暑中保持心境平和的智慧。 第三章:秋收——金色的沉淀与丰盈的内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开始为过冬积蓄能量的过渡期。饮食的重点转向“滋阴润燥,平补”。本书的秋季部分色调温暖而厚重,充满了谷物的香气。 作者深入中国北方的粮仓地带,考察了不同品种的稻米和小麦在秋季成熟时的不同表现。关于“栗子”的章节尤为精彩,从街边小贩的糖炒栗子,到用于烹饪的板栗烧鸡,作者分析了栗子如何在中医中扮演“养胃健脾”的角色,以及其淀粉质如何帮助身体逐渐适应干燥的气候。 中秋前后的大闸蟹是秋季绕不开的主题。本书对大闸蟹的鉴赏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关注膏黄的饱满程度,更强调了捕捞时机对蟹肉口感的决定性影响——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点,蟹的生理机能达到某个平衡时,其风味才是最纯粹的。此外,秋季的“果实”如柿子、石榴的食用禁忌和最佳赏味期,也得到了详尽的介绍,提醒读者,收获的丰美也伴随着适度收敛的必要性。 第四章:冬藏——地下的馈赠与炉火的慰藉 寒冬腊月,万物休眠,大地将大部分生命力深藏于地下。本章的饮食主题是“温补固元,贮藏精华”。这是“不时不食”中最具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时节。 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白雪覆盖下的东北或西北地区,探访那些耐寒的根茎类蔬菜,如山药、芋头、萝卜等。这些食材因为经历过霜打,甜度反而更高,是冬季“藏精”的最佳选择。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窖藏”的艺术,从如何保存地窖里的白菜帮子到腌制的酱菜,这些都是古人与寒冬抗争的智慧结晶。 冬季的肉类,特别是需要长时间煨炖的羊肉、牛肉,其烹饪方式与夏季截然不同。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长时间的文火慢炖,激发食材中深藏的“旨味”,达到暖身暖心的效果。最后的篇章聚焦于岁末的年节准备,介绍了几种只有在隆冬才能制作的传统糕点和发酵食品,这些食物承载着对来年春天的期盼,完成了“不时不食”的完整轮回。 结语:顺应天时,方得真味 全书最后总结道:“不时不食”并不仅仅是节俭或挑剔,而是一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是对生命周期流转的感激。它要求我们慢下来,去感知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从而品尝到超越单纯烹饪技巧的、源自于天时地利的“真味”。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季节的敏感度,引导人们回归一种更有深度、更具仪式感的饮食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个人觉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春夏秋冬顺序排列,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它似乎在引导读者,从感官体验入手,逐渐过渡到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在描述那些“非时不食”的美味时,作者的笔调会变得略带惋惜和珍惜,这种情感的波动,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留白”的方式。有些章节,他只是轻轻点到某种食材的出现,但并没有详尽描述如何烹饪,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这种食材出现时,人们的心态变化上。这种“意到笔随”的写法,反而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描写秋季丰收的段落中,文字充满了沉甸甸的满足感,那种空气中弥散的成熟果实的甜香,几乎能透过纸页飘出来。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美食类书籍容易陷入的炫技陷阱,转而强调“体验”本身的价值。读完后,我对自己厨房里的调味品都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有些味道,其实根本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顺应时节,本身就已是极致的享受。

评分

我很少对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产生“哲学思考”,但《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做到了。它不谈养生秘诀,不推崇复杂的烹饪技术,而是反复叩问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对待自然馈赠的?作者通过对那些“稍纵即逝”的鲜味进行史诗般的记录,实际上是在提醒现代人,我们与自然节律的连接正在日益疏远。每当读到一种只存在于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或海产,那种“此时不吃,再等一年”的紧迫感,会带来一种近乎神圣的对待食物的态度。这种对“限时供应”的珍视,让简单的进食变成了一种对生命周期的尊重。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典雅,大量留白和高质量的插图(虽然我没有看到实体书的插图,但从文字中感受到的画面感已经足够强烈),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会催促你走出家门,去拥抱季节变化的“行动指南”,它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远超出了味觉层面的享受。

评分

坦白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高冷”或者过于学术化,毕竟“寻鲜记”听起来总有点寻访秘境的意思。结果一头扎进去才发现,作者的文笔简直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地方性”的强调。它没有泛泛而谈全国各地的美食,而是很专注地深挖了某些特定地域在不同季节才会出现的食材和处理方式。这种深入骨髓的地域文化描绘,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对“原产地”产生了更深的敬意。比如他写到某个偏远山村里,人们如何利用冬天的霜冻来保存特定的根茎类蔬菜,那种古老而智慧的生存哲学,通过食材的讲述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字里夹杂着一些不太常见的方言词汇或者民间俗语,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添了一种原生态的质感,仿佛能听到食材被处理时发出的“滋啦”声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食谱,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田野调查,每一次的“鲜”都对应着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融汇了散文的细腻与纪实的精准。它在描述食材的外观和质地时,用词极其考究,往往能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到令人咂舌的画面。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尤其体现在对“时令之变”的敏感性上。你会发现,作者对季节交替的细微信号——比如清晨第一声鸟鸣、清晨露水的浓淡、甚至是光线角度的变化——都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些看似与食物无关的描写,实则构成了支撑“时不我待”这一主题的强大背景。这种文学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既适合在咖啡馆里细品,也适合在厨房里作为灵感参考。我个人觉得,它对“旬”(即十天为一个阶段)的概念的阐释尤为深刻,让人意识到,即便是同一个月份,食材的味道也会因为短暂的几天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时间与风土人情的诗意解读。

评分

这本《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光看书名,就让人心头一暖,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时令鲜香。我最近刚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的指南。作者在文字中构建了一个非常细腻的味觉地图,每翻开一页,都像跟着他走进了某个特定的季节、某个特定的市场,去追寻那些转瞬即逝的“鲜”。比如说,他描述春天里采摘荠菜的场景,那种泥土的芬芳和初春的微寒交织在一起,让人瞬间就能体会到“不时不食”的哲学——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最本真的状态和最恰当的时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烹饪技巧传授,而是更注重食物与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读到关于夏日瓜果的文章时,那种热烈而又清爽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能感觉到阳光穿过叶子的缝隙洒在丰硕的果实上。这种文字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放下手机,去思考自己上一次认真品尝一道时令菜肴是什么时候。它成功地将“吃”提升到了“生活仪式感”的高度,读完后,我立马就去研究下一周的本地菜市场有什么应季的食材值得尝试,这种即时的行动力,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魔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