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向红丁 图解糖尿病“三五”防糖法
作 者:向红丁
I S B N :9787518411795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印刷时间:2017年01月
页 数:224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定 价:39.9元
编辑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教你科学防糖——
五个要点,学会糖尿病
五驾马车,科学治疗糖尿病
五项达标,轻松远离并发症
内容介绍
“三五”防糖法,是向红丁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经验体会而总结出来的理念。本书以“三五”防糖为主线,按照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的逻辑展开,对“三五”防糖法进行深度解读,旨在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并发症者进行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指导。
作者简介
向红丁
中国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
中华糖尿病防治协会会长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特长为内分泌,尤以糖尿病、甲状腺和男性生殖内分泌为专长,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参加科研工作,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3次。作为分课题负责人曾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控制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糖尿病前期逆转研究”等重大课题。曾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重大科研项目“糖尿病、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近年来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书籍撰写40余部。
精彩内文试读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的几大诱因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性,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注意,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当然这并不是必然的。
环境因素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发病原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声、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与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引发糖尿病。
肥胖
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终引发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福”的人越来越多,患糖尿病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运动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勤于思而懒于行”,这也给糖尿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饮食结构不合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多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致使肥胖和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
不良情绪
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胰岛素分泌;同时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胰岛素分泌。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长期存在,进而引发糖尿病。
生活不规律
经常应酬,吃饭没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要么连续熬夜,要么大睡不起,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为糖尿病埋下了隐患。
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有些人虽然目前血糖值正常,但如果不及时进行饮食调理、体育锻炼等,是糖尿病爱骚扰的几类人,归归类看看你在不在此行列。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0岁以上人群
即便血糖值正常也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父母、子女患有糖尿病的要格外注意,糖尿病有遗传倾向。高血糖者:曾有过血糖高、尿糖阳性的人。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得了糖尿病,另一方也要注意,因为长期相似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极易导致相同的疾病发生。
孕期曾血糖升高或生了巨大儿的女性
孕期营养过剩,导致体重增加过多、血糖升高,甚至生出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这些女性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
出生时体重不足2.5千克的孩子
低体重出生儿(出生体重<2.5千克)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比较高。
肥胖者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肥胖,这类人群比正常体重者患糖尿病的概率要高,要注意控制体重。
代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高尿白蛋白、高胰岛素血症这9个“高”的统称,一个人如果同时具备其中的3个或3个以上,就是代谢综合征了。代谢综合征患者即便血糖不高,也有极大的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几个类型
根据1997年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分类方法,糖尿病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常在35岁前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症状特点:患者往往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许多患者都以酮症酸中毒为症状。
2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2型糖尿病也叫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以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居多,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症状特点: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较轻或者不典型,早期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现象。
妊娠糖尿病
主要人群:该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的孕妇中。
症状特点:随着分娩的结束,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仍有近1/3的患者在未来的5?9?110年会发展为久性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症状特点: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对明确病因的糖尿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2型糖尿病分哪几个阶段
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糖尿病虽不能,但是如果及早,在一、第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完全可以避免进入第三阶段。
三餐之外加两餐,不饿肚子血糖稳
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宜少食多餐,这样可以避免饮食数量超过胰岛的负担,使血糖不至于猛然升高,而在血糖下降时因已进食可以避免低血糖反应。可以每日进食5?9?16餐,也就是在三次正餐之间添2?9?13次加餐。
加餐时间要相对固定
少食多餐不是随意进餐,加餐也不是想吃就吃,没有规律的进食会对肠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餐后,各餐次的时间也好相对固定。也就是说,加餐是建立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的,采用的是“3+2”的模式。比如5餐,除了早、中、晚三顿外,可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加餐。
加餐不加量
不论吃5餐还是6餐,全天的总热量是不变的,因此增加了餐次后,加餐不是额外增加食物,而是要从正餐中扣除,即加餐不加量。
加餐的热量一般是算作上一餐中的,就是上午的加餐要算在早餐热量中,也就是说,可以在早餐的时候少吃一点,留作午餐加餐。其他加餐也是同样的道理。
加餐的食物选择
一般从正餐中减少25?9?150克主食,以副食代替,并适当增加升糖作用较弱的蛋白类食物,如酸奶、豆腐等。加餐的食物不宜选用纯油脂或纯碳水化合物食物,因为纯碳水化合物食物升糖速度快,纯油脂食物容易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
解开饮食治疗的11大疑问
NO.饮食治疗就不能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吗?
虽然糖尿病饮食治疗有很多禁忌,但这并不代表要你完全舍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如果你想吃你喜欢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原本不受营养师的,那你可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尝试这样做:
改变这类食物的烹调方法,以少油少盐少糖为原则。
改变这些食物的进餐时间,比如偶尔作为加餐食用,并同时相应减少主食量。
减少进食量,少吃一点。
NO.2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蛋白质比碳水化合物好吗?
虽然某些碳水化合物食物有快速升高血糖的作用,但是只要科学选择也可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肉类)也可能含有许多的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吃太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饮食的蛋白质应该占一日总热量的10%?9?115%。
NO.3碳水化合物就是糖吗?
很多人以为碳水化合物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糖,其实这是不准确的。碳水化合物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糖的总称,包括单糖、双糖、多糖等,它们进入人体后引起血糖升高的快慢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来自甜食、糕点、糖果等中的单糖和双糖会迅速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但是要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可适当食用。正常饮食中应选择多糖类的淀粉食物,比如玉米、燕麦、山药等粗粮和薯类。所以说,碳水化合物食物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选择适合的。
NO.4粗粮能很好稳定血糖,能不能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控糖、降脂、通大便的功效,对身体有益。但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不良。因此,无论吃什么食品,都应当适度。
NO.5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吗?
水果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对稳定血糖有很好的效果,选对水果、适量食用、选对吃水果的时间,对血糖不会有明显影响,还对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十分有益。糖尿病患者吃水果需注意以下几点:每天不超过200克,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并且好在两餐之间食用。
NO.6不吃或少吃主食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吗?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不少人认为主食吃得越少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主食虽然会升高血糖,但是其所提供的热量应占到总热量的55%?9?165%,蛋白质和脂肪则分别占到20%?9?130%、10%?9?115%即可。如果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身体必然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热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易导致酮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分解,日久则会导致消瘦、乏力、抵抗力低下,极易继发各种感染等。
另外,如果单纯控制主食量,却不控制油、零食、肉类食物的摄入,不仅会导致每日总热量超标,对血糖控调方法等途径来控制餐后血糖。
NO.7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吗?
无糖食品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小于5%的食物,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多数是指不加蔗糖的食物,这些食物虽然没有添加蔗糖,却添加了糖醇、果糖等甜味剂,而且某些食物中的淀粉、乳糖等成分,进入人体后也会转变成葡萄糖,对血糖控制不利。因此不要一看到“无糖”就认为是完全不含糖,应当仔细看看食品外包装上的成分介绍。
NO.8饭吃得多的时候能通过加大用药剂量进行抵消吗?
有的糖尿病患者一顿两顿忍不住多吃了一些,试图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抵消,而这是非常不利于病情控制的,并且胰岛素等药物的剂量调节是非常复杂和的问题,不是个人可以凭借自我感觉就能调整的,因此除非你的医生给予建议,否则不要自行调整。
NO.9糖尿病患者能吸烟吗?
非糖尿病患者吸烟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香烟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会破坏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的。已经罹患糖尿病的人吸烟会使对血管有伤害的坏胆固醇升高,血管壁增厚,加重心血管及微血管病,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
NO.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时怎么避免饥肠难忍?
1. 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既能避免餐后血糖蹿高,又能克服易饿的问题。
2. 控制主食应循序渐进。如果主食量限制得过严过快,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对机体恢复不利。所以每周应减少100?9?1200克的主食,一般1个月左右应限制到每日300克。
3.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使胃排空的时间延长,同时增加耐饥饿的能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全谷、杂豆、蔬菜等,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如荞麦面、红豆粥、玉米面面条、玉米发糕等。
4. 多吃大体积、低热能的食物。如大白菜、黄瓜、豆芽、冬瓜、南瓜、菠菜、韭菜、青椒、茄子、菜花以及海藻类、蘑菇类、豆类等。
No.不胖或者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饮食控制吗?
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饮食控制,饮食控制除了帮助控制血糖外,还包括帮助控制体重、血脂、血压和血黏度。对于不胖甚至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挑选食物,也容易造成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也是不利于病情控制的。虽然这类患者每日摄入的食物总热量可以适当增加,以尽量维持理想体重,但仍然要注意选择有助于控制血糖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等,并注意血糖监测。制不利,还会增加肥胖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情绪管理和心理建设与身体治疗同等重要,这种长期抗争容易滋生沮丧和自我放弃的情绪。一本优秀的指导书籍,理应包含对读者心理层面的关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还能带有一种温暖的陪伴感。或许,它能在介绍复杂的防糖知识时,穿插一些成功案例的简短分享,或者提供一些应对“平台期”和“偶尔放纵后如何快速调整”的心理调适策略。这能让读者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伙伴在身后默默支持。图解的形式尤其适合传达这种人文关怀,通过柔和的线条和生动的表情,将复杂的医学信息转化为更容易被心灵接纳和吸收的“伙伴的建议”,而非“医生的命令”。这种将科学性、实用性与情感支持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才是真正能让人长期信赖并反复翻阅的宝藏书籍。
评分这本关于糖尿病管理的书籍,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种非常务实、接地气的风格,让人感觉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堆砌,而是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实用指南。我之所以对这类书籍充满期待,是因为在面对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这种需要长期自我管理的疾病时,最需要的不是晦涩的医学术语,而是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我尤其关注“三五”防糖法这个提法,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经过提炼、易于记忆和执行的行动框架,这对于需要将复杂的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的患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三五”法则能够系统地涵盖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并且能用图解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学习和实践的门槛就会大大降低。我希望它能提供非常具体的“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该如何”的层面。毕竟,理论上的完美和实践中的落地,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一本好的指导书,必须能帮读者跨越这道沟。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致力于弥合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差距,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评分我一直有个困扰,市面上很多健康食谱总是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清淡乏味,让人食之如嚼蜡,根本无法长期坚持;要么就是配料复杂、烹饪步骤繁琐,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根本不切实际。因此,我非常看重一本食谱指导书的“可行性”和“美味度”的平衡。这本书若能提供真正贴合中国家庭日常饮食习惯的食谱,并且能够细致到每道菜的食材采购难度、烹饪时间,甚至血糖反应预估,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期待看到它如何巧妙地运用天然食材,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特别是“降血糖指导书”这几个字,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提供菜谱,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吃,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的营养观,而不是机械地遵循某个固定的菜单。如果能配上精美的、让人一看就想做的实物图,那更是锦上添花,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和执行的动力。
评分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提供一套完整、自洽的“生活系统”的工具书。糖尿病管理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的生活模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构建其“三五”防糖法的内在逻辑,它是否能做到将饮食、运动、药物(如果涉及到)以及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反馈。例如,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简易的表格或记录工具,让读者在实践过程中,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行为改变是如何影响血糖波动的,那么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就会从“静态的知识手册”升级为“动态的个人健康教练”。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一个好的系统,应该具备自适应性,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比如不同体质、不同工作强度)提供微调的建议,这种深度和灵活度,远比简单的食谱罗列要来得珍贵得多。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辨别和筛选出真正可靠的健康信息,是对患者极大的考验。因此,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看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如果涉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指南更新,能够有清晰的来源标注,而不是含糊其辞的“据研究表明”。此外,图解的设计也需要经得起推敲,它们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是必须精准无误地传达生理机制或操作步骤。如果图解能够清晰地标示出不同食物的营养素配比,或者运动强度与热量消耗的对应关系,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通俗读物的范畴,成为了一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既易懂又严谨的方式,为我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防糖知识体系,让我能够带着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