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养好脾胃不生病 吴中朝/编著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中医养生宝典 BTV健康之路

正版包邮 养好脾胃不生病 吴中朝/编著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中医养生宝典 BTV健康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中朝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脾胃养生
  • 黄帝内经
  • 健康之路
  • 养生保健
  • 慢性病预防
  • 吴中朝
  • 中医经典
  • BTV健康之路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通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51162
商品编码:10676793462
包装:01
开本:15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养好脾胃不生病

定价:36.00元

作者:吴中朝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33551162

字数:140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专题:《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 /14

章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不吃此脾胃,彼“脾、胃”/19

脾很忙,食物“加工”、水液“运输”都靠它 /20

脾是人体血库,脾好气色就好 /23

脾好的人,肌肉有力身体壮 /24

胃虽大度,也需要小心呵护 /26

脾胃好似“夫妻档”,关系和谐消化好 /29

第二章 这些事,让你的脾胃变虚弱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得胃溃疡 /33

总是吃太饱,易被肥胖、“三高”盯上 /35

偏食的人脾胃一定虚弱 /37

吃饱就睡,就是在等病来 /40

生、冷、硬的食物胃怕 /41

你熬夜,脾胃也跟着加班 /43

烟酒无度,伤肝伤肺也伤胃 /44

久坐伤脾,会让你四肢无力 /47

随意吃,先伤脾胃再伤肝肾 /48 思虑过度,难有好食欲 /51

第三章 脾胃问题有多种,你是哪一种

面黄肌瘦的人多是脾气虚,要益气健脾 /55

腹部有坠胀感是中气下陷,要益气升阳 /58

身体容易出血是脾不统血,止血更要补血 /60

寒湿困脾的人大便不成形,可用艾灸祛寒湿 /62

胃隐痛喜按是胃气虚,要益气养胃 /64

胃隐痛一吃就胀是胃阴虚,要养胃阴去虚热 /66

口干口苦喜生冷是胃热证,要清胃火、泻肠热 /68

脾胃湿热的人体倦身重,要健脾祛湿除积热 /71

第四章 顺天时而养,让你的脾胃动力十足

春季乍暖还寒,脾胃也要捂一捂 /77

冬病夏治,脾胃虚寒的人要抓住时机 /82

秋燥季节,吃点酸味让肠胃很舒服 /87

冬季进补要有度,莫给脾胃加负担 /92

第五章 给脾胃喜欢的食物,它们就会让你舒服

五色入五脏,脾胃喜欢黄色食物 /101

甘味食物给你好“脾气”/102

小适合胃不好又失眠的人 /105

胃寒腹泻的人,可适当多吃糯 /107

大麦泡茶,消化不好的人可常喝 /109

夏季常吃薏苡仁,让你不再身重困倦 /111

牛肉补脾气,效果堪比黄芪 /113

脾胃虚寒怕冷的人,可多吃羊肉 /115

身体瘦弱、消化不好的人要常吃猪肚 /117

莲藕,生吃清热解毒,熟吃健脾开胃 /119

白萝卜清积热、化积食,冬天更适合 /121

经常腹胀便秘的人,可常食山 /123

南瓜对胃胀、胃痛、便秘有效 /126

主食吃土豆,远离肥胖、“三高”/128

红薯是便秘的“克星”/130

经常“反胃”,吃几颗栗子就好 /133

红枣是“天然维生素 C 丸”/135

第六章 用简单的中养好脾胃

陈皮陈皮泡水喝,打开你的胃口 /141

适量吃姜,让受寒的胃暖起来 /143

肉吃多了不消化,山楂来帮忙 /146

神曲,消除面积食的良 /148

鸡内金,小儿积食 /150

厚朴帮你理气消食,可治气滞腹胀 /151

胃气不足易疲劳,甘草能缓解 /153

砂仁能温脾止泻,适合受寒腹泻 /155

芡实,东坡居士的养生珍品 /157

藿香专治夏季腹泻、呕吐、没食欲 /159

消瘦乏力,一吃就想吐,党参煮粥吃 /161

湿困脾胃没食欲,白扁豆能化解 /163

汤里加点儿肉豆蔻,冬天不怕胃寒留 /165

第七章 经络是脾胃健康的遥控器

脾不好,脾经先做出反应 /169

养好胃经,无病一身轻 /173

腹胀、胃口差,就找太白穴 /176

脾虚月经不调,按三阴交穴就能解决 /177

脾虚月经量少,按摩血海穴打开血库 /180

长夏暑湿,阴陵泉穴让你清爽 /181

胃痛、泛酸,有公孙穴 /183

各种脾胃问题,足三里穴都管用 /185

气舍穴专治打嗝恶心 /187

常按天枢穴,轻松摆脱便秘 /188

脾好不好,摸摸脾俞穴就知道 /190

胃寒的人,试试艾灸胃俞穴 /193

中脘穴专管消化问题 /194

胃寒胃痛,艾灸神阙穴 /196

第八章 每个人都能用的健脾养胃小妙招

3 个小动作,让脾胃功能倍增 /201

每天散步的人,不会有消化问题 /202

没事常慢跑,不用进房 /205

动动脚趾头,坐着就能养脾胃 /207

肩膀也与脾胃有关系 /208

摩腹摩出好脾胃,孙思邈的长寿之道 /210

叩齿咽津——流传年的健脾强肾法 /212

练习“呼”字诀,呼出脾胃浊气 /214

笑口常开的人脾胃好 /215

第九章 三分治七分养,彻底解决脾胃疾病

胃口不好,与其吃不如养好心情 /219

四肢无力是脾虚,用四君子汤调理 /222

按 3个穴位,轻松缓解胃痛 /224

经常胃泛酸的人,要重视早餐 /226

腹胀,食滞、脾虚、湿热要分清 /228

4 种腹泻,对症调理才有效 /234

消化不良,启动人体的“健胃消食片”/238

小儿疳积,捏脊就见效 /241

便秘也分证型,你调理对了吗 /246

肥胖不都是吃得多,还有脾虚 /252

脾胃安和,就不会再失眠 /253




目录

。。。。。。



通往健康之路:从根源调养身心 人生天地之间,皆以人为本。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前赴后继,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追寻着健康长寿的秘诀。从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我们撷取精华,汇聚智慧,为您呈现一本通往健康之道的指南。本书并非简单的疾病治疗手册,更非玄奥难懂的养生理论堆砌,而是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时下人们普遍关心的健康话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引导读者从根本上认识身体,调养身心,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从而真正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一、 洞察身体的智慧:理解生命的内在规律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自身身体的深刻认知。我们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忽略了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中医的智慧在于其整体观,它不将身体视为孤立的器官集合,而是将其置于天地自然、情志活动、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 五行学说的奥秘: 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五行学说。我们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以及自然界的四季、气候等一一对应,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和谐统一的关系。理解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便能更好地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变化,预知潜在的健康风险。例如,春季属木,与肝相通,我们将在书中详细阐述春季养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来顺应春生之气,避免肝气郁结。 阴阳平衡的哲学: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前提。本书将生动形象地解释阴阳在人体内的表现,如阳气为温煦、推动、兴奋,阴气为滋润、宁静、抑制。当人体阴阳失调时,便会出现各种疾病。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并通过日常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细节,如睡眠质量、情绪起伏、体温变化等,来感知自己身体的阴阳状况。 精气神的内在驱动: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物质和动力。本书将阐释“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是肾所藏之物;“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最活跃的能量,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思维、意识、精神活动的体现,与心有关。理解了精气神的涵义,我们便能明白为何说“肾为先天之本”,“气血是生命之源”,“心神安宁百病消”。 二、 关注核心:脾胃——“后天之本”的养护之道 正如标题所示,本书将重点聚焦于“脾胃”,将其置于养生实践的核心地位。中医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也,五味出焉”。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化生营卫二气、输布水谷精微至全身的重要脏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被誉为“后天之本”。一个健康的脾胃,是身体能够正常运转、抵抗疾病的基石。 脾胃的功能解析: 我们将详细介绍脾在消化吸收中的作用,如“健运”,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以及胃在受纳、腐熟食物中的角色。深入剖析脾胃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的常见问题,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消化不良、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往往都指向脾胃的虚弱。 “养脾胃”的误区澄清: 许多人谈“养脾胃”,往往只想到吃些温补的食物,却忽略了饮食的原则和方式。本书将纠正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例如,一味地进补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寒凉食物的过度摄入会损伤脾阳;暴饮暴食更是对脾胃的直接摧残。我们将强调“适时适量,均衡膳食”才是养护脾胃的关键。 日常养护的黄金法则: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乃养生之道”。我们将引导读者掌握科学的饮食原则,包括: 定时定量: 强调三餐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细嚼慢咽: 促进食物的充分消化,减轻脾胃负担。 食物选择: 推荐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蒸煮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 五味调和: 强调饮食的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避免偏嗜。 起居有常: 规律的作息是养护脾胃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详细阐述: 睡眠质量: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或长时间久坐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 避免情志内伤: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如“思虑伤脾”。 运动助运: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我们将推荐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以及一些简单的腹部按摩手法。 三、 顺应四时: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养生智慧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息息相关。顺应四时,调整生活起居和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春季养肝,萌发生机: 春季万物复苏,是阳气升发、生机勃勃的季节。本书将详细讲解春季如何养肝,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和作息(如早睡早起,舒展筋骨)来顺应春生之气,避免肝气郁结,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夏季养心,安神护阳: 夏季炎热,心气充盛。我们将重点介绍夏季如何养心,如通过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如何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应对夏季“阳盛于外,阴潜于内”的特点。 长夏养脾,化湿健运: 夏季的尾声和秋季的开始,即长夏,是湿气最重的季节。我们将重点讲解长夏如何养脾,如何通过饮食(如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和作息来巩固脾胃功能,为秋季的收获做好准备。 秋季养肺,肃降调理: 秋季天高气爽,但也是气候干燥的季节,易伤肺。本书将阐述秋季如何养肺,如通过滋阴润燥的饮食,以及如何调整呼吸练习来保护肺部功能。 冬季养肾,藏精蓄锐: 冬季是万物凋零、阳气潜藏的季节,也是养肾的最佳时机。我们将详细介绍冬季如何养肾,如何通过温补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度的保暖来滋养肾精,为来年积蓄能量。 四、 情志调养:从心出发的健康密码 “情志”是中医对人体情绪活动的概括。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本书将深入探讨情志与脏腑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情志调养方法。 理解七情六欲: 详细解释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常见的情志反应,以及它们对身体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心理暗示与自我疏导: 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帮助读者学会自我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疗法与生活情趣: 鼓励读者通过音乐、阅读、绘画、园艺等方式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从而达到情志调和的目的。 五、 审证求因:探究疾病的根本 本书并非止步于养生保健,更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我们将从中医的视角,审视各种常见疾病的成因,并提供基于辨证论治的养生建议。 辨证论治的思维: 简要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即根据人体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属于何种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或调养方案。 常见疾病的中医解读: 以通俗的语言解读一些现代人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如: 慢性疲劳综合征: 从脾虚、肾虚等角度分析其根源。 消化系统紊乱: 详细讲解脾胃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及调养方法。 亚健康状态: 探讨亚健康状态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供改善建议。 季节性疾病: 如何通过顺应四时来预防感冒、过敏等季节性疾病。 “治未病”的实践: 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达到“不得病”的最高境界。 六、 融入生活:将智慧化为行动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人人可行的生活实践。我们将提供大量贴近生活、易于操作的养生技巧和方法。 食疗养生方: 精选数百种简单易得的食材,根据不同脏腑、不同体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食疗方,如: 健脾开胃粥: 如山药薏米粥、大枣小米粥。 清热降火饮: 如菊花枸杞茶、绿豆汤。 滋阴润肺汤: 如银耳莲子羹、百合杏仁粥。 穴位按摩与经络疏通: 介绍几个简单易学、功效显著的穴位,如足三里、内关、涌泉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自我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生活起居的优化: 从穿衣、出行、用药等多个角度,提供符合中医养生理念的生活建议,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养生智慧。 本书旨在成为您身边一位值得信赖的健康伙伴,用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点亮您通往健康生命的道路。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哲学。让我们一起,从关注脾胃开始,从理解身体的语言开始,与自然同频共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一些晦涩的中医理论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情景代入”方式。它不是直接抛出一个理论,让你自己去琢磨它的应用场景。而是会先描述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比如“春日里经常感到困倦,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然后顺着这个情景,才引出调理脾胃的几种具体方法。这种叙事结构,让我这个半吊子中医爱好者也能很快理解这些古老智慧是如何服务于现代生活的。我特别喜欢它对“时令养生”的阐述,特别是提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结构,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而不是空泛地说要“顺应天时”。例如,在讲解如何健脾时,它没有简单地推荐某一种药材,而是结合了不同体质的人在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偏颇,给出了非常个性化的调理思路。这种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引导,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手艺。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实际改变,体现在我对待日常饮水和进食的态度上。以前我总觉得多喝水总归是好的,也不太在意喝的是冷是热。读完这本书中关于“脾胃喜温恶寒”的论述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冰镇饮品的摄入,转而选择温热的水或茶饮。效果立竿见影,我早上起来的腹胀感明显减轻了,整个人也觉得更轻盈。再比如,它对“早餐的重要性”的论述,结合了脾胃在早晨的生理活动规律,让我彻底改变了过去有几天吃、几天不吃的坏习惯,现在即便是再忙,也会尽量保证一顿温和的早餐。这种基于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习惯的小小调整,积累起来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神奇的秘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体系,让你能够自己去判断、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是授人以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很多地方的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不像市面上很多养生书,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一页,挤得让人喘不过气。这里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好,文字和图例之间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这个人阅读习惯比较散漫,常常是想到哪儿翻到哪儿。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即便我没有从头读到尾,也能很快定位到我想了解的部分,比如关于“食饮有节”的那一章,我直接翻到食物的寒热属性对比图那里,一目了然,非常方便查找和对比。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不是那种生硬的医学插画,而是带着一些写意美感的线条图,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经络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不太耐烦看复杂图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做到了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读起来的体验感是极其舒适愉悦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那种墨绿和米黄的搭配,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传统中医的沉稳和厚重。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老字号”的气质给吸引住了。翻开扉页,看到作者的介绍,感觉这位编者确实在传统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我一直觉得,养生这事儿,不能太浮躁,得有根有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靠谱”。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三天打鱼两头晒网的养生指南,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年放在床头,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尤其是它提到的一些日常起居的细节,比如什么时候该静坐,什么时候该活动,都讲得细致入微,不像有些书只说“多运动”,而是告诉你“什么时候动最养脾胃”。这种深入到生活肌理的指导,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文字处理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传递,让人读起来心里特别踏实,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买过好几本关于中医养生的书,很多都给我一种“翻译腔”很重的感觉,读起来总觉得别扭,像是生硬地把古籍翻译成了大白话,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力量。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自然流畅,它保留了中医典籍的那种沉稳和力量感,但用词又非常贴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文绉绉”。特别是它在阐述一些预防疾病的理念时,那种语气的坚定和笃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信服感。比如,在谈到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对脾胃的巨大影响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把健康问题简化成单一的生理反应,而是将其置于身心和谐的大框架下进行讨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稍微拓宽了一点,不再只盯着某一个具体的“病症”去对症下药,而是开始关注整体的生命状态,这种思想上的提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