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的豪杰,为什么会被人们作为商业之神来崇拜呢?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的对象,本书试图分析关羽形象的这一变迁过程,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新尝试。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关羽作为商业之神受到华人的笃信和供奉。《三国志》中的武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信仰对象呢?对“义”和“信”的尊崇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特征,本书以此为线索,考察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关羽,及其在民众心目中成为“义”和“信”的象征的过程。
渡边义浩, 1962 年生于东京。毕业于筑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专长为中国古代史。任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致力于东汉国家与儒教的关系研究以及《后汉书》的翻译,并积极从事《三国志》的相关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东汉国家的统治与儒教》《三国政权结构与“名士”》《后汉书全译》《诸葛孔明:虚像与实像》《儒教与中国:两千年正统思想的起源》《三国志》等。
作为故事和传说的《三国志》,在日本、中国、韩国这东亚三国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其传播和接受广泛而持久。然而,这三个国家流传的《三国志》内容并非完全一致,产生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便在于关羽。
在《三国志》所记述的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国的故事中,关羽不过是蜀汉建立者刘备麾下的一员武将而已。各国流传的《三国志》之所以会有所差异,是因为他被称为“关圣帝君”(关帝)并作为神而受到尊崇。关羽已经成为一位被神化的英雄。
本书将详细阐述关羽神格化的过程。据说,清代(1644—1911年)祭祀关圣帝君的关帝庙共有4万多座,遍布全国的港口和海湾。在日本也引发了关注的电影《赤壁》中,只有关羽在战斗之后摆出炫耀的姿态。对此,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日本人却感到不可思议,而一部分韩国人则被唤起了不愉快的记忆。
《三国志》在日本的流传
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一书为日本人接受《三国志》奠定了基础,该书是以曹魏的奠基人曹操和辅佐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这两大英雄为主线来叙述三国时代史事的。其序言中指出:“《三国志》始于曹操,终于孔明,描述了这两大英雄成败与争斗的轨迹。”正如吉川对《三国志》的理解,他描绘的是曹操的宏大形象和诸葛亮的杰出才智与忠诚。日本人以曹操和诸葛亮为中心来理解三国,其对《三国志》的整体印象是由此确定的。
吉川英治并未对关羽抱有特别的感情,只是将他与张飞一起平淡地加以描述。当然,在横滨的中华街有着壮观的关帝庙,那里总是有很多人前往参拜,很是热闹。不仅是横滨,在函馆、神户和长崎等华人聚居的城市,关帝庙也居于华人社会的中心。不过,信仰关帝的日本人很少。这种对关羽的特别关注,让关帝信仰淡薄的日本人感到很奇怪。
《三国志》在中国的流传
而在中国,毛宗岗的《三国志演义》奠定了中国人接受《三国志》的基础,在“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之外加上了“义绝”关羽,将这三人作为故事的中心。明代(1368—1644年)罗贯中撰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并未原封不动地流传到现代。例如,如果是《论语》等儒家经典或者李白、杜甫的诗,在出版时字句是不能改动的。但作为小说(无经典价值的读物)的《三国志演义》为了获得更多读者,其内容在书肆的主导下不断地被改动。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和加评(鉴赏故事的评论和插入语)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是已出版的数十种《三国志演义》的定版。
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成书于清代初期,当时关帝是深受国家保护的神祇。因此,比起表现诸葛亮的“智绝”,书中更多地描述了关羽的“义绝”。在清代后期形成的京剧中,作为神的关羽因深受敬畏而成为像皇帝一样不能扮演的角色,就像歌舞伎中不能扮演天皇和将军一样。然而,由于极受欢迎,关羽的剧目不久之后便获许上演了。对中国人而言,关羽在破敌之后的亮相是理所当然的。
《三国志》在韩国的流传
与中日两国相比,韩国人对关羽的态度比较复杂。与日本不同,韩国是有关帝信仰的。首尔东大门外有祭祀关帝的东庙(东关王庙),以前在南大门外也有南庙(关圣庙)。但我去参观时发现,东庙当中游人十分稀少。这两座庙是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后者应前来援助的明朝军队的要求修建的。而且,明朝武将还要求朝鲜国王在五月十三日关帝诞辰这天前去祭拜。宣祖无法拒绝作为援军的宗主国的要求,便前往南庙焚香祭拜关帝。在韩国,赵云比关羽更受欢迎,恐怕与这种强制信仰关帝的历史也有一定关系。
关帝信仰的形成过程
同样在《三国志》中出现的诸葛亮和张飞,也受到民众的崇信并在庙中得到祭祀,但像关羽这样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大规模信仰的《三国志》英雄却是绝无仅有的。关羽怎样的生命轨迹使之上升为神?那些将关羽神化的人们又在祈求什么呢?
关帝信仰的特点在于,本来身为武将的关羽却作为财神(商业之神)被人们供奉。而且,正如横滨的关帝庙是仰仗众多华人的捐赠而修建的,关帝庙成为华人关系网的核心。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的强大关系网以“义”和“信”为根本,而最能体现“义”和“信”的正是坐落于世界各国唐人街的关帝庙。这种信仰是何时形成的?人们又是如何认识作为关帝信仰渊源的关羽的呢?
本书将阐述关羽升华为神并被供奉于关帝庙的历史过程,及其如何在经济和精神层面对华人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三国志》中的英雄,至今仍作为神而存在着。
这本书记载的细节之丰富,令人咋舌,简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海量的史料信息,被作者处理得如羽毛般轻盈,阅读体验丝毫没有沉重感。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导游,穿梭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导游不仅熟知所有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洞悉那些未被史书记载的背景气氛与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战争部署和后勤保障的描写,细致到让我能想象出粮草运输的艰难和士卒衣着的褴褛,这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时人们的真实感受”。这种对历史深层肌理的挖掘,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代号,而是有血有肉、会呼吸、会犯错的鲜活个体。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厌倦了快餐式历史解读的资深读者。
评分老实说,刚翻开这册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其实是比较保守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三国题材的“新解”实在太多,大多是华丽辞藻堆砌的空洞之作。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它呈现出一种近乎古典文学的韵味,却又带着现代史学研究的严谨与敏锐。作者似乎对史料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但最厉害的是,他能将那些枯燥的考证,熔铸成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血肉。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被任何冗余信息绊住脚的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电影剧本,场景转换自然,人物动机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权力结构和地缘政治的分析角度,它超越了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将视角提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具时代必然性的层面。每读完一个章节,我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人情处理得恰到好处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阅读过的历史著作中最具感染力的一种。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叙事之间,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洗练而富有力量,尤其是在描绘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刻,那种节奏的把握,仿佛能将读者的心跳都同步加快。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时代深沉的同理心与敬意,这种情感的注入,让文字充满了温度,避免了纯粹客观叙事可能带来的冷漠感。阅读时,我不断地在思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素材和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在复述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我们对“英雄”的定义。这是一本读完后,需要花时间整理思绪、进行二次沉淀的书,其思想的余韵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硬性串联,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让原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变得清晰可辨,逻辑性极强。每一个主题分支的展开,都像是剥开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反高潮”处理手法。当读者期待某位历史人物会做出某种符合传统想象的壮举时,作者却往往导向一个更真实、更符合人性弱点的结局,这种“去神化”的处理,非但没有削弱人物的魅力,反而使其更加立体和可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探险。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我是他,在那种绝境下,我会如何抉择?”文字的张力隐藏在克制的表达之下,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废话,全是精华。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人的历史阅读体验的一次彻底颠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三国历史算是颇有了解,读过不少正史和稗官野史,但这本书却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另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大门。它没有像很多传统史书那样,将人物脸谱化,更没有沉溺于那些人尽皆知的经典桥段,而是极其细腻地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车轮碾过尘土的声音。叙事节奏的把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事件一气呵成,时而又像慢镜头回放,聚焦于某个微小的眼神交流或一次不经意的停顿,从中解读出千言万语。它成功地做到了在尊重史实的大框架下,进行富有洞察力的艺术再创造,让那些被神话或被低估的英雄形象重新焕发出令人信服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反复回味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段充满哲理的论述,那种深邃感,绝非泛泛之作可比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位置的精品。
评分很不错,已看完
评分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可以的
评分购物上京东,让你开心。
评分物流迅速,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评分《三国志》中的豪杰,为什么会被人们作为商业之神来崇拜呢?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的对象,本书试图分析关羽形象的这一变迁过程,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新尝试。
评分好书,屯着
评分书没塑封~四角磨出来了白边,不知道是谁退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