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

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进忠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朱进忠
  • 辨证论治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老中医
  • 中医药
  • 疾病防治
  • 养生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48124
商品编码:10627508457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朱进忠 编著 定  价:40 出 版 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页  数:6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7748124 篇 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篇辨证论治方法基础
第三篇辨证论治方法学中的分类辨证论治方法
第四篇辨证依据的应用方法
全身症状
第二节头面症状
第三节眼目症状
第四节耳症状
第五节鼻症状
第六节口唇症状
第七节舌症状
第八节牙症状
第九节咽喉症状
第十节颈项症状
第十一节肩背症状
第十二节胸痛
第十三节腰部症状
……

内容简介

详细论述了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由来和发展、辨证论治方法基础、辨证论治方法学中的分类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辨证论治内容。理论介绍丰富充实,医案经验介绍,切中辨证论治概念,是中医师系统掌握辨证论治方法学的,并且能学以致用于临床的参考图书。 朱进忠 编著 朱进忠,有名中医,主任医师,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享受特殊津贴。
曾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学会、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政协医卫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保健委员会顾问,山西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山西中医》《中医药研究》《光明中医》杂志编委。出版医学专著26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和内科学教学,提出了疑难病从肝论治、相似辨证、天人相应辨证、内科病三步辨证、久病辨证脉为靠前、一元辨证法、危重疾病尤等
《中医名家临证之道:辨证论治的智慧与实践》 一、 传承经典,洞悉病机——辨证论治的宏观视角 《中医名家临证之道:辨证论治的智慧与实践》并非一本孤立的医书,而是根植于中华传统医学数千年的深厚积淀。本书深入挖掘中医经典医籍中的辨证论治精髓,以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中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独特思维模式。 书中首先从“整体观念”出发,阐述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规律。疾病的发生并非孤立的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人体整体失衡在局部[^1]的体现。因此,辨证的起点在于认识人体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内部的阴阳[^2]、气血[^3]、津液[^4]等物质的平衡与运动。 继而,本书重点讲解了“辨证”的六大基本原则: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5]、病位辨证[^6]、病性辨证[^7]和传变辨证[^8]。每一项辨证原则都辅以丰富的理论阐释和临床案例,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如何通过望、闻、问、切[^9]四诊合参,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进行辨证分析。例如,在阴阳辨证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虚[^10]、实[^11]、寒[^12]、热[^13]、表[^14]、里[^15]等八纲[^16]辨证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舌象[^17]、脉象[^18]、出汗[^19]、大小便[^20]等,指导读者如何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 在脏腑辨证方面,本书深入剖析了心[^21]、肝[^22]、脾[^23]、肺[^24]、肾[^25]五脏以及胆[^26]、胃[^27]、小肠[^28]、大肠[^29]、膀胱[^30]、三焦[^31]六腑各自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在疾病中的传变规律。通过学习,读者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当某一个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引发哪些相应的临床表现,以及这种失调又会如何影响其他脏腑,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疾病发展图景。 病因辨证则从外感六淫[^32](风[^33]、寒[^34]、暑[^35]、湿[^36]、燥[^37]、火[^38])和内伤七情[^39](喜[^40]、怒[^41]、思[^42]、忧[^43]、悲[^44]、恐[^45]、惊[^46]),以及饮食[^47]、劳倦[^48]等致病因素入手,引导读者追溯疾病的根源,理解不同的病因对人体产生的具体损害[^49]。病位辨证则着重于区分病变部位是在体表还是体内[^50],是在上还是在下[^51],从而为确定治疗方向奠定基础。病性辨证则进一步细化了疾病的性质,如是气滞[^52]、血瘀[^53]、痰[^54]、饮[^55]、郁[^56]、火[^57]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治法的选择。 最后,传变辨证强调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如何从表入里[^58],从一方入他方[^59],从一脏入他脏[^60],如何从轻症发展为重症[^61]等等。通过对这些辨证原则的系统学习,读者将建立起一套严谨、科学的中医思维框架,能够深入洞察疾病的本质,为后续的治法选择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 临床实践,精选方药——辨证论治的微观操作 在奠定了坚实的辨证基础后,《中医名家临证之道:辨证论治的智慧与实践》将重点转移到“论治”层面,即如何根据辨证结果,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法随证立,证随药迁”[^62]的治疗原则。 治法的选择是论治的核心。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八大法则[^63]:汗[^64]、吐[^65]、下[^66]、和[^67]、温[^68]、清[^69]、补[^70]、泻[^71]。每一种治法都配以详实的理论解释,阐述其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禁忌症。例如,在“清法”部分,书中会详细讲解何谓“清热”,如何通过药物的寒凉之性,清除体内的“火热”邪气,并会列举如白虎汤[^72]、凉膈散[^73]等经典方剂,分析其配伍[^74]的精妙之处,以及在不同症候下的加减[^75]运用。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经典名方的深入剖析。书中精选了大量临床常用且疗效卓著的方剂,如桂枝汤[^76]、麻黄汤[^77]、葛根汤[^78]、逍遥散[^79]、六味地黄丸[^80]等。对于每一个方剂,都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组成[^81]、功效[^82]和主治[^83],而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该方剂针对的病证[^84]、药物的君臣佐使[^85]如何协同作用[^86],以及在临证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例如,在讲解桂枝汤时,本书会先阐述其在治疗“太阳中风证”中的核心地位,分析桂枝[^87]的辛温解肌,白芍[^88]的酸敛营阴,炙甘草[^89]的益气和中,生姜[^90]的辛温发汗,以及大枣[^91]的益气补血,共同构成了温阳解表的[^92]方剂。进而,本书会深入探讨,当患者出现恶风[^93]、身疼[^94]、发热[^95]、无汗[^96]、脉浮缓[^97]等症状时,如何辨证为太阳中风,并应用桂枝汤。同时,也会细致地分析,如果患者兼有咳嗽,则需加入杏仁[^98];若兼有腹痛,则需加入芍药甘草汤[^99]的意境,或加入温脾健胃的药物。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由点及面的延展,展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书中还会穿插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均来自于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的临证实践。每一个案例都包含了患者的详细病情描述、辨证过程、治疗方案[^100]、用药[^101]以及疗效反馈。这些鲜活的例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中医“意会”[^102]的精妙之处,学习到名老中医的临床智慧[^103]和诊疗[^104]技巧。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讲解中药的配伍禁忌[^105]和用药剂量[^106]的考量,强调“是药三分毒”[^107]的观念,引导读者在追求疗效的同时,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力求做到精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三、 临床智慧,博采众长——辨证论治的融汇与创新 《中医名家临证之道:辨证论治的智慧与实践》并非止步于对经典理论的复述,而是鼓励读者在掌握辨证论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实践、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风格。 本书在“辨证论治的融汇与创新”部分,强调了对不同学派[^108]、不同流派[^109]中医思想的借鉴与融合。例如,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110]时,可能会借鉴温病学派[^111]的“卫气营血辨证”[^112]和“三焦辨证”[^113],或者借鉴伤寒学派[^114]的“六经辨证”[^115]。通过对不同辨证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疾病,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书中还会探讨现代医学[^116]在认识疾病方面的成果,并鼓励中医从业者将其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实现中西医[^117]的优势互补。例如,在理解某种炎症[^118]时,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学[^119]和病理学[^120]知识,同时运用中医的清热解毒[^121]、活血化瘀[^122]等治法,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更重要的是,本书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辨证体会和用药心得。辨证论治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123]、疾病的不同阶段[^124]以及治疗的反馈[^125]进行动态调整。本书通过分享一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方”[^126]和“独到见解”[^127],启发读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 例如,对于某些慢性疾病[^128],可能需要长期调理,此时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129]、生活习惯[^130]以及情绪[^131]的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提供一些思路,指导读者如何在这种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辨证的准确性,并不断优化用药,以期达到“久服轻身而长年”[^132]的理想状态。 本书最后部分,强调了中医从业者的医德[^133]与人文关怀[^134]。辨证论治不仅是对疾病的客观分析,更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与珍视。一个优秀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善于与患者沟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信心与希望。 总而言之,《中医名家临证之道:辨证论治的智慧与实践》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智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更能引导读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一名真正懂得辨证论治精髓的中医人才,为传承和发展祖国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局部 [^2]: 阴阳 [^3]: 气血 [^4]: 津液 [^5]: 病因辨证 [^6]: 病位辨证 [^7]: 病性辨证 [^8]: 传变辨证 [^9]: 望闻问切 [^10]: 虚 [^11]: 实 [^12]: 寒 [^13]: 热 [^14]: 表 [^15]: 里 [^16]: 八纲 [^17]: 舌象 [^18]: 脉象 [^19]: 出汗 [^20]: 大小便 [^21]: 心 [^22]: 肝 [^23]: 脾 [^24]: 肺 [^25]: 肾 [^26]: 胆 [^27]: 胃 [^28]: 小肠 [^29]: 大肠 [^30]: 膀胱 [^31]: 三焦 [^32]: 外感六淫 [^33]: 风 [^34]: 寒 [^35]: 暑 [^36]: 湿 [^37]: 燥 [^38]: 火 [^39]: 内伤七情 [^40]: 喜 [^41]: 怒 [^42]: 思 [^43]: 忧 [^44]: 悲 [^45]: 恐 [^46]: 惊 [^47]: 饮食 [^48]: 劳倦 [^49]: 损害 [^50]: 体表还是体内 [^51]: 在上还是在下 [^52]: 气滞 [^53]: 血瘀 [^54]: 痰 [^55]: 饮 [^56]: 郁 [^57]: 火 [^58]: 从表入里 [^59]: 从一方入他方 [^60]: 从一脏入他脏 [^61]: 从轻症发展为重症 [^62]: 法随证立,证随药迁 [^63]: 八大法则 [^64]: 汗 [^65]: 吐 [^66]: 下 [^67]: 和 [^68]: 温 [^69]: 清 [^70]: 补 [^71]: 泻 [^72]: 白虎汤 [^73]: 凉膈散 [^74]: 配伍 [^75]: 加减 [^76]: 桂枝汤 [^77]: 麻黄汤 [^78]: 葛根汤 [^79]: 逍遥散 [^80]: 六味地黄丸 [^81]: 组成 [^82]: 功效 [^83]: 主治 [^84]: 病证 [^85]: 君臣佐使 [^86]: 协同作用 [^87]: 桂枝 [^88]: 白芍 [^89]: 炙甘草 [^90]: 生姜 [^91]: 大枣 [^92]: 温阳解表 [^93]: 恶风 [^94]: 身疼 [^95]: 发热 [^96]: 无汗 [^97]: 脉浮缓 [^98]: 杏仁 [^99]: 芍药甘草汤 [^100]: 治疗方案 [^101]: 用药 [^102]: 意会 [^103]: 临床智慧 [^104]: 诊疗 [^105]: 配伍禁忌 [^106]: 用药剂量 [^107]: 是药三分毒 [^108]: 学派 [^109]: 流派 [^110]: 疑难杂症 [^111]: 温病学派 [^112]: 卫气营血辨证 [^113]: 三焦辨证 [^114]: 伤寒学派 [^115]: 六经辨证 [^116]: 现代医学 [^117]: 中西医 [^118]: 炎症 [^119]: 免疫学 [^120]: 病理学 [^121]: 清热解毒 [^122]: 活血化瘀 [^123]: 个体差异 [^124]: 疾病的不同阶段 [^125]: 治疗的反馈 [^126]: 经验方 [^127]: 独到见解 [^128]: 慢性疾病 [^129]: 体质 [^130]: 生活习惯 [^131]: 情绪 [^132]: 久服轻身而长年 [^133]: 医德 [^134]: 人文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买《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对其“荟萃”二字的好奇。想看看究竟能“荟萃”出怎样一套辨证论治的体系。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病症的辨证,再到临床医案的展示,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的、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细微症状的解读,以及这些细微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病机。朱老中医的辨证,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灵活性。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核心矛盾,找到致病的关键。这种能力,是靠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达到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如何去辨证”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给出“是什么”的答案。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我是一名刚步入临床不久的年轻中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到了实际运用时,总觉得抓不住重点,辨证不够精准,用药也常常顾虑重重。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没想到,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手把手地教我。书中对于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对于复杂病情的分析,都展现了朱老中医深厚的功底。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强调“绝招”或“秘方”,而是回归到辨证论治的根本,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一点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研读,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治法,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辨证的思维模式和临床的切入点。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阅读《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的过程,简直是一场醍醐灌顶的学习体验。我一直觉得,学中医最难的莫过于“辨证”,相同的病名,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可能症候迥异,用药也大相径庭。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把辨证的思路、逻辑和方法一步步拆解开来。书中对于“理、法、方、药”之间的关系,解释得鞭辟入里,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病症,在朱老中医的笔下,却能剖析出细微的差别,并通过精准的辨证,给出恰到好处的治疗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论述,这正是中医精髓所在,也是我一直试图理解和掌握的关键。通过阅读这些鲜活的医案,我仿佛能看到朱老中医在病榻前,如何细致地询问、耐心观察,最终拨开迷雾,找到病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对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敬佩朱老中医的医术和仁心。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本《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翻开第一页就感觉沉甸甸的,纸质厚实,印刷清晰,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是一名在中医道路上摸索多年的爱好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医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向往之。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临床实用性的却不多。这本《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概论,而是聚焦于朱进忠老中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思想,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个病症的分析,都详尽地阐述了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选择恰当的治法。这对于我们这些缺乏系统临床指导的自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医案,这些真实的案例不仅生动地展示了辨证论治的实际应用,也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读,希望能从中汲取真知,提升自己的中医认知水平。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都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购入了《朱进忠老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荟萃》这本书,也算是抱着一丝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它详尽地介绍了朱进忠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辨证施治的经验和心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围绕着“辨证”这个核心展开,从如何识别症状,到如何分析病因病机,再到如何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的治则治法,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的辨证分析,朱老中医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模糊的症状具体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辨证的逻辑过程。这对于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又热爱中医的人来说,真是太有帮助了。我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化吸收书中的内容,希望能从中领悟到更多中医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