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 大学 中庸
定价:12.8元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344883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篇目,据说《大学》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而《中庸》出自孔子之孙子思之手。《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但更侧重于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孟子》是记录儒家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语言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着力阐述民心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原文依版本进行精校,译文中则融入了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凝练而富有节奏感的,读起来有一种古朴厚重的历史沉淀感,仿佛能直接感受到那个时代沙场上的风云变幻和庙堂之上的智者辩论。特别是将《大学》中的层层递进与《中庸》中的圆融中正进行对比阅读时,那种结构上的精妙安排,令人叹服。如果说《大学》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宏伟建筑,从地基(修身)到屋顶(平天下)都有清晰的蓝图;那么《中庸》则更像是一幅意境悠远的写意山水画,它不着重于具体的步骤,而在于对“中和”状态的艺术化描摹。它探讨的“时中”概念,对现代人理解平衡艺术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我们总是追求极端,要么太过热情,要么彻底冷漠,但《中庸》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力度去行动,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实践智慧。这种对“度”的把握,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需要终生体悟的动态平衡,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揣摩,并尝试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决策过程中去。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接触这套书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对个人心性的锤炼作用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关于“不学礼,无以立”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礼”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繁文缛节的束缚,而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尊严的润滑剂。在《孟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张扬,而在《大学》和《中庸》中,我们看到的是如何通过内在的修养,去自然而然地获得外界的尊重。这种从内到外的推演逻辑,非常具有说服力。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我欲望的有效管理,而不是对外在资源的无休止占有。这种对“自律”的强调,放在信息爆炸、诱惑无处不在的当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提供了一套古老却永不过时的“自我管理系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抵御外界的喧嚣和侵蚀。
评分阅读这本合集,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对“人性本善”的坚韧信念,这无疑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光芒。相较于其他先秦诸子的侧重权术或法制,孟子的论述充满了对个体潜能的极大信任和期许。他笔下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直就是对人类良知最精准的刻画。我曾一度对人性感到悲观,觉得环境的污染足以轻易摧毁所有美好的萌芽,然而,重温他的“浩然之气”,便仿佛有一股清泉注入心田,重新点燃了对“义利之辨”的坚守。这种坚持,不是盲目的理想主义,而是建立在对人自身力量的深刻洞察之上的。书中那些与梁惠王、齐宣王的辩论,读起来酣畅淋漓,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交锋,更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孟子总能以其强大的逻辑和对民心的把握,将那些权谋之术一一击破,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道德勇气。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变动社会中的人来说,这部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锚点,让我们在面对外部的诱惑和压力时,不至于迷失了自己最初的航向,而是有勇气去践行那份潜藏的“王道”。
评分这部典籍的汇编,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特别是《大学》和《中庸》这两篇,读来让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初读时,我原以为这会是枯燥的说教,没想到其中蕴含的哲理竟然如此贴近生活,丝丝入扣。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个体到社会治理的精妙层级划分。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慎独”功夫,那份对内心世界的严格审视和要求,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人,更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你明白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和清晰的目标感。书中对“诚”的推崇,并非是简单的诚信,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实与力量,那种不加雕饰、浑然天成的境界,令人神往。每次读到“格物致知”之处,都会引发我对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仿佛每一个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值得探究的规律。这本书不是让你快速找到答案的工具书,而是引导你提出更好问题的良师益友,它要求你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日常细节,从而构建起坚实的内在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合集中古今思想的交融感到由衷的赞叹。它巧妙地将孔子核心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实践的路径(大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庸)——与孟子对仁政与人性的坚定辩护整合在了一起。这种整合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体系异常饱满,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侧重而显得单薄。例如,当孟子强调“知天之所欲,心之所向”时,《中庸》立刻就用“诚”来阐释如何去连接这种“天”与“心”。这种互为表里的论证结构,使得读者在理解概念时能够立体而不扁平。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思维框架去观察世界:既要像孟子那样对真理和正义保持绝对的激情与直言不讳,也要像《中庸》所倡导的那样,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审慎的周到和内敛的圆融。这种“刚”与“柔”、“显”与“隐”的辩证统一,使得这部经典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适用的切入点,它简直就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有深度的人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