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饮食文化概论——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定价:23.00元
作者:徐文苑著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108237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本书共分8章,对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系统的论述。本书强化知识的应用与可操作性,深入浅出,难易适度,适用性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相结合,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饮食文化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0章 导论
0.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及其研究
0.2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
0.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中西比较
思考题
篇 食文化
章 中国烹饪概述
1.1 中国烹饪史
1.2 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
1.3 饮食器具的发展
1.4 中国烹饪的风格特征
思考题
第2章 中国菜概述
2.1 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2.2 中国的八大菜系
2.3 其他风味流派
思考题
第3章 中国饮食民俗
3.1 中国民间年节文化食俗
3.2 少数民族食俗
思考题
第4章 中国美食文化
4.1 中国传统食礼
4.2 美食文化
思考题
第2篇 酒文化
第5章 酒的历史与发展
5.1 酿酒起源的传说
5.2 酿酒的起源与发展
思考题
第6章 酒之文化
6.1 酒的社会功能
6.2 酒器、酒政与酒楼
6.3 酒与民俗
6.4 酒与文学
6.5 酒名、酒人与典故
思考题
第3篇 茶文化
第7章 茶史与茶文化
7.1 茶文化发展史
7.2 饮茶史
7.3 茶叶的种类
7.4 茶具
7.5 茶道
7.6 饮茶习俗
7.7 茶与文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吃”这个日常行为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常常囫囵吞枣的食客来说,简直是一剂清醒剂。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美食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对色香味的浮华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食材“不时不食”观念的阐释,这不仅关乎健康,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书中对中国传统烹饪技法的分类和解读,细致入微,比如对火候的掌控,被赋予了近乎炼丹术般的神秘感和科学性,让人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肴产生了新的敬意。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既有宫廷盛宴的宏大叙事,也有民间小吃的烟火气息,这种张弛有度的平衡感,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活的趣味性,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中的零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下一餐。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多少有点了解,毕竟从小到大也吃了不少地道的家常菜,但读完这本教材,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菜谱或者历史年代的枯燥读物,而是用一种非常系统且深入的方式,将中华美食背后的文化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比如,它详尽地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到食材选择和烹饪技法中的,这一点我之前从未深思过。书中对地域差异的探讨尤其精彩,从南到北,从山川到江湖,每一种独特的风味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故事支撑,读起来就像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进行一场环球美食之旅。特别是它提到不同朝代礼仪对餐桌文化的影响,让我对宴饮的理解上升到了社会学的高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知识点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绝对是想系统了解中国饮食的人必备的案头书。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概论”二字摆在那里,总觉得会充满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笔触细腻流畅,读起来竟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引用和考古发现来佐证观点,使得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象而生动。比如,书中对古代餐具演变的研究,竟然能侧面反映出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对“宴饮礼仪”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使用筷子和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仪式背后的等级秩序、人际关系维护乃至政治意图。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很舒适,就像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身边聆听教诲,既能学到真知,又不会感到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只不过是以“吃”作为独特的切入点。我尤其欣赏它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挑战与机遇的探讨,这一点非常与时俱进。它没有回避现代速食文化对传统饮食结构的冲击,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如何在全球文化浪潮中坚守和重塑自身的饮食身份。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现了中华饮食“和而不同”的多元魅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回味自己过去吃过的那些饭菜,那些味觉记忆瞬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重量。这本书不只是让你知道“中国菜好吃”,更是让你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吃”,其思想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值得反复品读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沉稳内敛,完全没有迎合大众流行的轻浮倾向,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学术基调。它在处理复杂的文化交叉点时,展现出了高超的驾驭能力,比如如何将儒家伦理与饮食禁忌结合起来分析,或者探讨茶叶、酒水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符号意义。我尤其注意到了书中对“食疗”与“药膳”的辨析,作者没有把两者混为一谈,而是清晰地界定了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围,这在很多通俗读物中是难以见到的深度。它对于地域美食的介绍,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中去考察,读起来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大门。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引证资料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