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设计

无印良品的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日经设计 编,袁璟,林叶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无印良品
  • MUJI
  • 简约
  • 日式设计
  • 生活美学
  • 家居
  • 产品设计
  • 品牌设计
  • 极简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5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538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将深入解读:

以不变的态度,与流行大胆保持距离的无印良品为何备受喜爱?

无印良品简朴、优质而适用的产品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原研哉、深泽直人、小池一子、杉本贵志四位设计师在无印良品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无印良品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其全球战略的?

内容简介

1980年日本的生活品牌无印良品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壮大并走出日本,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品牌。

在良好的市场成绩和消费者口碑背后,无印良品有着怎样的一直秉承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些极简而优质的产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书通过细致的采访调查图解无印良品的商品开发过程,探究其在产品设计、传播设计和店铺设计当中坚持的原则,以及无印良品面对新的合作模式的挑战所做的努力。

本书还包含了对原研哉、深泽直人、小池一子、杉本贵志四位设计大师以及无印良品董事长金井政明的深度访谈,从无印良品的核心成员切入,揭示无印良品设计的根基及其成功的秘密。


作者简介

日经BP社是日本一家提供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及生活时尚高增值信息的跨媒体专业出版社。本书编著者“日经设计”为日经BP社出版从设计角度探究商业模式图书的出版部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产品设计  7

用图解揭示无印良品商品开发流程  10

变化中的无印良品厨房家电  20

顾问委员会 访谈

陷入价格竞争,涉足家电便毫无意义  26

深泽直人 产品设计师

专栏  3D打印机拓展的崭新可能  34

专栏  “把人变懒的沙发”是这样诞生的  40

专栏  无印良品的知识产权诉讼  42

第2章 传播设计  47

不变的态度、与流行大胆保持距离  50

顾问委员会 访谈

无印的强大在于“感化力”  64

原研哉 平面设计师

让顾客参与商品开发  72

孕育并传播无印良品的项目  77

顾问委员会 访谈

无印的优势在于经营与创意之间的共鸣  84

小池一子 创意总监

专栏  后3·11时期的无印良品  92

第3章 店铺设计  99

不变的根本-木、砖、铁  102

顾问委员会 访谈

无印良品是日本重要的作品  113

杉本贵志  室内设计师

展示丰富产品的新魔法容器  120

不断进化的视觉营销  124

第4章 全新挑战  143

装点成田机场新航站楼的无印良品家具 146

无印良品×巴慕达公司[BALMUDA Inc.]的协力合作

152

开在中国的世界旗舰店 156

“2014无印良品设计奖”在中国  166

实现“感觉良好的生活”的住宅  172

访谈

坚持无印良品自身之存续的理由  178

金井政明 良品计划 董事会会长兼执行董事

从人气商品回顾无印良品  186



精彩书摘

序言

无印良品为何能得到全世界的热爱——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见仁见智,不尽相同吧。有人也许会说“因为设计得很简单”、“确保最低要求的功能就好”,也有人说“因为很环保啊”、“品质很好”,等等。这些答案都对,但任何一个答案都无法道尽无印良品备受推崇的理由。

在谈论无印良品的时候,针对个别产品及其设计来进行讨论的话,那也许就错了。无印良品的本质在于包含了所有那些设计、品质等的“思想”本身。堤清二先生与田中一光先生是极为少见的经营者与创意人的组合,他们想要在时代变迁中坚守的那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则成为了一个核心思想,依据这样的思想诞生的产品集合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印良品”。

他们所追求的正是终极的“这样就好”。无印良品成其所在正是这个“就”,而并非提倡“这样是好的”,这个“就”字透出的是一种克制的选择。但是,这绝不是无奈放弃的选择,而恰恰是充满自信的选择。“就”道出的是最低限度便能提供充分满足的价值,这就是终极的“这样就好”。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才使得无印良品不仅在日本,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支持。

本书试图从设计的角度考察无印良品成功的秘密。从“产品设计”、“传播设计”、“店铺设计”等主题切入进行各种各样的考察,最重要的是,理解无印良品根基中的思想。四位顾问的访谈对本书的最终编辑完成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无印良品的支柱,他们的话应该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无印良品成功的奥秘。

由各个领域里首屈一指的人物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为无印良品提供支持,这种阵容在其他企业中是从未见过的,是一种独特的组织结构。“经营”与“设计”,二者之间始终保持恰好的距离,携手共进,这也正是无印良品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获得某种启发,并理解设计在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话,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日经设计编辑部]



前言/序言


《色彩的哲学与应用》 一部深入探索视觉感知与情感连接的色彩圣经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色彩学专家]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克分子色卡七折页 --- 内容概述 《色彩的哲学与应用》并非一本简单的色谱图鉴或色彩搭配指南,而是一部横跨艺术史、心理学、物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探索之作。本书旨在揭示色彩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直观的沟通媒介,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情绪,并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 本书以对光线本质的探讨为起点,追溯了人类对色彩的理解如何从早期的巫术与宗教象征,演变为现代科学的精确测量。它将色彩视为一种多维度的现象——既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波长,又是主观构建的心理经验。 结构与核心章节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色彩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光影的炼金术——色彩的物理与生理基础(约120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色彩的科学根源。它摒弃了过于简化的三原色理论,转而探讨可见光谱的连续性,以及不同介质(颜料、染料、光线)在色彩生成上的本质区别。 视觉的陷阱: 详细解释了色彩恒常性(Color Constancy)现象,揭示了我们大脑如何“修正”环境光对物体颜色的影响,以及这种修正机制在艺术创作和伪装学中的应用。 色彩模型与空间: 详尽对比了RGB、CMYK、Lab以及更先进的CIE XYZ空间,重点分析了Munsell色彩系统如何试图将人类感知的均匀性引入到物理测量中,而非仅仅是物理波长。 颜料的衰变与永恒: 考察了古代天然矿物颜料(如群青、朱砂)的化学结构、稳定性及其文化价值,并对比了现代合成染料在色域和耐光性上的突破与局限。 第二部分:情感的波长——色彩的心理学投射(约150页) 这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探讨了色彩如何直接绕过理性思维,触及人类的深层情感结构。 文化与共识的建构: 本章通过跨文化案例,挑战了“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忧郁”的刻板印象。例如,在某些历史背景下,紫色曾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非哀悼;在不同地域,白色可以代表纯洁,也可以代表死亡。 色彩与认知负荷: 探讨了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色彩组合如何增加视觉处理时间,影响决策速度。这部分内容对信息设计和用户界面(UI/UX)设计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潜意识的诱导: 引入了神经美学(Neuroaesthetics)的最新研究,分析特定色彩对杏仁核(情绪中心)的激活模式,区分了生理唤醒(Arousal)与情感效价(Valence)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部分:时间的回响——色彩在艺术史中的演变(约100页) 本书将色彩视为历史的载体,追踪了特定色彩的“流行周期”和“价值波动”。 文艺复兴的透明度革命: 分析了油画技术中“渲染”(Glazing)技巧如何使得色彩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光泽,以及这种技术如何服务于宗教叙事。 印象派的光线狩猎: 重点研究了莫奈和修拉如何从科学手册中汲取灵感,将并置(Juxtaposition)而非混合颜料作为创造光感和震颤效果的核心手段。 二十世纪的去物质化: 探讨了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如何放弃对自然色彩的模仿,转而将色彩本身视为独立的主体和情感载体。 第四部分:语境的力量——色彩在环境与品牌中的角色(约130页)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工业和商业环境,探讨色彩如何构建空间感、引导行为和建立身份。 建筑中的隐形结构: 分析了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色彩调色板”中对不同色阶如何影响室内空间体积感的处理,以及当代极简主义建筑如何利用单色调来放大材料的纹理。 身份的色谱代码: 深入剖析了企业视觉识别(VI)中色彩的战略部署。例如,为什么医疗保健行业倾向于使用柔和的蓝绿色,以及金融业对深蓝色的依赖性,并讨论了这些选择背后的非理性文化假设。 动态色彩管理: 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色彩在不同屏幕、不同打印介质之间的“漂移”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色彩管理流程来确保品牌体验的连贯性。 第五部分:调和的艺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约80页) 本部分回到了实践层面,但超越了简单的“配色方案”教学,专注于如何培养色彩敏感度。 非传统的和声: 介绍了色彩设计中,如互补色、邻近色等传统和声之外的表达方式,例如“不和谐音程”——故意引入一个略微偏离主色调的色彩,以增加视觉的张力。 留白与缺失的色彩: 论述了“负空间”在色彩构图中与实体色彩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及对“无色”或“中性色”的精妙运用如何提升主体色彩的表达力。 结语:重塑你的观看方式 《色彩的哲学与应用》的目标不是让你学会如何“画出”漂亮的颜色,而是训练你如何“看到”颜色——看到它背后隐藏的物理定律、文化编码和情感回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局限,将色彩视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语言,用于更清晰、更有力的表达和感知世界。 本书适合所有从事视觉艺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室内设计,以及对人类感知和文化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严肃学习者。它将成为你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色彩维度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你加入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沉思。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产品的赞美和营销语言,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用户体验”与“环境互动”上。例如,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绘了清晨光线穿过磨砂玻璃洒在木地板上的场景,并将其与某种特定家具的纹理进行关联,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它教会我,设计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与人、与空间建立起来的微妙关系。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冥想,需要放慢呼吸,去体会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意境。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这本书可能需要多次返回重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某种暗示性的美感。厚重的纸张,简洁的字体排版,以及那些穿插其中的、几乎可以称之为“负空间”的留白,都在无声地向读者传达着某种信息。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错觉,仿佛作者在用文字构建一个与外界喧嚣相对隔离的精神空间。其中对于“时间”与“设计”关系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出,真正的良品是能够抵御时间侵蚀的,它不是追逐潮流的产物,而是能够在几十年后依然保持其功能性和美感的“慢产物”。这让我联想到自己衣柜里那些买了很久但从未想过要淘汰的几件基础款衣物,它们似乎确实具备这种“时间免疫力”。不过,书中对现代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批判力度稍显不足,虽然提到了可持续性,但对于如何在保证大规模生产效率的同时,维持高标准的“匠人精神”,解决之道仍显得有些理想化,缺乏落地的操作性建议,这让我这个略带务实精神的读者感到一丝遗憾。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美学和哲学的深度潜水,它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设计类书籍的预期范围。它没有提供任何“如何设计出爆款”的商业模板,也没有给出“如何布置你的家”的实用指南。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选择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荒野中行走的人,终于找到了一张描述星空的古老地图,虽然上面的标记并不完全对应我眼前的地形,但它指引了方向。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冷静克制得像一篇技术报告,下一秒又变得抒情奔放如同散文诗。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跨度,虽然保证了阅读的丰富性,但偶尔也会让读者感到一丝迷失,似乎作者在试图用尽所有可以表达“少即是多”的方式。尽管如此,合上书本时,心中涌现的不是信息过载的疲惫,而是一种被洗涤过的清明感,仿佛我看待日常用品的眼光,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材质,而是开始探寻其背后所承载的、更深远的人文价值。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无印良品”这个品牌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商品集合店,蜕变成如今这种深入人心的生活哲学代表的历程。说实话,我对他们那种“去除多余,回归本质”的设计理念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关于现代生活效率和美学的终极答案。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更为宏大且充满哲思的阅读体验。它似乎更专注于探讨“设计”本身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个特定公司的案例研究。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北欧的极简主义、日本的侘寂美学,乃至古代哲学中的“空”与“有”的概念,熔铸在一起,试图构建一个关于“良品”的普适性定义。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讨论材料的选择与可持续性,这部分内容非常扎实,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从材料科学到社会学都有涉猎,读起来像是一篇深度学术论文,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间的精妙。它没有给我那种立即可用的“设计秘籍”,反倒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物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它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传记,更像是一本由多个碎片化的灵感笔记拼贴而成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留白”艺术时所采用的文学笔触。那种文字的韵律感,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空气在物体间的流动。有一章专门讲了“不完美之美”的价值,作者引用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中国古代的残缺玉器到欧洲巴洛克艺术中的不对称构图,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产品线扩展、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细节,毕竟“无印良品”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强大的运营能力,但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这些“技术性”的内容,转而深入挖掘了其背后驱动整个品牌运作的“精神内核”。这使得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对于只想快速获取商业案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和抽象,但对于热衷于探讨设计背后文化根源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研究下

评分

奥体技巧很重要

评分

京东购物一如既往地给力

评分

性价比不高,内容很少。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就是太贵了

评分

书的外表还有一层保鲜膜保护

评分

快递不到一天就到,而且包装很严实。书的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