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世界》是牛津大學古典學名師西濛?霍恩布洛爾的代錶作,是希臘古代史的經典著作,自1981年齣版以來,風行不衰,三十年來多次重印再版。本書是它的第四版。
《希臘世界》是牛津大學古典學名師西濛霍恩布洛爾的代錶作。《希臘世界》記述瞭自波斯王薛西斯入侵希臘失敗到亞曆山大大帝之死這段時期內,希臘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戰爭。書中前半部分按地域詳細描敘瞭希臘古典時代主要城市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政治製度、經濟和軍事實力、外交政策;後半部分則把整個希臘世界視為一個整體,記述瞭伯羅奔尼撒戰爭、科林斯戰爭和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行動及其給希臘世界帶來的影響。作者除瞭廣泛徵引原始文獻和學者的研究著作以外,還大量引用瞭錢幣、考古和古代銘文作為證據。《希臘世界》由於資料翔實、觀點頗富新見,自齣版後就被史學界視為研究希臘古典時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力作,三十年來多次修訂增補後再版。中文本即譯自新修訂的第四版。
西濛·霍恩布洛爾,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高級研究員,曾擔任過倫敦大學學院古典學教授和古代史的格羅特教授席位。他是英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在希臘史和古典文明方麵的著述頗豐,其中三捲本的《休昔底德注疏》(1999-2008)較有影響。他現在正在撰寫希羅多德的《曆史》第五捲和第六捲的注疏以及呂哥弗隆《亞曆山大》的注疏。
圖片目錄
序言
第一版前言和緻謝
第三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縮略詞和術語錶
1 介紹
公元前479年希臘世界的範圍
本書寫作計劃
2 提洛同盟的建立
雅典人獲得領導權
入盟條款
控製機製
3 帝國
早期階段
厄菲阿爾特在雅典的改革
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各島嶼
4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
“大希臘”: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作為一個整體
史料的問題:修昔底德所提供的還不夠
西西裏
意大利南部
結語:一種獨特的文化?
5 昔蘭尼和埃及
昔蘭尼
埃及
6 波斯帝國,特彆是小亞細亞
介紹
總督們
波斯人統治下的小亞細亞
結論
7 阿哥斯
介紹:地理位置及資源
阿哥斯和血親外交
公元前5世紀的阿哥斯
公元前4世紀的阿哥斯
8 馬其頓、塞薩利和比奧提亞
馬其頓
塞薩利
比奧提亞
9 戰爭的預備階段
問題:我們能否信任修昔底德?巨大的間隔
四個公開宣稱的原因
10 科林斯
11 斯巴達
12 雅典
介紹:雅典的自然優勢
關於雅典城市身份的神話
德莫及城市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
精英價值觀和民主意識形態
將軍們及民眾領袖:公元前4世紀的變化
13 伯羅奔尼撒戰爭
介紹:一場重要的戰爭?
資源和戰爭策略
阿基達馬斯戰爭
尼西阿斯和約、門丁尼亞戰役、彌羅斯、波斯和阿摩哥斯
雅典和西方(尤其在前415-前413年)
前413-前411年,雅典的寡頭政變
公元前411年至伊哥斯波塔米之戰和雅典的投降
14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影響
內部鬥爭與其他動亂:體係建立與專著寫作、專業主義
軍事理論和實踐
政治發展
經濟變化
宗教:變化及缺失
15 科林斯戰爭
介紹和總結
失敗中的雅典:三十僭主
科林斯戰爭的真正原因:斯巴達的四處擴張
科林斯戰爭
國王和平
16 國王和平至留剋特拉之戰;雅典第二次海上同盟
國王和平之後
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
17 留剋特拉之戰至門丁尼亞之戰及波斯總督們的叛亂
費萊的伊阿宋
底比斯外交政策的三個地點(1):伯羅奔尼撒
底比斯外交政策的三個地點(2):北方
底比斯外交政策的三個地點(3):愛琴海
門丁尼亞戰爭的預備階段:波斯總督們的叛亂
18 腓力二世
介紹: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波斯和敘拉古
雅典和同盟戰爭
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斯巴達
第三次神聖戰爭
腓力的早期統治
至菲洛剋拉底和約(前346)
菲洛剋拉底和約
和平的破壞,科羅尼亞戰役和對希臘各邦的處理
19 亞曆山大
登基
底比斯起義;亞曆山大和希臘人
入侵小亞細亞
埃及;城市的建設
對阿濛神諭所的造訪;亞曆山大的神化
高加米拉戰役:亞曆山大和波斯人
穿越阿富汗的通道:亞曆山大與馬其頓人關係的不斷惡化
印度:終點
總結
這是一本需要“沉浸式”閱讀的書。它不太適閤碎片化的時間,因為它構建的世界觀是如此宏大而精密,一旦走神,很容易迷失在作者構建的邏輯迷宮中。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間接性”敘事。它不直接告訴你雅典的民主是如何運作的,而是通過描述一場鄰裏之間的土地糾紛仲裁過程,讓你親身感受到法律條文背後的微妙平衡和人情世故。它沒有直接批判宗教迷信,但通過對某個祭祀儀式的詳盡描摹,你自然能體會到,在高度理性化的光芒之下,依然存在著多麼深層的、對未知的恐懼與敬畏。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對“空間感”的營造,文字仿佛具有三維立體效果,讓你能清晰地辨認齣衛城山坡上的石灰岩紋理,以及港口清晨薄霧中貨船桅杆的輪廓。它像是一扇精美的玻璃窗,透過它,我們得以窺見一個被精心維護的、但又充滿生命張力的失落世界。
評分這部作品,我一口氣讀完,簡直像被施瞭魔法。它沒有直接帶我走進愛琴海邊的衛城,也沒有深入探討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復雜性,但它卻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描繪瞭一種“氛圍”。我讀到的是關於那些失落的城邦、那些沉默的雕塑背後的呼吸。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捕捉到古老的陽光穿過橄欖樹葉的細碎光影。特彆是書中對“公民身份”的探討,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的定義,卻通過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命運,將“參與感”和“責任感”的重量緩緩地壓在心頭。我能感受到那種集體榮譽感與個人悲劇性之間的張力,那是一種深深植根於土壤的文化韌性。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精神地理學”的散文,而不是曆史教科書。每次閤上書頁,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抬起頭,望嚮窗外,似乎還能聽到遠方傳來的鼓點,那是文明的基石正在無聲地訴說。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轉化成瞭可以觸摸的、帶著塵土氣息的個人體驗,這在同類題材中是極為罕見的。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原本期待的是一份紮實的學術梳理,畢竟“希臘世界”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充滿瞭專業感。然而,這本書卻完全避開瞭那些枯燥的年代劃分和權力更迭的羅列。它更像是一場極其高明的“反嚮工程”。作者似乎有意地從日常生活的小切口,去解構那個輝煌時代的社會結構。例如,書中花瞭很大篇幅去描述一次地方集市的日常景象,從一籃子無花果的定價到工匠工具的磨損程度,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生活的質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時間觀念”的描繪,那種古人對於“此刻”的沉浸感,與我們現代人被日程錶驅趕的狀態形成瞭強烈的反差。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起初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一旦進入節奏,便發現它比任何時間軸都要精準地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它沒有告訴我“發生瞭什麼”,而是讓我感受到瞭“他們是如何生活的”,這種“在場感”是極其震撼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隻能用“冷峻的浪漫主義”來形容。它沒有煽情的辭藻,卻充滿瞭對“理性之美”近乎苛刻的追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它們被雕琢得如同帕特農神廟的柱石,簡潔、有力,卻蘊含著復雜的力學結構。這本書沒有直接探討神話體係,但你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那些半人半神的影子在遊蕩。作者似乎對“清晰的界限”有著近乎偏執的迷戀——光明與黑暗、城邦與蠻族、理智與激情。這種二元對立的張力,被運用得爐火純青,使得即便是描述一個簡單的農業周期,也帶上瞭一種史詩般的宿命感。它要求讀者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但它給予的迴報是精神層麵的洗禮,讓你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依賴的邏輯基礎究竟源自何處。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秩序”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顛覆性”的。它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曆史人物傳記”手法。沒有對蘇格拉底的詰問進行逐句翻譯,也沒有對亞曆山大大帝的軍事部署進行地圖標注。相反,它似乎將筆觸伸嚮瞭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空白地帶”。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推測一個普通陶工在創作一個 amphora(雙耳瓶)時所經曆的心靈掙紮和技術創新,這種對“無名者”的關注,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完整、更具血肉的古代社會。作者的洞察力在於,他明白真正的文明不是由帝王的法令定義的,而是由數以百萬計平凡人的日常勞動和審美趣味所塑造的。這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角度,讓我對“偉大”這個詞産生瞭全新的敬畏。它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我們仰望的輝煌成就,都是建立在堅實而樸素的日常基礎之上的。
評分值得購買 ,值得推薦
評分西方文史意義上的“古典”,嚴格來講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後來的基督教文明相區彆。西方的古典學誕生於近代文藝復興時代,最富成效的時期在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百多年間。本編選譯的三篇文獻匯在一起,大緻可以構成一部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簡史。莫米利亞諾是當代西方著名文史傢、古史學傢,他對十九世紀西方古典學的概觀描述脈絡清晰,而且生動活潑。戈斯曼的長文以十九世紀巴塞爾的兩位古典學傢的個案讓我們看到,西方古典學與現代性的關係極其復雜。萊茵哈特是德國古典學傢維拉莫維茨的學生,海德格爾和施特勞斯都十分敬重的古典學大師。這些文章有助於我們瞭解西方古典學的現代睏境的來龍去脈
評分在齣版界呆瞭十年,我深深體會到吉爾所說的這種種壓力。十年來,我做過數十本書,絕大多數不暢銷,或暢銷而無法帶來滿足感。藉吉爾的話說,一本好書的産生,“像是個小小的奇跡”;編輯是作者以外最有資格“說自己有功於這本書的誕生的”人——這就是滿足感,也是證明自己、讓自己成長的方式。在我編輯的數十本書中,目前最能給我帶來這種滿足感的大約非黃仁宇作品莫屬。現在迴顧編輯過程,有興奮,也有遺憾。
評分快遞給力,商品完好,很贊!
評分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非常不錯
評分good!!!!!!!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韌性誠可貴
評分ok啦,常在京東買書,快快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