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墨子大辞典
定价:120.00元
作者:孙中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001230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辞典是创新性地解释《墨子》语词的工具书,面向广大读者,介绍墨学精华,普及墨学知识。按照音序排列《墨子》中的词条,并用凝练精简的条文解释各词条的含义。本辞典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墨子》这部先秦思想著作的内容和思想,并推动墨学与其他研究学科的交融。本书对于专业人士和文史哲爱好者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目录
目 录
音序索引……1
笔画索引……40
正文……1
参考文献……549
作者介绍
孙中原(193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逻辑史。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40余种。论文20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纸张的质感非常棒,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点点岁月沉淀的厚实感,拿在手上阅读时,指尖仿佛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图案,而是以一种极为朴素却又不失深邃的色调为主,或许是深棕或墨绿,配上烫金的字体,既彰显了内容的严肃性,又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一看就是可以长久保存的类型,随便翻阅都不会轻易散架。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下了大功夫,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小字的人,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难得的是,许多关键的词条旁边,都有非常精美的插图或者示意图,这些图画的风格也与全书的古朴气质保持了一致,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那些抽象概念的有力辅助。可以说,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都散发着一种匠人精神,让人愿意把它郑重地供奉在书架上,而非仅仅是偶尔翻阅的工具书。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美的欣赏,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特定主题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测试了几次,无论是按人名、地名、典籍名称还是特定哲学名词进行检索,索引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极其精确的页码定位,而且很多条目下还附带了简单的上下文提示,让人一目了然。我甚至发现了一些非常隐晦的相互引用,比如一个在哲学部分出现的术语,在它被引用的天文或兵法章节中也有对应的交叉参考,这显示了编纂团队对整个古代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本辞典,它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绘制的知识地图,每一个词条都是一个坐标点,而这些点之间又通过无数条隐形的线索连接在一起。我过去常常为查找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而耗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的参考书之间来回奔波,但这本书极大地整合了这些资源,使得我的研究效率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证或者希望构建复杂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个索引的价值甚至可以与主体内容本身相媲美。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涉及“礼”和“义”这两个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引用上,而是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伦理规范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祭祀的细节、丧葬的规制,乃至贵族日常的起居礼仪。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兼爱”和“非攻”思想的阐释部分,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考证这些理念在实际政治实践中的应用和受到的阻力。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城防、外交策略的具体案例分析时,我仿佛穿越回了战国烽烟四起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复杂心绪。这些论述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们没有将古代思想描绘成一套完美无瑕的教条,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它在应对复杂人性与残酷现实时的局限性与光辉。这种还原历史真实感的写作方式,远比那些歌颂式的赞美来得更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强得令人叹服,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知识网络。我尤其赞赏它对于概念的溯源和演变路径的梳理。比如,当你查阅一个核心术语时,它不会直接给出最晚期的定义,而是会追溯到其在早期典籍中首次出现的语境,然后一步步展示随着时代变迁,这个词的内涵是如何被修正、扩展或侧重。这种“时间轴”式的解构,极大地帮助读者把握了思想的动态发展,避免了对古代思想的刻板印象。更妙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采用了清晰的并列对比方式。我经常发现自己沉浸在不同思想家观点交锋的场景中,那种如同亲临学术辩论现场的代入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提供的。这种深度挖掘和细致对比,使得即便是最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被拆解得条分缕析,让初学者望而生畏的晦涩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而对资深研究者来说,又能提供新的审视视角。
评分坦白说,最初我有些担心,像“大辞典”这种体裁难免会显得枯燥和学术腔过重,但这本书成功地在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内敛,但绝非干巴巴的术语堆砌。在解释一些起源久远的词汇时,作者会不时地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述性语句,让原本冷冰冰的知识点瞬间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某种古代的测量工具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的尺寸定义,还描绘了工匠在阳光下打磨工具的场景,这种“场景化”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而且,我注意到,即便是非常专业的术语,作者也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现代学术语言来解释,而是倾向于用更贴近古人思维方式的语言进行阐释,这种“换位思考”的写作策略,使得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一个精妙的解释而会心一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位遥远的先贤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绝对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