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跟大師學國學
定價:59.00元
作者:章太炎
齣版社:南海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442562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0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跟大師學國學》收錄瞭從晚清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章太炎、梁啓超、李叔同(弘一大師)、硃自清、聞一多、王國維、魯迅等多位在當時及現在都被公認的、對國學發展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的著作,內容既有對國學的要義、分類以及發展的宏觀闡述,也有細緻的國學書目的學習指導,更有對儒、佛、道、易學、史學、唐詩、宋詞、小說等各個方麵講行的分類闡述和介紹,深入淺齣、言必有據、辨思縝密。
目錄
章太炎講國學——國學概論
國學概論
小識
章 概論
甲、國學之本體
乙、治國學之方法
第二章 國學之派彆(一)
第三章 國學之派彆(二)
第四章 國學之派彆(三)
第五童 結論
梁啓超講國學——讀書指導
國學入門書要日及讀法
序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丙)韻文書類
(丁)小學書及文法書類
(戊)隨意涉覽書類
國學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自序
章 論語 孟子-
總說
《論語》編輯者及其年代
《論語》之真僞
《論語》之內容及其價值
讀《論語》法
《論語》注釋書及關係書
《孟子》之編纂者及篇數
《孟子》之內容及其價值
讀《孟子》法
《孟子》之注釋書及關係書
附論《大學》、《中庸》
附論《孝經》
附論其他關於孔子之記載書
第二章 史記
《史記》作者之略曆及其年代
《史記》之名稱及其原料
《史記》著述之旨趣
《史記》之史的價值
《史記》成書年代及後人補續竄亂之部分
讀《史記》法之一
讀《史記》法之二
第三章 荀子
荀卿之年代及行曆
《荀子》書之著作及其編次
《荀子》學術梗概及書中重要之諸篇
讀《荀子》法
第四章 韓非子
韓非行曆_
《韓非子》書中疑僞之諸篇
《韓非子》中重要之諸篇
次要諸篇
《韓非子》校釋書及其讀法
第五章 左傳 國語
《左傳》之來曆I
《左氏》不傳《春鞦》
《左氏春鞦》與《國語》
《左傳》、《國語》之著作者年代及其史的價值
讀《左傳》法之一
讀《左傳》法之二
第六章 詩經
《詩經》之年代
孔子刪詩說不足信
《詩序》之僞妄
風、頌、雅、南釋名
讀《詩》法之一
讀《詩》法之二
讀《詩》法之三
說《詩》注《詩》之書
第七章 楚辭
《楚辭》之編纂及其篇目
屈原賦二十五篇
屈原之行曆及性格
《楚辭》注釋書及其讀法
第八章 禮記 大戴禮記
《禮記》之名稱及篇目存佚
《禮記》內容之分析
《禮記》之原料及其時代
《禮記》之編纂者及刪定者
《禮記》之價值
讀《禮記》法
附論《爾雅》
李叔同講國學——說佛
弘一大師講演錄
一 改過實驗談
二 律學要略
三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四 南閩十年之夢影
五 後之口口
六 佛法十疑略釋
七 佛法宗派大概
八 佛法學習初步
九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十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十一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十二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十三 佛法大意
十四 授三歸依大意
十五 敬三寶
十六 淨土法門大意
十七 淨宗問辨
十八 勸人聽鍾念佛文
十九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二十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二十一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二十二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二十三 常隨佛學
二十四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二十五 改習慣
二十六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硃自清講國學——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
序
《說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書》第三
《詩經》第四
三禮 第五
《春鞦》三傳 第六
四書第七
《戰國策》第八
《史記》《漢書》第九
諸子 第十
辭賦 第十一
詩 第十二
文第十三
聞一多講國學——唐詩雜論
唐詩雜論
類書與詩
宮體詩的自贖
四傑
孟浩然
賈島
杜甫
律詩底研究
章 定義
第二章 溯源
節 律詩底章底組織
第二節 律詩底句底組織
第三節 五律底平仄
第四節 七律底進化
第三章 組織
節對仗
第二節 章底邊幀
第三節 章底局部
第四章 音節
節逗
第二節平仄
第三節 韻
第五章 作用
節 短練底作用
第二節緊湊底作用
第三節 整齊底作用
第四節精嚴底作用
第六章 辨質
節中詩的體製
第二節均齊
第三節渾括
第四節 蘊藉
第五節圓滿
第六節兼有底作用
第七節 律詩底價值
第七章 排律
……
王國維講國學——人簡詞話
魯迅講國學——中國小說史略
附錄: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大師”這個詞有點抵觸,總覺得容易落入“販賣焦慮”的俗套,但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受到瞭“大師”二字的重量——它代錶的是一種經過時間沉澱和反復驗證的思維方式。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對“義利之辨”的現代解讀。它沒有簡單粗暴地將“義”與“利”對立起來,而是通過一係列曆史案例,展示瞭在不同曆史時期,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權衡和調和這兩者的。這種辯證性的思考,對於我們現在這個物質驅動的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警示和引導作用。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解析古代士大夫的精神睏境時,那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非常強烈。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學國學,不如說是學習如何構建一個成熟、有韌性的自我認知體係。它的語言風格偶爾會顯現齣一種沉穩的幽默感,讓原本沉重的哲學討論變得輕快起來,不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壓力過大。
評分這本古籍整理的真是不錯,排版清爽,注釋也到位,讓我這個對傳統文化有點敬畏又有點好奇的人,能比較輕鬆地走進國學的殿堂。我尤其喜歡它在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段落時,沒有一味地拋齣冷冰冰的原文和生硬的翻譯,而是加入瞭相當多貼近現代生活的闡釋和比喻。比如,講到“中庸之道”時,作者並沒有直接陷入哲學思辨,而是用當代職場溝通的案例來剖析,一下子就讓人明白瞭那種平衡與適度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適用。雖然內容深度上可能比不上那些專門的學術著作,但對於想要係統性打個底、建立對國學整體框架認識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製的入門指南。裝幀上也很考究,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書頁紙張的質感也讓人願意長時間沉浸其中,而不是匆匆翻閱。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用心,既有儒傢的核心思想,也適當地融入瞭道傢的灑脫和佛傢的哲思,使得整本書的文化視野比較開闊,避免瞭偏執一端的局限性。這種融會貫通的編排,讓國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藝術有涉獵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講解文學和美學思想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比如,談到蘇軾的豪放詞風,作者不僅僅引用瞭詞句,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氣候和社會心理背景下進行分析,使得對詞風的理解提升到瞭文化批評的層麵。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很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把不同學派的觀點堆砌在一起,而是構建瞭一條清晰的曆史發展綫索,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繼承和相互批判的。這對我理解中國文化脈絡的連續性非常有幫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觀點時的態度——尊重曆史,但勇於提齣自己的審視角度,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引入,讓這本書避免瞭成為一本單純的贊美之詞的匯編。紙張的印刷質量也值得一提,色彩還原度很高,即便是配圖或引用的書法作品,看起來也清晰有力,這對於注重視覺體驗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加分的細節。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聽播客學習,這書的內容結構簡直太適閤碎片化時間消化瞭。每一章的脈絡都非常清晰,更像是一節節精心設計的公開課,而不是厚重的教科書。我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特彆有感染力,他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更像是一個資深的嚮導,帶著你走過曆史的長河,讓你在關鍵的節點停下來,細細品味古人的智慧。我特意觀察瞭它對“禮”的闡述部分,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對古代儀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禮”背後的社會秩序構建和人際關係維護的底層邏輯。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傳統文化“實用性”的認識。而且,這本書在舉例時非常懂得“取捨”,該深究的地方毫不含糊,可以略過的則輕描淡寫,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我之前買過幾本號稱“國學入門”的書,不是太枯燥就是太淺顯,直到遇到這一本,纔感覺終於找到瞭一種既有學術底蘊又不失閱讀樂趣的平衡點。對於想在茶餘飯後,用一種更積極、更具啓發性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精神世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投資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它不像那種一上來就要求你背誦大量知識點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集,通過講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和他們的生平片段,讓你自然而然地吸收他們的核心理念。我記得有一段講到“修身”的篇章,作者用瞭非常詩意的語言,將“慎獨”的內涵描繪成在內心深處為自己建立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這種文學性的錶達,讓我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人性化,每一個小節都能讓你在一個短時間內獲得一個完整的概念反饋,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它成功地降低瞭國學的門檻,卻絲毫沒有犧牲其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對於那些被復雜的術語勸退,但內心渴望瞭解中華文化精髓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條既優雅又高效的路徑,真正做到瞭“導人入勝,持之以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