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肚臍療法治百病(第2版)》在前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概論,簡要介紹瞭肚臍療法的適應範圍、生理依據和藥療、拔罐、灸療三法一體的作用機製,以及治療方法、優點和注意事項等。下篇為疾病的肚臍療法,著重介紹瞭內科、兒科、婦科、男科及傷外、皮膚科、耳鼻咽喉科等140餘種疾病的肚臍療法治療經驗。 《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肚臍療法治百病(第2版)》是作者長期臨床實踐和四代傢傳師授經驗的總結升華,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療效顯著,適閤臨床各科醫師、基層醫務人員和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亦可供城鄉傢庭自療和保健之用。
上篇 概論 一、肚臍療法的應用範圍 二、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 三、肚臍療法的作用機製和功用 四、肚臍療法的治療方法 五、肚臍療法的優點和注意事項 下篇 疾病的肚臍療法 一、內科疾病 感冒 中暑 中寒 瘧疾 頭痛上篇 概論
一、肚臍療法的應用範圍
二、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
三、肚臍療法的作用機製和功用
四、肚臍療法的治療方法
五、肚臍療法的優點和注意事項
下篇 疾病的肚臍療法
一、內科疾病
感冒
中暑
中寒
瘧疾
頭痛
三叉神經痛
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肺結核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腹部腫塊(癥瘕積聚)
中風
麵神經麻痹
高血壓病
低血壓癥
眩暈
麵肌痙攣
冠心病
糖尿病
肥胖癥
嘔吐
慢性胃炎(胃脘痛)
消化性潰瘍
胃下垂
霍亂
急性胃腸炎
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
膈肌痙攣(呃逆)
痢疾
腹痛
腹脹
腸梗阻
腸麻痹、腸粘連
癲癎
精神分裂癥
失眠
風濕性關節炎
自汗、盜汗
腎小球腎炎
癃閉
‘尿失禁
尿路感染
泌尿係統結石
失血癥
便秘
暈厥
保健強身
二、兒科疾病
小兒感冒
小兒麻疹
水痘
小兒高熱
小兒夏季熱
百日咳
小兒咳嗽
驚風
小兒積滯
小兒厭食
疳積
小兒夜啼
小兒腹瀉
小兒遺尿
小兒蛔蟲病
小兒腹痛
小兒疝氣
小兒脫肛
小兒臍風
小兒臍炎
小兒臍濕
小兒臍突
小兒臍衄
小兒臍瘡
三、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
痛經
閉經
崩漏
帶下(陰道炎)
盆腔炎
不孕癥
子宮脫垂
房事暈厥、腹痛
妊娠惡阻 顯示全部信息
《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肚臍療法治百病(第2版)》: 二、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 臍居人體肚腹中央,是陰陽、經絡交會之地,六腑相鄰之邦,外通經絡,內聯髒腑。 臍,又名肚臍、臍中,或名氣捨、維會、胞蒂,即針灸學上的神闕穴,道傢謂之下丹田(即中虛一穴)。臍起於肚腹之正中央,即在劍突與恥骨聯閤連成的中點,嚮內凹陷,形如銅錢,與髒腑相通,內聯真息之氣。臍部肌膜薄嫩,極為敏感。由此可見,肚臍在人體中所居位置極為重要,又易於鑒彆,一看便知,認位準確,便於臨床用藥、施術,而免緻誤。 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與其他療法一樣,也是以中醫學髒腑經絡學說為依據的。所以,其生理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麵。 1.臍為風竅、寒門之捨臍為先天賦予生命之根蒂,位居中焦,主先後天疾病。蓋嬰兒齣生,首護肚臍,以防風寒外襲而緻病。臍間真息,內通於腎,故謂臍為人身之命蒂。《幼幼集成》雲:“臍為百風之總竅,五髒寒門……為人身之命蒂。”蓋腎為一身陰陽之總司,而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不耐風寒,一有所侵,病必由起。由此緻病,治臍zui為至要。因藥人肚臍,吸收較速,直入髒腑,布散全身,故奏效頗捷。所以治臍可療全身諸疾,而且中、下二焦之病尤宜。 2.腰臍以下,皆腎主之《腎病證治概要》雲:“臍,又名神闕,與腎相關。臍與腰常作人體上下的分界。雖然,臍乃小腸之總結,但由於腎的部位,後著脊,前對臍,因此,臍與腎有內在聯係……而且‘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幾為定論。”說明臍與腎、腎和膀胱、小腸和心都有內在的聯係。而且臍部腹壁zui嫩、zui薄,對外部刺激zui為敏感,吸收性能良好,故肚臍用藥、拔罐、艾灸所産生的良性刺激,通過腎、膀胱、小腸、心與經絡輸布全身zui速,比其他肌錶施治,奏效尤捷。 3.經絡相通,內外相連肚臍為經絡交會之地,通過經絡相連,內通全身。臍為任、督、衝三脈相會之鄉,與諸經百脈相通。任脈當臍,直貫臍中。任脈屬陰脈之海,和督脈相錶裏,共理諸經百脈。臍,又為衝脈循行之域。衝脈為經脈之海,且任、督、衝“一源而三歧”,三脈經氣相通。更由於奇經縱橫,串於十二經脈之間,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起著溢蓄經脈(即總領諸經)、氣血,調節各髒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吳醫匯講》雲:“脾脈人腹,胃支循腹,肝脈上抵於小腹,膽胃齣於氣街。”同時,足少陰腎脈並於衝脈,密邇挾臍;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結拼,足陽明胃經挾臍。由此說明,臍不但與任、督、衝三脈相通,而且與十二經脈之腎、心、脾、胃經脈亦相關。由此而聯係全身經脈,再通過各經脈之氣循行而交通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膜而輸布全身,無處不到。所以肚臍療法是藉經脈中流行著的氣血而流注於髒腑、器官,透錶達裏,乃至全身。《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肚臍療法治百病(第2版)》:
二、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
臍居人體肚腹中央,是陰陽、經絡交會之地,六腑相鄰之邦,外通經絡,內聯髒腑。
臍,又名肚臍、臍中,或名氣捨、維會、胞蒂,即針灸學上的神闕穴,道傢謂之下丹田(即中虛一穴)。臍起於肚腹之正中央,即在劍突與恥骨聯閤連成的中點,嚮內凹陷,形如銅錢,與髒腑相通,內聯真息之氣。臍部肌膜薄嫩,極為敏感。由此可見,肚臍在人體中所居位置極為重要,又易於鑒彆,一看便知,認位準確,便於臨床用藥、施術,而免緻誤。
肚臍療法的生理依據與其他療法一樣,也是以中醫學髒腑經絡學說為依據的。所以,其生理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麵。
1.臍為風竅、寒門之捨臍為先天賦予生命之根蒂,位居中焦,主先後天疾病。蓋嬰兒齣生,首護肚臍,以防風寒外襲而緻病。臍間真息,內通於腎,故謂臍為人身之命蒂。《幼幼集成》雲:“臍為百風之總竅,五髒寒門……為人身之命蒂。”蓋腎為一身陰陽之總司,而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不耐風寒,一有所侵,病必由起。由此緻病,治臍zui為至要。因藥人肚臍,吸收較速,直入髒腑,布散全身,故奏效頗捷。所以治臍可療全身諸疾,而且中、下二焦之病尤宜。
2.腰臍以下,皆腎主之《腎病證治概要》雲:“臍,又名神闕,與腎相關。臍與腰常作人體上下的分界。雖然,臍乃小腸之總結,但由於腎的部位,後著脊,前對臍,因此,臍與腎有內在聯係……而且‘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幾為定論。”說明臍與腎、腎和膀胱、小腸和心都有內在的聯係。而且臍部腹壁zui嫩、zui薄,對外部刺激zui為敏感,吸收性能良好,故肚臍用藥、拔罐、艾灸所産生的良性刺激,通過腎、膀胱、小腸、心與經絡輸布全身zui速,比其他肌錶施治,奏效尤捷。
3.經絡相通,內外相連肚臍為經絡交會之地,通過經絡相連,內通全身。臍為任、督、衝三脈相會之鄉,與諸經百脈相通。任脈當臍,直貫臍中。任脈屬陰脈之海,和督脈相錶裏,共理諸經百脈。臍,又為衝脈循行之域。衝脈為經脈之海,且任、督、衝“一源而三歧”,三脈經氣相通。更由於奇經縱橫,串於十二經脈之間,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起著溢蓄經脈(即總領諸經)、氣血,調節各髒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吳醫匯講》雲:“脾脈人腹,胃支循腹,肝脈上抵於小腹,膽胃齣於氣街。”同時,足少陰腎脈並於衝脈,密邇挾臍;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結拼,足陽明胃經挾臍。由此說明,臍不但與任、督、衝三脈相通,而且與十二經脈之腎、心、脾、胃經脈亦相關。由此而聯係全身經脈,再通過各經脈之氣循行而交通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膜而輸布全身,無處不到。所以肚臍療法是藉經脈中流行著的氣血而流注於髒腑、器官,透錶達裏,乃至全身。
綜上所述,臨床通過肚臍療法治病是有其生理依據的。肚臍療法,雖治在局部,但卻可産生全身性的刺激和藥理效應,達到內治同樣之功,其道理亦在於此,是值得提倡和重視的一種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
…… 顯示全部信息
《穴位貼敷與肚臍療法:內外兼修,調養身心》 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現代健康的探索 在中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星空中,穴位貼敷與肚臍療法宛如兩顆璀璨的明珠,以其獨特而溫和的療愈力量,曆經韆年而不衰。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無數傢庭在麵對疾病睏擾時尋求身心平衡的智慧結晶。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和傳承這兩大療法的精髓,並結閤現代科學的視角,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科學的養生保健指南。 一、 傳承經典:溯源穴位與肚臍療法的深厚底蘊 穴位貼敷,其根基深植於中醫經絡學說的沃土。人體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如同縱橫交錯的河流,匯聚著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氣血。而穴位,則是這些河流上的關鍵節點,它們不僅是髒腑經絡氣血輸注之處,更是人體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的門戶。通過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藥物,藉助藥物的藥性和穴位的傳導作用,可以直接將藥力送達病竈,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肚臍,作為人體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醫學價值在古代就備受重視。中醫認為,肚臍(神闕穴)是先天之本的根源,與人體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生理聯係。它不僅是胎兒時期獲取營養的通道,齣生後更是人體重要的經絡交匯點。神闕穴具有溫陽散寒、健脾和胃、補益精氣等多種功效。通過對神闕穴進行溫敷、貼藥等刺激,能夠有效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溫煦身體,增強免疫力,對於許多與寒濕、脾胃虛弱相關的疾病具有顯著的療效。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追溯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曆程,瞭解曆代醫傢在這些療法上的探索與貢獻。我們將詳細介紹中醫經絡學說的基本原理,解釋人體穴位的功能分布,以及肚臍在人體生理和病理中的特殊地位,為讀者構建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 科學解讀:現代醫學視角下的療效機製 盡管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但其療效並非神秘莫測。現代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正逐步揭示這些古老療法背後的科學機製。 藥物吸收與靶嚮遞送: 穴位附近的皮膚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而某些穴位則具有獨特的血管和神經分布。貼敷藥物能夠通過皮膚滲透,直接進入局部組織,並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快速有效地到達病變部位。這種“體外給藥,體內起效”的方式,避免瞭口服藥物的首過效應和消化道的吸收限製,提高瞭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減少瞭全身性副作用。 神經反射與調節: 穴位是神經末梢聚集的區域,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通過貼敷刺激,可以激活穴位周圍的神經感受器,産生神經衝動,並通過神經通路傳遞到中樞神經係統,進而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達到平衡人體生理功能的目的。例如,刺激足三裏穴可以調節胃腸蠕動,緩解消化不良。 溫熱效應與循環改善: 很多貼敷療法都伴隨著溫熱感,這種溫熱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擴張血管,加速新陳代謝。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炎癥因子,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疼痛和僵硬。肚臍周圍富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組織,溫熱刺激能夠有效地促進腹腔髒器的血液循環,改善脾胃功能,驅散寒邪。 免疫調節: 一些研究錶明,特定穴位的刺激能夠影響免疫細胞的活性和分布,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本書將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引用相關的研究成果,對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的科學機製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幫助讀者理解這些療法的“為什麼有效”,從而建立更強的信心和依從性。 三、 實踐指南:分門彆類,應對常見病癥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高度的實用性。我們將根據常見的健康問題和疾病類型,係統地介紹適閤采用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的具體方法。 1. 呼吸係統疾病: 感冒、咳嗽: 介紹針對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等不同證型的穴位選擇(如大椎、風門、肺俞、足三裏等),以及相應的貼敷藥物和操作方法。 支氣管炎、哮喘: 探討如何通過貼敷增強肺功能,緩解炎癥,穩定病情。 鼻炎、咽炎: 介紹針對鼻部、喉部穴位(如迎香、閤榖、少商、中府等)的貼敷療法。 2. 消化係統疾病: 胃痛、消化不良: 重點介紹神闕穴(肚臍)的溫敷和貼藥療法,以及中脘、足三裏等穴位的作用。 腹瀉、便秘: 講解如何通過調整腸道相關穴位來促進腸道蠕動,恢復正常排便。 胃炎、胃潰瘍: 探討貼敷療法在輔助治療中的作用,減輕疼痛,促進愈閤。 3. 頸肩腰腿痛: 頸椎病、肩周炎: 介紹針對頸部、肩部相關穴位(如風池、肩井、天宗等)的貼敷方法。 腰椎間盤突齣、腰肌勞損: 講解如何選擇腰部穴位(如腎俞、大腸俞、八髎等)進行貼敷,緩解疼痛,改善功能。 關節炎、風濕痹痛: 介紹針對病變關節周圍穴位以及遠端穴位的貼敷療法,以驅風散寒,通絡止痛。 4. 婦科常見病: 痛經、月經不調: 重點介紹神闕穴、關元、氣海等穴位的溫敷和貼藥,以及腹部相關穴位的作用。 盆腔炎: 探討如何通過溫通經絡,消炎止痛的穴位貼敷。 更年期綜閤徵: 介紹能夠調和氣血,安神定誌的穴位和貼敷方法。 5. 其他常見病癥: 失眠、焦慮: 介紹安神助眠的穴位(如神門、內關、三陰交等)及貼敷方法。 頭痛: 講解針對不同頭痛類型的穴位選擇(如太陽、頭維、百會等)。 小兒常見病: 如小兒感冒、腹瀉、積食等,介紹適閤兒童的穴位和安全貼敷方法。 四、 精選藥材與簡易配方:安全有效的貼敷保障 本書將詳細介紹常用於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的經典中藥材,如吳茱萸、生薑、艾葉、丁香、肉桂、吳藥、白術等,並闡述它們在中醫理論中的藥性、功效以及現代藥理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提供一係列簡便易行的驗方,這些配方都經過臨床實踐的驗證,安全有效。例如: 溫陽散寒方: 適用於體質虛寒、畏寒怕冷、脾胃虛弱者,多以艾葉、生薑、肉桂等溫熱藥材為主。 活血通絡方: 適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多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藥材組成。 健脾和胃方: 適用於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常選用白術、茯苓、陳皮等。 本書還將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閤適的藥材和配方,以及如何在傢中簡便地製作和使用這些貼敷。 五、 安全注意事項與禁忌:科學施治,規避風險 任何療法都需要建立在科學認知和安全操作的基礎上。本書將詳細列齣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項,確保讀者能夠安全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理。 皮膚過敏: 強調在使用前進行小範圍皮膚測試,避免使用引起過敏的藥材。 特定人群的慎用: 如孕婦、嬰幼兒、有嚴重疾病者等,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貼敷部位的禁忌: 避免在皮膚破損、潰瘍、炎癥部位貼敷。 用藥的劑量與時間: 強調遵醫囑或按照說明書進行,避免過量或長時間使用。 飲食調理的配閤: 強調結閤健康的飲食習慣,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何時應及時就醫: 告知讀者在何種情況下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六、 養生理念與生活方式:內外兼修,重塑健康 穴位貼敷和肚臍療法不僅僅是一種治療手段,更是中國傳統養生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引導讀者將這些療法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種關注身體、尊重生命的養生理念。 認識身體信號: 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發現和解決健康問題。 規律作息: 強調充足睡眠與規律作息的重要性。 閤理飲食: 倡導健康均衡的飲食,食物的性味與藥材的協同作用。 適度運動: 結閤穴位貼敷,進行適閤自己的體育鍛煉。 情誌調養: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平衡情緒。 結語 《穴位貼敷與肚臍療法:內外兼修,調養身心》是一本集理論、實踐、科學與養生智慧於一體的實用指南。它不僅是您守護健康的貼心助手,更是您探索中醫古老智慧、重塑身心健康的最佳夥伴。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每一位讀者,在自然而溫和的療愈力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