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学性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它更接近于史诗的构建,但其情感基调却异常的克制和冷静。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极远的视角审视着这场浩劫,用一种近乎冰冷的客观性来陈述事实,但这冰冷的外表下,却涌动着对生命最深沉的同情和对历史无情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对战争工具、军事部署的描述极其专业,但绝不是枯燥的机械罗列,而是将其融入到人物的命运轨迹中,展现了技术如何异化个体。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愤怒或悲伤,而是一种对人类历史进程中宿命论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思考,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个体的努力究竟能改变多少?这种哲思层面的触动,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于“空间”和“记忆”相互作用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战场局限于某几个特定的地理名词,而是将“家”的概念不断地被破坏和重塑。例如,书中对几条河流和几座被夷为平地的城市进行了交叉描写,通过这些地理标志的今昔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时间对物质世界的侵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感官细节的捕捉,比如某次空袭后弥漫在空气中灰尘的味道,或者是某间临时医院里消毒水的刺鼻气味,这些细微的感官输入,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压迫感。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编年史,它教会我们如何去铭记那些被磨损、被遗忘的痕迹,并理解这些痕迹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精神版图。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给我带来了一些挑战,它的时间线似乎是跳跃式的,像是一系列散落的、但又紧密相连的碎片。初读时,我感觉有些抓不住头绪,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匠心——他试图模仿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强烈的感受和关键的转折点构成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沉浸感。比如,作者在描述某个城市沦陷的段落后,紧接着插入了一段关于战后数十年,幸存者在某个集市上偶然相遇的场景,这种时空的错位感,让战争的创伤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持续存在的、流淌在生命中的一部分。书中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到一张褪色的照片,大到某次特定时期特有的口音变化,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精妙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厚重而不失灵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沉默”的描绘。它不总是聚焦于激烈的冲突和声嘶力竭的口号,反而把大量笔墨用在了那些未被言说的、被压抑的、甚至被时代强行抹去的“声音”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象征手法,让读者去填补那些历史留下的巨大空白。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几位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的故事往往是隐忍和隐秘的,她们在家庭和社会剧变中的角色转换,充满了张力和无奈。书中的对话常常是简洁而富有暗示性的,你读完一句,需要停下来反复咂摸,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未尽之意。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使得作品的余味悠长,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要不断探索的迷宫。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宏大的战役和政治决策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普通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命运,细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记得其中有一章,描绘了一个偏远村庄的学堂先生,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坚持授课,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家园、对文化的坚守。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韧劲,读来令人动容。全书的文字如同水墨画,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深远,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让你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压抑、迷茫,以及偶尔闪现的微光。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时代烙印的深度访谈录,让读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
评分太元七年(382年)十月,前秦王苻坚在长安(今西安西北)与群臣商议进攻东晋的事宜。苻坚此时踌躇满志,他认为前秦可以动员97万大军,并准备亲自出讨,以统一天下,朝臣多反对。苻坚本来还是比较能够纳谏的,但在伐晋这个问题上,变得异常固执,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后来,虽然太子苻宏、释道安、宠妃张夫人、爱子苻诜以及朝中许多大臣都一再进谏,但苻坚主意既定,不为所动。时慕容垂已有二心,便力主苻坚攻晋,他对苻坚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白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壹之功乎!”苻坚闻后大悦,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并赐帛五百匹。[37]
评分第二,三次战争
评分goodgoodgood
评分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
评分这书不错,值得一看,下次还会来买,京东买书不错!
评分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评分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评分不错,京东快递一向神速,服务也好。
评分慕容垂及鲜卑人就这样如履薄冰般的过了几年,至到宁康二年(375)七月,王猛病逝,才得以解脱。王猛的死,对苻坚是个很大的打击。当时在前秦虽处于鼎盛时期,但鼎盛的后面,却潜伏着社会危机。王猛死后不久,前秦的社会危机逐渐暴露出来了。太元元年(376),阳平国常侍慕容绍觉察到这种变化,对其兄慕容楷说:“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冠军叔(慕容垂)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复燕祚,吾属但当爱身以待时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太元二年(377),慕容垂子慕容农也暗中对慕容垂说:“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图谶之言,行当有验。大王宜结纳英杰以承天意,时不可失也!”慕容垂此时已有此意,为防外泄,便笑着说:“天下事非尔所及”。[31-3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