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
定价:49.00元
作者:【日】中川玉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42204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人气美食家中川玉 展示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美味,分享舒适生活的智慧
书中附作者用心拍摄的精致食物写真及独门四季养生法
享受四季变换是一种感觉。去看,去闻,去触摸,然后去品味……
食谱是一种启示。
因人而异。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坚持活在当下,不知不觉会酝酿出自己的风格。
品味每一个当下的时光,酝酿出自己的风格。
应时之味,是无上至宝。
住在海风徐徐的日本逗子市的人气厨师中川玉,为您呈现时光的手艺,展示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的美味,分享舒适生活的智慧。
通过美食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充分感受每个季节带来的细微变化,享受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这一册书中。
在一年的时间里,作者用心拍摄出的色彩鲜明、摆盘精致的食物写真,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通过美食带来舒适生活的智慧。
作者亲手制作81道菜品。
应时之味,没有什么比它更珍贵
一本让你随时对生活“长草”的书。内容提要
人气美食家中川玉住在海风徐徐的逗子市,她通过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充分享受四季的美味。把季节的变换凝缩保存在食物中,就能让每一天的餐桌都鲜活起来。通过美食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充分感受每个季节带来的细微变化,享受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这一册书中。在一年的时间里,作者用心拍摄出的色彩鲜明、摆盘精致的食物写真,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本书还附有作者独门的四季生活心得。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川玉:料理师。和丈夫以及在读高中的女儿一起生活在神奈川的逗子。在天然食品店上班后,开展了一项送餐业务“握握乐”,2008年后从店里独立出来自己做。平时会上传用当季蔬菜水果做出来的食谱,考究的样式被各种书籍和杂志刊载。中川玉在逗子当地的据点也精力十足地参加各种活动,除了提供果酱罐头之类的以外,还致力于让现在的生活更加贴近和继承传统,为每天手头的工作都增添上季节的精华。著有《“玉食堂”的玄米饭团和蔬菜配菜》《两菜一汤的早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个人觉得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春夏秋冬顺序排列,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它似乎在引导读者,从感官体验入手,逐渐过渡到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在描述那些“非时不食”的美味时,作者的笔调会变得略带惋惜和珍惜,这种情感的波动,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留白”的方式。有些章节,他只是轻轻点到某种食材的出现,但并没有详尽描述如何烹饪,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这种食材出现时,人们的心态变化上。这种“意到笔随”的写法,反而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描写秋季丰收的段落中,文字充满了沉甸甸的满足感,那种空气中弥散的成熟果实的甜香,几乎能透过纸页飘出来。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美食类书籍容易陷入的炫技陷阱,转而强调“体验”本身的价值。读完后,我对自己厨房里的调味品都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有些味道,其实根本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顺应时节,本身就已是极致的享受。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产生“哲学思考”,但《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做到了。它不谈养生秘诀,不推崇复杂的烹饪技术,而是反复叩问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对待自然馈赠的?作者通过对那些“稍纵即逝”的鲜味进行史诗般的记录,实际上是在提醒现代人,我们与自然节律的连接正在日益疏远。每当读到一种只存在于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或海产,那种“此时不吃,再等一年”的紧迫感,会带来一种近乎神圣的对待食物的态度。这种对“限时供应”的珍视,让简单的进食变成了一种对生命周期的尊重。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典雅,大量留白和高质量的插图(虽然我没有看到实体书的插图,但从文字中感受到的画面感已经足够强烈),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会催促你走出家门,去拥抱季节变化的“行动指南”,它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远超出了味觉层面的享受。
评分坦白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高冷”或者过于学术化,毕竟“寻鲜记”听起来总有点寻访秘境的意思。结果一头扎进去才发现,作者的文笔简直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地方性”的强调。它没有泛泛而谈全国各地的美食,而是很专注地深挖了某些特定地域在不同季节才会出现的食材和处理方式。这种深入骨髓的地域文化描绘,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对“原产地”产生了更深的敬意。比如他写到某个偏远山村里,人们如何利用冬天的霜冻来保存特定的根茎类蔬菜,那种古老而智慧的生存哲学,通过食材的讲述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字里夹杂着一些不太常见的方言词汇或者民间俗语,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添了一种原生态的质感,仿佛能听到食材被处理时发出的“滋啦”声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食谱,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田野调查,每一次的“鲜”都对应着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融汇了散文的细腻与纪实的精准。它在描述食材的外观和质地时,用词极其考究,往往能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到令人咂舌的画面。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尤其体现在对“时令之变”的敏感性上。你会发现,作者对季节交替的细微信号——比如清晨第一声鸟鸣、清晨露水的浓淡、甚至是光线角度的变化——都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些看似与食物无关的描写,实则构成了支撑“时不我待”这一主题的强大背景。这种文学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本书既适合在咖啡馆里细品,也适合在厨房里作为灵感参考。我个人觉得,它对“旬”(即十天为一个阶段)的概念的阐释尤为深刻,让人意识到,即便是同一个月份,食材的味道也会因为短暂的几天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时间与风土人情的诗意解读。
评分这本《不时不食:四季美味寻鲜记》光看书名,就让人心头一暖,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时令鲜香。我最近刚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的指南。作者在文字中构建了一个非常细腻的味觉地图,每翻开一页,都像跟着他走进了某个特定的季节、某个特定的市场,去追寻那些转瞬即逝的“鲜”。比如说,他描述春天里采摘荠菜的场景,那种泥土的芬芳和初春的微寒交织在一起,让人瞬间就能体会到“不时不食”的哲学——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最本真的状态和最恰当的时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烹饪技巧传授,而是更注重食物与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读到关于夏日瓜果的文章时,那种热烈而又清爽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能感觉到阳光穿过叶子的缝隙洒在丰硕的果实上。这种文字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放下手机,去思考自己上一次认真品尝一道时令菜肴是什么时候。它成功地将“吃”提升到了“生活仪式感”的高度,读完后,我立马就去研究下一周的本地菜市场有什么应季的食材值得尝试,这种即时的行动力,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魔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