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拳内功修-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
定价:8.00元
作者:王洁,蓝清雨 整理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2-01
ISBN:97875009201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0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太极拳内功修》是由太极拳功法由炼神、炼气、炼意三部分内容组成。部分是炼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炼气得程序;第三部分是炼意的程序,功法虽分三部,但彼此之间又有着难以割裂的内在联系。习太极功法日久后,能自发地体现和掌握行功时机,并从中领略奥妙的存在与出现时所显现的神通。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拳菀记事
章 太极功法说明
第二章 太极功歌诀与修
节 炼神功法
第二节 炼气功法
第三节 炼意功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倒是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的质感不错,但内容上的空泛实在难以忍受。它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作者似乎想把所有关于太极拳的“玄妙”之说都塞进这本书里,结果导致信息密度极低,但概念密度却高得吓人。我读到一些关于“意念导引”的章节,描述得非常宏大,仿佛只要用意念就能改变物理世界的法则。然而,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来培养这种意念。它直接把结果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这就像一个建筑大师画了一张极其复杂的蓝图,然后对你说:“看吧,这就是房子,你自己去盖吧。”对于初学者和中级习练者而言,这简直是灾难性的阅读体验。我更倾向于那些结构清晰、分章节讲解身体力学和呼吸配合的书籍,哪怕它们不够“高深”,但至少能让我每读完一章,就能在套路中找到对应的改进点。这本书似乎是为那些已经站在山顶的人准备的,对还在攀登过程中的人,它提供的只有刺骨的寒风,而没有御寒的衣物。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实在太高了,可能是被书名中“太极拳术述真”这样的措辞给迷惑了。我原以为会看到对杨式太极拳核心原理的精辟剖析,那种能让人茅塞顿开,一下子打通任督二脉的顿悟感。结果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修辞练习册,句子之间的衔接生硬,逻辑跳跃得厉害。有些段落似乎是在努力描绘一种飘渺的境界,笔调充满了诗意,但当你试图将这种诗意转化为实际的动作时,立刻就感到力不从心。举个例子,书中对“松柔”的描述极其冗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如水之流淌”、“如棉花包裹”,但这些比喻本身已经快被用烂了,而且它们没有告诉我在哪个环节、如何具体地放松肌肉群,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状态。我翻阅了数十页,试图找到一些可以拿来对照练习的要点,但收获甚微。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说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对于我这种偏爱实证和操作指导的读者来说,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到挫败,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够格去理解这些“高论”。
评分说句公道话,书中偶尔闪现的几处对“劲路”的描绘,确实带有一丝令人眼前一亮的灵光,但这些光芒很快就被大段的重复和空泛的赞美所淹没。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浪费时间”。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帮助我修正错误、深化理解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让人在精神层面进行一次“漂浮式”的冥想体验的文字集。太极拳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将刚柔、虚实、阴阳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中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运动科学。而这本书,却倾向于将这些科学提炼出来的精华,重新包装成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主义外衣。我宁愿花时间去反复练习一个基础动作,也不愿花时间去揣摩书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比喻。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份私人修行记录,充满了主观色彩和个人偏好,缺乏普适的教学结构和客观的验证标准。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种“信则灵,不信则无”的民间偏方,让人难以投入真正的学习热情。
评分这本所谓的“内功修”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从书名上看,它似乎在暗示一种深入的、超越表象的训练方法,但实际读下来,那种感觉更像是走进了一座迷宫,到处都是指引,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作者似乎热衷于引用一些古籍中的晦涩词汇,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正统”性。然而,对于一个渴望实际操作指导的习练者来说,这些理论性的堆砌显得异常空洞。我期待的是清晰的步骤、易于理解的图解,甚至是某个关键动作在身体内部感受的细微描述,但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对“气沉丹田”、“周身合一”等概念的反复吟诵,听起来高深莫测,真正到了动手尝试时,却发现这些描述与我的身体反应毫无关联。这就像一个厨师在教你做菜,但他只跟你强调食材的哲学意义,却从不告诉你火候该怎么控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学到任何新东西,反而被一堆形而上的概念裹挟得更加迷茫。如果这是一部给专业研究者看的学术著作,或许还有其价值,但对于广大希望提高拳艺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一种自我欣赏的文字游戏,而非真正指导拳法精进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它使用了一种非常古典化、甚至有些矫饰的文风,仿佛穿越回了解放前的文人圈子。虽然这或许是为了营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在信息快速迭代的今天,这种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琢磨作者用某个生僻的古语到底想表达现代太极术语中的哪个概念。这种费力的“翻译”过程,极大地分散了我对核心技法理解的注意力。而且,书中对“杨式”的论述,似乎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哲学上的界定,而非技术上的区分。当我带着“我要学习杨式太极拳的精髓”的目的去阅读时,我期待的是对架势高低、重心转移、转折蓄劲等杨式标志性特征的深入解构。然而,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在书中被处理得极其含糊,仿佛触碰它们会玷污了太极的纯洁性一般。整体感觉是,作者在极力维护一种“不落俗套”的姿态,却牺牲了信息的可操作性和传播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