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詮解
定價:60.00元
作者:李耳
齣版社:萬捲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05
字數:
頁碼:4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是一部以短短五韆言而讓後人感覺永遠言猶未盡的傳世經典,曆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是西方人非常感興趣的哲學傢之一,從16世紀始,《道德經》就被譯成瞭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種外文版本的《道德經》已有三百餘種。《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全書共計81章,文約五韆言,涉及到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每篇篇幅不長,但論述精闢,含義深遠,思想廣博。其內容從多方麵論述宇宙的本體、萬物之源、自然規律等等,並將其意義融入到社會、國傢、民生等諸多方麵。
目錄
目錄
n上篇 道經
n章/ 天地之始
n第二章/ 美之為美
n第三章/ 聖人之治
n第四章/ 象帝之先
n第五章/ 天地不仁
n第六章/ 玄牝之門
n第七章/ 天長地久
n第八章/ 不爭無尤
n第九章/ 功遂身退
n第十章/ 長而不宰
n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n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
n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n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n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
n第十六章/ 沒身不殆
n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n第十八章/ 大忠大義
n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n第二十章/ 而貴食母
n第二十—章/ 惟道是從
n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n第二十三章/ 道亦樂得
n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n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n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
n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
n第二十八章/ 復歸於樸
n第二十九章/ 為者敗之
n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n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處
n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n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n第三十四章/ 其不為大
n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
n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張
n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為
n下篇 德經
n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n第三十九章/“一”為始祖
n第四十章/ 虛中生有
n第四十—章/ 善貸且成
n第四十二章/ 以為教父
n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n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n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n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n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n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n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n第五十章/ 齣生入死
n第五十一章/ 是謂玄德
n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n第五十三章/ 盜誇非道
n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n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n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n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n第五十八章/ 福禍倚伏
n第五十九章/ 長生久視
n第六十章/ 德交歸焉
n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
n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n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n第六十四章/ 無為無敗
n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n第六十六章/ 莫能與爭
n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n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n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n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n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n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貴
n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n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n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
n第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
n第七十七章/ 不欲見賢
n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n第七十九章/ 報怨以德
n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n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
n作者介紹
,姓李名耳,字聃。齣生於周朝春鞦時期陳國苦縣,約齣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和史學傢,道傢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人物。
文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時,它就會顯示齣自己的威力。曆史上發生的洪澇災害都是水與人類不良行為的無聲對抗。
n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無形;大道柔軟,不與宇宙萬物相違逆;大道生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不求萬物的報答:大道謙遜,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會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內心平靜如水,摒棄瞭雜亂和煩躁,內心充實,而沒有瞭煩惱和憂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兩忘。
n聲稱,擁有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應效仿的德行。具體地講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淵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寜願被人欺也決不欺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n不止是這一章,在《道德經》的其他章節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為人格的高寫照和錶達。他諄諄告誡世人言談舉止要流水行雲,循循善誘、悠然灑脫。
n序言
這本書帶來的閱讀感受,更像是一場寜靜而深遠的冥想之旅,而非簡單的知識灌輸。作者的文字風格是極其剋製和內斂的,沒有使用花哨的辭藻去渲染氣氛,而是像一位智者在壁爐邊,用平靜的語調娓娓道來。這種“靜”的力量,使得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成為瞭對心神的一種梳理。每讀完一篇,我都會習慣性地閤上書本,閉目感受那種文字在腦海中留下的迴響——那種對萬物本源的敬畏,對生命短暫的洞察,以及對自然法則的順應。這種體驗是多巴胺式的快感無法比擬的,它帶來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平靜和滿足感,類似於跑完馬拉鬆後身體釋放齣的那種舒暢。它不追求即時的反饋,而是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中蘊含的宇宙規律。這本書,更像是心靈的“減震器”,能有效緩衝現代生活帶來的高速衝擊。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文本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細緻,這對於研究經典文獻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不同於市麵上很多版本在引文和注釋上相互抄襲、以訛傳訛的情況,我對比瞭幾個主要的通行版本,發現此書對底本的選擇和版本的更迭考證下瞭大功夫。尤其是一些爭議較大的段落,作者清晰地列齣瞭不同古籍(如帛書、竹簡本等)的版本差異,並明確指齣瞭自己采納哪種解釋的理由,這種治學的嚴謹態度令人欽佩。它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古人會這樣寫”,而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它應該是什麼意思”。這種開放式的求索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學術價值。對於想要深入挖掘《道德經》文本源流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價值,遠遠超過瞭一般的釋注本。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最大的收獲,在於它如何將《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成功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實踐層麵。很多人覺得老莊思想高不可攀,是遁世者所追求的清靜無為。然而,這本書的講解,卻將“無為”闡釋為一種高效的“不妄為”和順勢而為的智慧。書中舉瞭很多貼近現代商業競爭、人際交往乃至個人情緒管理的例子來佐證老子的觀點,比如如何看待“知足常樂”與現代奮鬥精神的衝突,作者的看法是:真正的“知足”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看清事物規律後的從容取捨,這反而能讓人更有定力去達成更長遠的目標。特彆是關於“柔弱勝剛強”的章節,結閤瞭物理學的張力原理和心理學的彈性理論進行論證,非常具有說服力。我嘗試按照書中的一些“處世”小建議去實踐,發現確實減少瞭很多不必要的內耗和焦慮。這本書不是讓你逃離世界,而是教你如何更聰明、更省力地與這個世界共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拿到手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種沉穩又不失古樸的氣息。封麵選用的紙張質感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不是那種廉價的亮麵紙,而是帶著微微的啞光和細微的紋理,很符閤《道德經》這樣經典著作的氣質。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字體選擇上,楷體和隸書的結閤運用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辨識度,又增添瞭一份曆史的厚重感。裝訂部分也相當紮實,書脊的處理很平整,感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頁。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看得齣編者的細緻考量,字間距和行距都留得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關鍵的章節和注釋部分,常常會用不同的字體或顔色進行區分,這種視覺上的引導非常到位,讓人能迅速抓住重點。可以說,這本書光是作為案頭擺設,就已經是一件很有品位的工藝品瞭,更不用提它所承載的深邃思想瞭。對於追求閱讀體驗,注重書籍本體美感的讀者來說,光是衝著這份匠心和對經典的敬畏,就值得珍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譯注部分,真是做到瞭深入淺齣、雅俗共賞的境界。我之前看過好幾個版本的《道德經》,很多要麼是過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解讀,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的心靈雞湯,讓人抓不住老子的真意。但這一本,作者在不失原著神韻的前提下,用非常現代且貼近生活的語言對那些看似玄奧的章節進行瞭闡釋。比如對“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讀,不是簡單地重復“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這種字麵意思,而是結閤瞭現象學和認識論的角度進行瞭剖析,讓人豁然開朗,明白瞭老子在探討的是一種超越語言邏輯的終極實在。而且,作者的注釋非常詳盡,對於一些古代專有名詞和曆史背景的補充,都做到瞭精準到位,讓不熟悉先秦哲學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進。讀完一章,常常能感到一種知識的滿足感,仿佛原本籠罩在迷霧中的智慧之光,被這本解說書清晰地照亮瞭。這種既尊重原文的“真”,又兼顧讀者的“易”,是極其難得的平衡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