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思想史
定价:168.00元
售价:127.7元
作者:杨祥全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7754613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统观武术发展的历程,概述了从先秦到现代的武术思想演变,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重新界定了武术的概念;发现了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兼和、宗吾,并提出了“兼和武学”的概念;提出了“艺术武术——新的武术增长点”“军事武术——武术之源”的论断,提出中国武术二元化体系,即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二元互补的发展;以及武术“打练合一”问题的历史形成等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史学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杨祥全,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历史学博士、民俗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术裁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现代武术史》《洪洞通背拳》《津门武术》等武术专著15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1项、国家社科重点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及局级课题十余项。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东方美学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发现本书在语言运用上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作者的文字洗练而富有哲理,即便是论及枯燥的史料考证部分,也总能点缀出令人会心一笑的精彩点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往往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后人忽视的、蕴含深意的词句,并将其放在现代的学术语境下进行重新激活。这种“古为今用”的功力,使得原本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武术经典,重新焕发出了指导现实人生的光芒。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进行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深度对话,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世界和审视自身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按照年代的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以思想主题为脉络进行穿插和对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核心思想(比如“刚柔相济”)是如何被不同的人物和流派重新诠释和实践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明清之际武术思想“世俗化”与“精英化”两种趋势的辨析。一方面,武术开始服务于社会阶层的变动和民间抵抗力量的兴起;另一方面,一些文人士大夫又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高雅艺术。这种复杂张力的呈现,使得对武术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进步史”,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多元场域。从学术角度来看,这种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分析深度,它要求读者不断在时间坐标和概念坐标之间进行切换思考,挑战了对传统武术史的刻板印象。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否真正触及武术家们在“练功”过程中所体悟到的那种难以言喻的“道”的境界。令人欣慰的是,本书在探讨实践层面时,并未陷于对招式动作的机械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指导动作背后的“心法”和“意境”上。例如,书中对“内劲”的阐释,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书籍仅仅停留在身体感受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到身体层面的尝试,非常具有启发性。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了一间灯火昏黄的古老武馆,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拳师讲述他对于“气沉丹田”与“圆活周流”的独到见解。这种叙事上的沉浸感,是我在其他同类著作中较少体验到的,它让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鲜活感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武术,必须超越其技击的表象,直抵其精神源头。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有效地填补了当前研究领域中,关于武术思想史系统性梳理的空白地带。从早期的射艺、车驾之术中隐含的礼仪规范,到宋代“更练新法”背后对社会秩序的期盼,再到近代武术现代化过程中对西方科学理念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作者的考察路径可谓是横跨古今,纵横捭阖。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让读者得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思想发展图谱。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武术、哲学、历史之间建立联系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它提供了一个严谨且充满洞察力的框架,让我们得以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评估中国传统体育与思想文化的交织之美。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武术思想史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东方哲学与身体实践之间复杂互动的窗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细致地梳理了从先秦到近现代,武术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演变、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我特别欣赏它对儒家“中和”思想、道家“自然无为”以及佛家禅宗“明心见性”如何渗透到具体的拳理和技法之中的论述。书中对不同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背后哲学根源的剖析,绝非简单的流派介绍,而是力图挖掘其思想内核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作者笔触的细腻,他没有将武术仅仅视为一套搏击技巧,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关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乃至宇宙观的哲学体系。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使得即便是对武术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书中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考据也十分扎实,为整部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避免了流于空泛的玄学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