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澳門議事會決定在鬆山山麓建立達迦瑪花園,以紀念達迦瑪航行到印度四百周年,同時樹立達迦瑪紀念碑。此浮雕由葡萄牙雕刻傢高士達(Tamasde Costa)創作,為紀念碑之一部分。該碑啓用於1911年1月31日。浮雕錶現的是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isde Camoes,1524-1580)的史詩《盧西塔尼亞人之歌(葡國魂)》(The Lusiads)中的場景:左邊為達伽瑪的船隊在大海中奮力前行,右邊為阻礙船隊繞過好望角前進的海怪阿達馬斯托(Adamastor),上方則為庇佑葡萄牙人船隊的女神維納斯,她被刻畫為基督教天使的形象。詩人賈梅士本人曾經到過果阿,傳說他還在澳門白鴿巢的一個山洞裏生活過一段時間,創作瞭這部不朽的史詩。
《從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為文化傳播學研究專著。以16至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融閤為主體,將讀者帶到一個絢麗而奇幻的藝術世界中去。很多幀高清圖片為《從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增加瞭高端的閱讀享受。豐富的文獻材料和實地考察奠定瞭《從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的學術地位,提高的學術價值。
顧衛民,1961年12月生,198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並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87年以來先後任教於上海教育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大學;2006年起任教於上海師範大學。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讀瞭衛民的這套叢書,使我想起其師陳旭麓先生的話:“不為曆史現象所迷惑,不為評論傢捉弄,要有一雙治史的眼睛”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社會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可以說是籠罩在重重的曆史迷霧之中,對其也有種種褒貶不一的評論,如果沒有治史的眼睛,很難不被迷惑和捉弄。還是陳旭麓先生講得好:“史識是治史的眼睛”。 我體會到衛民治基督教東漸史的史識是:從地理大發現的宏觀曆史背景齣發,對基督教在東方社會的影響作微觀的考察。如此的“眼睛”使得其研究成果在宏觀中能具體,在微觀中有通識。這在他以往的著作中已有體現,而在這套叢書中錶現得更加突齣。從這套叢書中可以看到:由探討地理大發現的動因為起點,以五個具體的城市為載體;從都市製度、城市布局、貿易結構、宗教形態、建築風格、生活方式這些微觀方麵入手,指齣五個城市在某個特定曆史時段中的緊密聯係。這樣的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一方麵嚮讀者具體而微地展示瞭地理大發現時代五個城市的文明形態,另一方麵也為讀者提煉齣基督教對東方文明最初産生影響的某些共同性的特徵。因此,我認為這裏不隻是對曆史的描述,而且蘊含著對曆史的識見。——陳衛平
導言
第一章 葡萄牙文明東擴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羅馬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
羅馬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
特蘭托大公會議
耶穌會
第二節 葡萄牙的海洋探險及殖民擴張
葡萄牙的光復與統一
市政廳和仁慈堂
葡萄牙人海洋擴張之動因
裏斯本:葡萄牙東印度航綫的起點
第三節 葡萄牙的天主教會
葡萄牙耶穌會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
保教權的緣起
第二章 果阿:東方的羅馬
第一節 葡屬印度以前的果阿
果阿的地理位置
印度西海岸與西方的傳統關係
葡萄牙人占領以前的果阿
第二節 葡屬印度的首都
阿爾伯奎剋攻占果阿及“印度國”的形成
葡印通婚
果阿的總督、市政廳和司法機構
果阿的仁慈堂
王傢醫院和其他醫院
葡屬印度貿易的中心
第三節 果阿主教區和總主教區
果阿的主教區和總主教區
耶穌會和其他修會
基督教改宗運動
聖保祿學院
果阿的宗教裁判所
印度本地教區司鐸的産生
第四節 果阿的城市模式、教堂建築與民用建築
早期果阿的城市模式
果阿的教堂建築
果阿的世俗建築和民居建築
第五節 早期果阿的城市生活
社會生活
宗教生活
藝術之都
第三章 澳門——天主聖名之城
第一節 葡萄牙人占據澳門
澳門起源及葡人占據該地的方式
澳門的政府形式及議事會
“仁慈堂”和各醫院
澳門最初的貿易繁榮時代
第二節 澳門主教區的初期曆史
澳門主教區的建立
耶穌會士在澳門:文化與傳教
“天主之母”神學院(聖保祿學院)
耶穌會士與商業貿易
葡萄牙保教權以及澳門教區的地位
第三節 澳門的教堂建築與民用建築
澳門城市的模式
澳門的教堂建築和炮颱
澳門的民居建築
第四節 早期澳門的社會生活
葡人與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通婚
宗教生活
社會生活
第四章 “雙城記”:果阿與澳門的曆史關係與“同異”
第一節 “雙城”崛起的曆史機緣及麵對的挑戰
葡萄牙人占領果阿與澳門的時機
果阿與澳門麵對英國與荷蘭的挑戰
果阿與印度、澳門與中國
第二節 貿易聯係及行政隸屬關係
“雙城”在歐亞航綫上的地位及加比丹-莫爾製度
果阿與澳門之間鬆散的行政隸屬關係
第三節 天主教會的傳教事業
維護保教權:果阿、澳門與教宗使節
強迫改宗與文化適應
宗教遊行、聖劇和慶典
第四節 城市模式、建築與藝術、都市製度以及物品交流
城市模式、建築與藝術形式
都市製度:市政廳和仁慈堂
作物及物品的交流,剋裏奧語言的形成
結語
附錶:
一 葡屬印度果阿總督(1505-1720)
二 葡屬印度(果阿)主教和總主教(1533-1812)
三 從果阿和澳門去日本航行的加比丹·莫爾(1550-1640)
四 澳門的總督(1557-1770)
五 早期澳門教區的主教(15761845)
六 葡萄牙海洋帝國擴張史的曆史名辭錶
參考書目及論文目錄
附錄一 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及其《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附錄二 博剋塞及其葡萄牙海洋帝國史的研究
後記
《從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紀的果阿與澳門》:
這些新婚夫婦中有麵包師、石匠、木匠、小客棧的老闆、理發師、裁縫和銅匠。隨著葡印混血通婚的增加,果阿居民的人數也大大增加瞭,齣現瞭商店和小集市。很快地,果阿的街道就變得有點像裏斯本和波爾圖瞭。在這些男士的心目中對傢鄉的渴望逐漸地淡化與忘卻,他們現在在一個遠離祖國的地方建立瞭一個新的傢庭,也建設一個新的葡萄牙。在阿爾伯奎剋看來,總督的關懷提高瞭他們的社會地位,使他們享有一種富於尊嚴的高尚的生活方式,由此他們也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的真正的社會基礎。葡萄牙學者阿馬羅(Dra.AnaMariaAmaro)指齣:“阿爾伯奎剋的想法是如同保護田野中的良種一樣使葡萄牙傢族延續下去。這些傢族是由他及其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同伴們用血統構成的。……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瞭推行一種鄉土主義政策,其目的在於用此種方法迅速獲得足夠數量的在當地齣生的葡萄牙士兵來保衛這一土地。”
當然,葡印通婚的辦法開始執行後不久,就遇到瞭神職人員和世俗官員的反對。一開始,,沒有人對這項政策本身提齣反對,但卻有不少人公開批評阿爾伯奎剋執行這項政策的方式。有人說,當時在任的宗座代牧主教聲明,沒有他本人在場舉行的婚禮是無效的,而讓他們締結婚姻的人將遭絕罰。另外,在裏斯本朝廷中甚有影響的科欽的艦長和市長安東尼·裏爾(AntonioReal)起草瞭一份很長的反對者的名單呈送裏斯本,他指齣葡萄牙人在印度與異族女子結婚是想得到王傢所賜的嫁妝及特權,阿爾伯奎剋還誘使一些男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在果阿定居,他們不會去齣力保衛果阿,也不會齣力從軍和從事公益事務,因為他們更願意呆在傢裏照料傢庭。甚至最近在果阿發生的陰謀叛亂,就是那些本地婦女慫恿丈夫乾的,目的是將果阿重新置於比賈普王的統治之下。
葡萄牙的貴族(fidalgos)齣於他們的階級偏見以及貴族情感,認為這些在果阿結婚的葡萄牙男人是最不閤適去保護葡萄牙殖民地的利益的。這些齣身低微,通常是士兵、水手,甚至是流浪者。當然,阿爾伯奎剋肯定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他不僅寄希望於這些男人,更寄希望於他們的後代。因為他們的後代是在印度長大的,通過他們的工作和從軍,自然會感到尊嚴和高貴,後來的事實證明,阿爾伯奎剋的政策是富有遠見的。
由於眾多人士的反對,葡萄牙國王修正瞭這項政策。1513年12月3日阿爾伯奎剋在果阿緻葡王的信中指齣,他已經停止瞭這種婚姻。如果果阿還發生瞭一些這樣的婚姻,那是因為他暫時離開這個城市的緣故。在1514年12月4日的信中,他堅決否認一些人惡意指控他將女奴賣給葡萄牙男子的誹謗。同時,他明確地指齣葡印通婚的益處是巨大的:“我們將在印度人民中間為葡萄牙人建立鞏固的基地,將要植樹、建造石頭的房子並且撫育子女。”
……
這本書真正觸動我心弦的地方,在於它對文化“混雜性”(hybridity)的深刻揭示。果阿和澳門,絕不僅僅是歐洲人在亞洲建立的前哨站,它們是真正意義上的熔爐。作者沒有將它們簡化為殖民主義的簡單受害者或施予者,而是展示瞭文化、宗教、種族如何在長期的互動中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塑。讀到關於耶穌會士在地方社會中進行的傳教策略,以及他們如何吸收和改造本土的語言、藝術形式來達成目的時,我深感震撼。這種跨文化研究的深度,遠超齣瞭我預期的範圍。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東方”與“西方”的概念,因為在這兩座城市裏,這些標簽早已失去瞭原有的明確界限,融閤成為一種全新的、更為復雜的曆史現實。
評分閱讀體驗可謂是一場對“海洋史”的深度潛水,作者對檔案材料的挖掘和運用達到瞭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不同於以往許多側重於宏觀政治軍事的敘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微觀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例如,書中對於“船闆上的生活”(life on board)的描摹,那些遠洋航行中遇到的風暴、瘟疫、以及不同族裔水手間的摩擦與閤作,都變得栩栩如生。這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綫,而是充滿瞭人類的掙紮、適應與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如何處理葡萄牙本土與殖民地之間關係的變化——從最初的徵服與壟斷,到後期不得不依賴本地商人和中介力量的實用主義轉嚮。這種動態的視角,使得整個16至18世紀的曆史進程充滿瞭張力,而非簡單的綫性發展。
評分這部關於果阿與澳門曆史的著作,著實讓人領略到瞭16至18世紀全球貿易網絡中,葡萄牙帝國如何以這兩處戰略要地為支點,編織起一張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龐大商業與文化版圖。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巧妙地將兩座城市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展現瞭它們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點的復雜性與活力。讀罷全書,我仿佛親身走在果阿崎嶇的街道上,感受著香料貿易帶來的喧囂與財富,隨後又被帶到澳門港口,目睹中國絲綢、瓷器與日本白銀的交換盛景。特彆是書中對權力結構、宗教傳播以及地方精英如何與殖民統治者周鏇的細緻描繪,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早期全球化進程的理解。它讓人深思,在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帝國體係下,地方社群的能動性是如何發揮作用,又是如何塑造瞭這些貿易據點的獨特身份。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到近乎苛刻,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但這絕對是值得付齣的努力。作者在構建其論點時,引用瞭大量來自裏斯本國傢檔案館、果阿教區檔案的一手文獻,其學術的嚴謹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析17世紀中後期,隨著荷蘭和英國勢力的崛起,葡萄牙在亞洲的海權衰落,這本書沒有采用簡單的衰亡論調,而是細緻地剖析瞭果阿和澳門是如何通過調整貿易品類、加強與地方精英(如中國士紳或印度地方王公)的經濟聯係,來維持其區域重要性的。這種對“持續適應而非簡單崩潰”的論述,為理解後來的殖民權力轉移提供瞭全新的分析框架,極具啓發性。
評分對於熱衷於探討全球貿易網絡和物資流動軌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本寶藏。它詳盡地追蹤瞭從美洲白銀如何流入亞洲,到香料、茶葉、絲綢、咖啡等商品如何被重新分配的整個鏈條。作者的筆觸細緻入微,讓人清楚地看到,看似遙不可及的殖民據點,實際上是全球經濟脈動中的關鍵節點。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物質文化”的關注,比如對特定類型瓷器或特定香料産地來源的考證,這些細節構築起一個紮實的物質基礎,支撐起上層建築的社會和政治變遷。這是一部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據完美結閤的作品,它描繪的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真正連接起不同大洋、不同文明的樞紐之地。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