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OOC平台、内容组织、视频制作、教学实施、课程分析、成绩评定等方面,系统分析MOOC教学的方法、内容,为学位教学单位提供MOOC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为MOOC学习人员提供指导。全书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MOOC建设与实践为主线,在详细分析MOOC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课程MOOC建设的流程和教学实践的方法,力图从特殊回归一般,抽象出MOOC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适应本科教学的MOOC实践模式,为MOOC应用于大学教育服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天线与电磁兼容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总装电磁兼容行业专家,全军电磁频谱管理咨询委员会专家,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微波分会委员,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目 录
第1章 MOOC概述 1
1.1 MOOC的产生与发展 1
1.1.1 MOOC特点与兴起原因 1
1.1.2 MOOC发展:cMOOC与xMOOC 4
1.2 国外MOOC的现状 10
1.2.1 美国 10
1.2.2 英国 16
1.2.3 德国 18
1.2.4 澳大利亚 19
1.2.5 日本 21
1.3 国内MOOC的现状 23
1.3.1 中国大学网络课程建设历程 23
1.3.2 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 24
1.3.3 中国大学MOOC实践特点 29
1.4 MOOC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30
1.4.1 MOOC课堂与实体课堂分析 30
1.4.2 MOOC与网络公开课分析 31
1.4.3 MOOC适应大学教学形式 32
第2章 MOOC平台 35
2.1 MOOC和SPOC 35
2.1.1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35
2.1.2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39
2.1.3 MOOC与SPOC对比 41
2.2 MOOC平台及其特点 44
2.2.1 主要MOOC平台 44
2.2.2 Coursera、Udacity 和 edX及其比较 46
2.2.3 国内主要MOOC网站 51
第3章 MOOC内容设计 53
3.1 MOOC的课程适应性分析 54
3.1.1 课程内容组织的特点 54
3.1.2 课程表现手段及教学实施的特点 56
3.1.3 课程适应性分析 56
3.2 知识体系设计 57
3.2.1 知识地图 58
3.2.2 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知识体系设计 58
3.3 课程教学设计 61
3.3.1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原则 62
3.3.2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63
第4章 MOOC视频制作 69
4.1 优秀MOOC视频的特点 70
4.1.1 视频时长 70
4.1.2 语速 70
4.1.3 教师出镜 71
4.1.4 良好的前期设计 71
4.1.5 平易近人的授课模式 72
4.2 MOOC视频制作形式 73
4.2.1 演播室录制式 74
4.2.2 录屏式 75
4.2.3 课堂实录式 76
4.2.4 可汗学院式 77
4.3 MOOC视频录制 78
4.3.1 制作准备工作 78
4.3.2 视频录制 81
4.4 视频内容后期处理 84
4.4.1 后期编辑需注重的要点 84
4.4.2 后期输出视频的技术指标 85
第5章 MOOC视频学习 87
5.1 视频学习的组织实施 87
5.1.1 课程实施流程 87
5.2 视频学习的基本方法 90
5.2.1 MOOC平台的基本操作 90
5.2.2 视频学习方法 93
5.3 学习数据分析 98
5.3.1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98
5.3.2 数据统计方法 99
第6章 翻转课堂 103
6.1 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 103
6.1.1 什么是翻转课堂 103
6.1.2 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 105
6.2 基于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108
6.2.1 课前知识传授 108
6.2.2 课上知识内化 111
6.2.3 课后总结巩固 113
6.3 基于协作探究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113
6.3.1 课前知识传授 114
6.3.2 课上知识内化 117
第7章 MOOC教学成绩评定 120
7.1 成绩评定原则 120
7.1.1 成绩评定多元化 120
7.1.2 成绩评定过程化 121
7.2 MOOC学习成绩评定方法 122
7.2.1 MOOC在线学习成绩评价 123
7.2.2 翻转课堂成绩评价 125
7.2.3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127
参考文献 128
前言
2012年以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风起云涌,它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依托MOOC,学习者能自由取得资源,课程也没有选课人数的限制,学习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高等教育,国内外众多著名高带头引领并积极参与,形成了许多优秀的MOOC平台,国外的有Coursera、edX,国内的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推广MOOC促进互联网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如何能够为大学校园内的教学服务。MOOC对于高校要实现“墙外开花,墙内结果”的效果,意味着在服务于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同时,MOOC也要考虑如何支持校内学习者的学习。
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全军最高的工程技术学府,在2013年研发了自己的MOOC平台——梦课平台,并于2014年开始尝试将MOOC与学校常规教学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承担本科的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首批试点课程,完成了MOOC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全部流程,获得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我们发现,在校内教学中结合MOOC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建”、“如何用”和“如何可持续发展”。本书正是基于上述目的而编著的,它不仅是教学团队的经验总结,也反映了先进教育技术与大学教育的结合。
全书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MOOC建设与实践为主线,在详细分析MOOC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课程MOOC建设的流程和教学实践的方法,力图从特殊回归一般,抽象出MOOC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适应本科教学的MOOC实践模式,为MOOC应用于大学教育服务。
本书第1章主要介绍了MOOC的产生、基本形式和应用现状;第2章介绍了当前主要的MOOC平台和SPOC的基本概念;第3章和第4章主要讲述了MOOC建设的基本流程,包括适应性分析、知识体系设计、教学设计和视频制作;第5章、第6章、第7章详细分析了MOOC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包括翻转课堂设计、平台应用和成绩评定模式。
本书是众多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刘培国编写了第2章,唐波编写了第1章、第3章、第4章,黄海风编写了第5章、第7章,王壮编写了第6章。同时,在MOOC建设的过程中,张汉华、韩建涛、田曦、李高升、周东明、黄纪军等诸位老师也参与了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录制视频的工作,在此一并感谢。此外,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陈晓莉编审,没有她高效而细致的工作,就没有本书的出版。
尽管在编写过程中已尽最大努力,但由于受到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和编者水平的制约,总会有些许遗憾,书中肯定还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务实且富有远见,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理论殿堂与一线实践的坚固桥梁。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是通过对具体教学困境的精准描摹和提出切实可行解决路径来体现的。我发现,书中对“教师角色重塑”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没有将教师描绘成一个被新技术边缘化的角色,反而强调了教师在知识策展人、学习教练和社群管理者这三个新身份下的核心价值。特别是关于如何有效管理大型在线学习群体的“情感联结”部分,作者提出的“人情味技术应用”策略非常具有创新性,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教育的本质始终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信任的建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做”,并且是基于对复杂现实的深刻理解所给出的“如何做”。对于渴望将前沿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成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实战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论证逻辑,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思考路径。它不是对现有研究的简单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将教学法置于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尤其是关于“终身学习”与“微证书”趋势的讨论部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边界日益模糊的现实。书中引用的跨学科研究,比如认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现,被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设计原则的阐述中,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厚度大大增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性,例如,在讨论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MOOCs)的早期愿景与实际效果的落差时,作者没有采取批判或盲目赞扬的态度,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技术、内容策展与学习者动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批判性的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教育生态的智库报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自己过往的教学决策背后的深层假设,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自我审视过程。
评分读完这套关于学习技术与环境构建的论述,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技术与人性的结合把握得极为精准。很多关于线上学习的书籍往往陷入对工具本身的狂热介绍,或是对数据分析的过度依赖,但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利用技术去赋能个体差异化需求”上。书中对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分析,不是简单地介绍算法的复杂性,而是着重讨论了如何设计反馈机制,确保学习者在获得个性化路径的同时,不会感到被孤立或过度监控。特别是在论述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在线学习活动时,作者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大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真实实践,而非虚构的理想场景。这使得书中的建议具备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此外,作者对于学习评估的重构提出了大胆而审慎的看法,认为传统的标准化测试在衡量高阶思维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项目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这对于正在寻求突破传统评价藩篱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参考的实践蓝图。
评分这本书中对于“学习体验设计”(LXD)的强调,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课程制作”的固有观念。过去我总觉得,好的课程无非是把优质内容用PPT或视频的形式包装起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种线性的、内容导向的思维。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着重讲解了如何从学习者的心流体验出发,去规划学习旅程的每一个“触点”。从最初的引导性任务设计,到如何巧妙地植入同伴互助机制,再到如何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知识回顾点,每一个环节的考量都极其精妙。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分解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设计模型的门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异步互动”的设计章节,那里面提出的“提问的艺术”和“反馈的及时性与质量平衡”的策略,对于提升线上课程的粘性至关重要,这是以往很多教材中被轻描淡写的部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全新的“感官系统”,开始用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感受为核心的视角去审视和设计教学内容。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探讨现代教育理念的演变方面,作者的洞察力非凡。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化为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学习体验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理论,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理论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如何落地的。比如说,书中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解构,远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资料都要来得细致和透彻,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细描绘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需要进行哪些精心的设计和引导,以及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来支撑这种模式的有效运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学习者中心教育时,强调了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具运用,更是一种教育哲学上的转变——从“教”转向“学”,将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习者。对于任何希望在数字化时代重新思考教学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那种娓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晦涩的教育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