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完形治疗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技巧
  • 干预
  • 个案分析
  • 格什塔尔特
  • 治疗方法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902
商品编码:2946995695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定价:59.80元

作者:(英)戴维·曼恩(Dave Mann)著;窦东徽 李雪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22304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是引进英国老牌出版社Routledge 的心理学经典系列“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中的一个分册,与APA那套心理咨询系列偏重理论性不同,本书以要点式呈现完形治疗的关键点与技巧,特别推荐给受训中的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以及执业心理咨询师参考。

内容提要


完形治疗提供了一种聚焦当下的关系方法,其核心是一种基本信念,即相信来访者知道调整其情境的*方式。通过对话和创造性实验来提升觉察,完形治疗师们为来访者创造了走上个人化健康之路的条件。 《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为这一充满弹性和影响深远的方法提供了简明的指南。全书包括如下几个讨论主题。·支撑完形治疗的理论假设;·完形评估和进程诊断;·场理论、现象学和对话;·伦理和价值观;·评估与研究。 本书主要的适读人群是正在接受完形治疗培训的学员,以及想对完形取向有更多了解的执业心理咨询师。

目录


部分完形治疗之旅地图:基础理论假设

1 什么是完形?002

2 什么是一个完形?005

3 创造性调整007

4 图形与背景009

5 当下012

6 自我的过程:自我演绎014

7 我:本我、自我和人格的概念016

8 整体论与健康导向019

9 完形与精神病学/生物医学模型的关系021

10 觉察连续体023

11 个人主义和场范式026

12 接触边界028

13 体验的完形循环:早期构想030

14 体验的完形循环:后期发展032

15  接触的阻抗、中断与缓和036

16 内摄039

17 回射042

18 投射045

19 融合048

20 接触的维度050

21 未竟之事:蔡加尼克效应052

22 关怀与创造性中立054

23 改变的悖论056

24 自主性与审美标准059

25 像“赋能一样”支持061

26 接触与阻抗063

27 五项能力065



第二部分开始治疗之旅:准备与启程

28 治疗初始环境和情境070

29 探知预期,制定协议072

30 倾听来访者的故事076

31 诊断过程078

32 评估过程081

33 来访者的情境084

34 来访者的接触机能086

35 来访者的觉察(觉察的三个区域)089

36 移情、反移情和共同移情的可能性092

37 来访者如何“身入”095

38 治疗计划:规划治疗旅程098



第三部分治疗之旅

39 生活空间和场102

40 以发展的视角看待生活空间105

41 作为当下情境的治疗空间108

42 场被需求所组织110

43 对支持的研究112

44 羞愧和内疚都是场的功能115

45 挑战和实践准备117

46 文化场119

47 创造性实验121

48 隐喻与想象的使用123

49 家庭作业和练习126

50 感觉和感受 128

51 共同创造、暂时性和水平化130

52 意向:伸出手,让我的世界有意义133

53 先验现象学和胡塞尔135

54 现象学还原的准则137

55 存在主义现象学:“我是”139

56 主体间性:我总是陷入自己的经验中141

57 关注身体的“感觉”143

58 投射性认同145

59 能量、兴趣、需求、活力147

60 觉察和觉察减弱149

61 接触模式152

62 对待梦156

63 马丁·布伯:我-你及我-它关联159

64 之间162

65 代入——关于共情的一个警示164

66 存在166

67 确认168

68 致力于对话170

69 非剥削172

70 活在关系中174

71 协调176

72 我-你态度、我-你时刻178

73 自我表露180

74 语言182

75 破裂与修复184



第四部分转化:旅途换乘

76 对环境的侵犯行为188

77 发展理论190

78 五层次模型193

79 实验196

80 发展性支持200

81 两极化与赢家/输家203

82 “啊哈”体验206

83 宣泄与释放208

84 培养对觉察的觉察211

85 个体与团体治疗213

86 结束216

87 持续的自我治疗219



第五部分伦理和价值观:所有治疗旅程的重要警示牌

88 治疗边界224

89 评估风险227

90 迈入更广阔的场230

91 带着差异的视角工作233

92 性话题236

93 治疗中的抚触239

94 完形督导242

95 治疗师的支持245



第六部分对方法的研究和评估:终点和回顾

96 完形的精神传统和超个人250

97 研究与合适的研究范式252

98 在个体和团体治疗之外的完形应用255

99 回顾257

100 关于不确定性259



参考文献262

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268

译后记270

作者介绍


戴维· 曼恩是英国心理治疗协会( United Kingdom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UKCP)的注册完形心理治疗师,在“回心”研究所(Metanoia Institute)、完形心理治疗培训所和舍伍德心理治疗培训所担任督导和培训师。他还是《British Gestalt Journal》(《英国完形杂志》)的副主编。

文摘


序言



《洞悉心绪:理解与疗愈的艺术》 导言 在人生这场跌宕起伏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内心的迷雾,面对难以排解的情绪困扰,或是挣扎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内在的冲突与挑战,如同潜藏在深水区的暗流,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感乃至人生的走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技艺,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灵深度关怀的体现。本书《洞悉心绪:理解与疗愈的艺术》并非一本具体治疗流派的操作手册,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包容的视角,带领读者探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以及贯穿其中的普遍性智慧。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构成心理健康基石的关键要素,理解情绪波动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体在寻求改变与成长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境。 第一部分:理解心灵的蓝图 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关于人类心灵运作的初步模型。这并非是要将复杂的情感世界简化为几个僵化的框架,而是为了勾勒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和结构,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和共同体验。 自我认知:是所有疗愈的起点 自我认知是理解个体心理世界的基石。它包含对自己思想、情感、行为模式、价值观以及个人历史的清晰认识。一个健全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个体区分“我是谁”与“我现在的感受”之间的区别,从而避免被短暂的情绪所淹没,也更能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动机。本书将探讨培养自我认知的几种途径,例如通过正念练习,深入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在安全的关系中进行自我暴露。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往往会导致角色混淆、目标迷失,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误解与冲突。 情绪的语言:解码内在的信号 情绪并非是我们常常误解的“敌人”,而是心灵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喜怒哀乐、恐惧、焦虑、悲伤,这些都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做出反应的信号。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学会识别和命名情绪,是进行有效沟通和自我调节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常见情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阐述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以及如何通过理解情绪的信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压抑或逃避。例如,焦虑可能在提醒我们对未来潜在风险的关注,而悲伤则可能指向我们所珍视事物的失去。 思维的模式:重塑认知的力量 我们的思维模式,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事件的解释,以及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未来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负面、僵化或扭曲的思维模式,往往是许多心理困扰的根源。本书将强调识别并挑战这些非适应性思维模式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培养更具弹性和积极性的认知视角。我们会探讨认知偏差的常见类型,例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等,并介绍一些初步的认知重构技巧,帮助读者学会用更客观、更平衡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减轻不必要的痛苦。 行为的涟娜:连接内心与行动 行为是我们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无论大小,都是由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驱动的。理解行为的形成机制,以及行为与情绪、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改变的必经之路。本书将介绍行为的动力学原理,探讨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影响情绪和思想。我们会关注如何识别不良行为模式,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出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行为策略,从而提升个体的生活效能感。 人际关系的张力:关系的镜像 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交往的本质。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中,不仅体验着连接与归属,也可能遭遇冲突与疏离。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而不良的关系则可能成为心理负担。本书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模式、依恋风格以及权力动态,帮助读者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建立更积极、更稳定的连接。我们将关注如何有效地表达需求、设置界限,以及如何化解冲突,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满足。 第二部分:疗愈之路的导航 理解了心灵的基本构成,我们便能更好地踏上探索疗愈之路。这条路并非单一的捷径,而是充满探索、理解与转化的过程。 倾听的力量:建立信任的桥梁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语境下,倾听是建立信任和促进理解的最核心技能。它不仅仅是听到对方在说什么,更是要去理解对方的情感、未说出口的需求以及内在的体验。本书将强调积极倾听的重要性,包括专注、共情、不加评判地接纳以及适时的反馈。它能够帮助读者学会更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能在与他人交流时,建立更深厚的连接。 共情的触角:感受他人的世界 共情是一种超越理解的能力,它意味着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对方的体验,如同“穿上对方的鞋子行走”。本书将深入探讨共情在心理疗愈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打破孤独感,让个体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我们会讨论如何培养共情能力,以及如何在关系中展现共情,从而为修复和成长提供温暖的环境。 接纳的态度:放下评判的包袱 接纳,特别是自我接纳,是放下评判、拥抱真实的自己。它并非意味着对不满意之处视而不见,而是以一种不带苛责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为改变提供可能。本书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包括接纳自己的情绪、想法、过往以及不完美之处。我们将探索如何克服内在的批判声音,培养对自身和他人更宽厚的态度,从而减少内耗,释放更多能量用于积极的改变。 探索的勇气:挖掘内在的宝藏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隐藏在意识的深处。探索内心的旅程需要勇气,去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去挖掘被压抑的记忆和情感。本书将鼓励读者拥有探索的勇气,去审视那些影响自己生活的潜在因素。我们会讨论如何以安全的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如何面对恐惧和抵触,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将过去的阴影转化为照亮前路的智慧。 改变的动力:内在驱动的火花 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在的压力。本书将探讨如何点燃个体的内在改变动机,如何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韧性。我们将关注如何识别阻碍改变的因素,如何克服惯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实践,将内心的愿望转化为可见的成果,最终实现生命的蜕变。 第三部分:智慧的沉淀与升华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智慧,并非止于解决眼前的困境,更在于帮助个体建立一套更具韧性和智慧的生活哲学,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意义的追寻:为生命注入价值 意义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当个体能够找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时,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强大的复原力。本书将探讨意义的来源,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主动构建和追寻生命的意义。这可能与个人成长、人际连接、服务他人或追求某种超越性的目标相关。 韧性的构建:穿越风雨的力量 韧性是指在逆境中保持适应和复原的能力。它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的。本书将介绍构建心理韧性的策略,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保持灵活的思维方式。拥有韧性,让我们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命的起伏。 成长的视角:生命的持续进化 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经历,无论顺境逆境,都蕴含着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本书将鼓励读者用成长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将错误视为学习的阶梯。我们将强调终身学习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永远有能力变得更好。 和谐的追求:内外世界的平衡 内心的和谐是幸福感的关键。它意味着思想、情感、身体和行为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和平衡,来实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体验到真正的宁静与满足。 结语 《洞悉心绪:理解与疗愈的艺术》邀请您踏上一段深入自我、理解他人、并最终实现生命成长的旅程。本书所呈现的,是对人类心灵深邃智慧的探索,是对理解与疗愈之道的通用性阐释。它并非指向某个特定的理论或技术,而是希望点燃您内心对自我觉察的渴望,增强您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并赋予您积极改变的勇气。愿这本书能成为您照亮心绪、安顿灵魂的伴侣,引领您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得更加通透、自在与丰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了。我一直对人类的潜意识和内在冲突比较感兴趣,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都写得比较晦涩难懂,让我望而却步。《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这本书就做到了“化繁为简”,它用非常清晰明了的方式,将完形治疗的核心理念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将“圆满”或者“整体”的概念贯穿始终,让我开始关注到自己身体、情绪、思想之间的连接。比如,书中关于“空椅子技术”的介绍,虽然是治疗中的一种技巧,但它所蕴含的“对话”和“看见”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对话。我尝试着在内心模拟了书中的一些对话场景,发现竟然真的能够帮助我理清很多模糊的情绪和想法。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100个关键点,我不需要一次性读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当下遇到的问题,选择性地阅读。每一章节的篇幅都不长,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惊喜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困扰,可能都源于我们没有完整地看待自己,没有看到自己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种还在探索心理学入门阶段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读过一些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总感觉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缺乏一种抓手。《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这本书就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完形治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巧浓缩成了100个“关键点”,这使得整体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我喜欢它那种“一点带面”的叙事方式,每一个关键点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但又能够引申出更广阔的思考。例如,书中关于“未竟事宜”的探讨,让我对很多 unresolved 的过去经历有了新的认识,也启发我去思考如何去处理和整合这些经历。而且,它提出的很多技巧都非常实用,不是那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一些关于“整合”的练习,比如如何去看待自己身上看似矛盾的两面性。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拥有着丰富多面性的存在。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心理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个关键点后都会有简短的案例分析或者思考题,能够帮助读者巩固理解,并将其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以为心理治疗的书籍都是那种充满学术术语、枯燥乏味的,但《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完形治疗这样一个看似深奥的学问,变得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实用。我喜欢它这种“碎片化”但又高度凝练的知识呈现方式,100个关键点,每一个都像是一颗闪烁着智慧的珍珠。我尤其欣赏它关于“责任”的论述,以及如何帮助个体去承担起自己的人生选择。这对于我一直以来倾向于“被动接受”的心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书中的一些关于“自我觉察”的练习,比如如何去留意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如何去区分“我想要”和“我应该”。这些小小的练习,却能够引发我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感染力,它不是在教导,而是在引导;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启发。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真诚关怀。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更是一本帮助我认识自己、理解世界、重塑人生的“心灵地图”。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心理学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枯燥难懂的书籍。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书的装帧设计就很简洁大气,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打开扉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简单却有力量的引言,瞬间就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特别喜欢它这种“关键点与技巧”的呈现方式,感觉就像是给我的思维打开了一个个小窗口,让我能够窥见完形治疗的精髓。每一页的排版都十分清晰,重点内容会有加粗或者小标题的提示,不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失。我特别留意了它介绍的几个关于“当下”的练习,比如如何更有意识地去感知自己的呼吸,如何留意身体的细微感受。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在书中被阐释得非常到位,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常常活在过去或者未来的习惯,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真正含义。而且,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实际情境,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治疗的,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自己的生活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必须说,《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思考。我一直关注着心理咨询的各种流派,而完形治疗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但又觉得难以深入掌握的一个领域。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将完形治疗的核心要素提炼出来,并用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方式进行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对“场域”理论的解读,以及如何将这种动态的、互动性的视角应用于理解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书中的“边界”概念的探讨,也让我对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而这本书提供的100个关键点,就像是100个工具箱,每个工具箱里都有适合不同场景的工具。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的一些观察技巧,比如去觉察自己和他人在互动中的“未完成的 Gestalt”。这让我对沟通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发现了自己在很多对话中的盲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流畅和可读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