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齋箋譜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社
開本:宣紙8開
定價:1800元
齣版時間:2013年9月一版一印
十竹齋箋譜
中國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畫集。輯印。崇禎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龍、上元李剋恭序文。共 4捲。捲一有“清供”、“華石”、“博古”“畫詩”等72種捲二有“勝覽”“入林”“無花”、 “鳳子”等 77種。捲三有“孺慕”、“棣華”、“應求”“閨則”等72種。捲四有“建議”“壽徵”、“靈瑞”、“香雪”等72種。 綫裝1函4冊 紙本 提要:是書木版水印,紙墨良好,鎸印精工,前有鄭振鐸序。該本是由魯迅和鄭振鐸連手的水印木刻箋紙集, 《 十竹齋箋譜》是明代末年拱花木刻彩印畫集,堪稱明代木刻畫中成就高的集大成者。鬍正言(1580-1671),明末書畫傢、齣版傢,字日從,號十竹,安徽休寜人,擅長篆刻、繪畫、製墨等工藝。《十 竹齋箋譜》初印行於明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全書共分四捲,書前有九龍李於堅《小引》、上元李剋恭穴敘移。每捲按『清供』『勝覽』『孺慕』等專題形式 共匯印瞭近三百幅箋紙紋飾,內容多樣、形式新穎,尤其是印刷《箋譜》所采用的『餖版』『拱花』技術,推陳齣新,將傳統版畫藝術推嚮更高的境界。
。
該版本是目前一套,收集全,原版製作,裝訂成冊(手工綫裝),打破瞭原有的單張程序,也是一套值得收藏,值得學習的範本
2005年5月1日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參觀訪問上海時,大陸友人將其它類似的《十竹齋箋譜》作為禮物贈送給喜愛書畫的連戰夫人--連文瑀女士。連戰夫人細賞該書並視為至寶。
我平日裏也收集瞭一些近現代的畫集,坦白講,很多都流於形式,印刷精美但缺少靈魂。但這部《十竹齋箋譜》給我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或許是因為它所呈現的技藝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曆史厚重感吧。當我研究那些復雜的拱花工藝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幾百年前的技法在當代得以重現。那種浮雕般的紋理,在光綫下會産生微妙的光影變化,讓原本平麵的圖案瞬間立體起來。我試著用手指輕輕拂過,那凹凸感清晰可辨,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觸覺上的愉悅。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感,讓我對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堅持肅然起敬,也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光是捧在手裏感受那份古樸的質感,就覺得值迴票價瞭。那種厚實的宣紙,帶著淡淡的墨香,翻動之間仿佛能穿越迴那個精緻的年代。封麵設計得極其考究,雖然我拿到的是“精”字號,但那種內斂的古典美,比起那些花裏鬍哨的現代設計高明太多瞭。尤其是綫裝的工藝,針腳細密平整,每一頁的結閤都透露齣匠人的用心。我特意找瞭個光綫柔和的地方細細端詳,那紙張的紋理,在燈光下隱約可見,摸上去有種微澀的觸感,和市麵上那些光滑的銅版紙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東西。我本來就對傳統手工藝品情有獨鍾,光是收藏價值和把玩價值就足夠讓人愛不釋手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文物仿製品,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時間的重量和匠人的堅持,讓人由衷地敬佩。
評分不得不說,作為一名業餘的書法愛好者,我對這套書在“格律”和“章法”上的安排非常欣賞。雖然它主要側重於版畫的展示,但那些留白的處理和整體的布局,無不體現齣中國傳統美學中對於空間哲學的理解。每一頁的構圖都非常講究平衡與疏密,沒有一處是多餘的,也沒有一處顯得擁擠。在欣賞那些精美的彩印畫樣的同時,我腦海中自然而然地開始思考如何運用這些精美的箋紙布局自己的詩詞稿件。這套書的編排方式,本身就是一堂關於“意境營造”的大師課,它教會你如何讓有限的畫麵容納無限的想象。那些色彩搭配和主題選擇,都透露著一股清雅脫俗的文人氣息,讓人心神寜靜。
評分我之前對中國傳統繪畫中“餖版”這種技法一直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直到翻開這套書,纔有瞭直觀而震撼的認識。那些色彩的堆疊和過渡,居然能達到如此細膩的層次感,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仔細對比瞭不同頁碼之間的色塊處理,發現即便是簡單的花卉圖案,其墨分五色的變化也處理得極其到位,絕非簡單的套色印刷可以比擬。特彆是那些花鳥題材的特寫,羽毛的絨感、花瓣的潤澤,都通過這種古老的版畫技術錶現瞭齣來,那種特有的木刻刀痕與色彩交融的美感,是任何數碼印刷都無法復製的“氣韻”。我甚至對著其中一幅竹子的描繪看瞭很久,那墨色的深淺濃淡,完全是活的,仿佛能聽到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這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圖像藝術。
評分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明清時期文人生活美學和印刷技術發展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資料。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史研究者,但從其選材的廣度和工藝的精細程度上,就能感受到編者團隊付齣的巨大心血。它不僅僅是藝術品的集閤,更是一部活的曆史教材,展示瞭當時社會對審美的高要求。我尤其喜歡它在不同花卉、動物圖案中所體現齣的寓意,每一張箋紙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個關於君子、氣節或隱逸的故事。它促使我去思考,在那個通訊不便的時代,一張精美的箋紙是如何承載和放大情感與思想的重量的。這本書,讓人感受到瞭那種慢工齣細活的時代魅力,值得反復品味和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