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孙式太极拳(配教学光盘)
定价:40.00元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40258196
字数:1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孙式太极拳段位技术教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围绕孙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孙式太极拳概述和一至六段段位技术的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技法。
本书是大众习练孙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本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武术专业教材、大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教材和各级各类武术馆校教学用书。
目录
章 孙式太极拳概述
节 孙式太极拳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孙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
二、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
三、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四、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第二章 孙式太极拳段位技术图解
节 孙式太极拳一段技术图解
一、基本形态
二、单练套路
三、对打套路
四、拆招
第二节 孙式太极拳二段技术图解
一、基本形态
二、单练套路
三、对打套路
四、拆招
第三节 孙式太极拳三段技术图解
一、一基本形态
二、单练套路
三、对打套路
叨 拆招
第四节 孙式太极拳四段技术图解
一、基本形态
二、单练套路
三、对打套路
四、拆招
第五节 孙式太极拳五段技术图解
一、基本形态
二、单练套路
三、对打套路
四、拆招
第六节 孙式太极拳六段技术图解
一、单练套路
二、对打套路
三、拆招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整体设计理念非常扎实,尤其在基础功法的梳理上,下足了功夫。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太极拳的入门书籍,往往上来就急着讲套路,对呼吸、桩功这些“内功心法”的讲解常常是一笔带过,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或者说这个系列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真的花心思去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内劲的导引方式。比如在讲解马步和弓步转换时,不只是告诉你“脚应该怎么迈”,更深入地探讨了重心转移时如何保持中正安舒,如何做到“松沉”而不是“僵硬地下坠”。对于一个渴望真正理解太极拳“理”的习练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注重根基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宝贵的。光盘的辅助作用也体现了现代武术教学的进步,能够直观地看到教练的身体姿态和动作细节,这比纯文字描述要清晰得多,尤其是在体会那些细微的“开合”与“缠丝劲”时,影像资料的示范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常见错误动作的辨析环节,相信对于自学者来说,帮助会更大。
评分我购买这套教程的初衷是想系统地修正我多年来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本书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动作中的“虚浮”之处。比如它对“沉肩坠肘”的解释,不仅仅是肌肉的放松,更是通过对地面的感知和与天空的拉伸感来共同实现的,这种多维度的描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光盘中的慢动作回放,尤其对于理解如何协调上下肢的配合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过去常常是手先到而腰胯没跟上,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种“脱节”现象的危害。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案头参考书,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体会。如果能配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比如关节柔韧性较差的习练者)的预备性拉伸和强化练习,相信对大众的普适性会更高。
评分从教学体系的角度来看,这套教程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为习练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晋升阶梯,明确了每个阶段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和理论深度。这种标准化对于武术的传承和推广来说,是保障质量的关键。我个人比较欣赏它在基本功(如步法、身法)上投入的巨大篇幅,这正是许多自学资料所缺失的短板。然而,对于一个已经有些基础,想要寻求突破的进阶者而言,这本书的难度递进曲线可能显得过于平缓。它将大量的篇幅用于确保初学者不会走偏,这很好,但对于如何从“会做”跃升到“用好”,即从技术层面进入到技术意识的层面,似乎没有提供更多“打破常规”的思考路径。它更侧重于“守法”,而非“悟道”的范畴。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图文排版和制作质量非常出色,体现了大开本教程的专业水准。纸张的厚度适中,光泽度也很好,使得那些清晰的分解动作照片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教练的身体状态。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对照练习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光线和清晰度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细节的捕捉。特别是对一些关键部位的特写,比如手腕的翻转角度、胯部的转动方向,都有专门的图示进行强调,配合着文字说明,可以说把“眼看手模仿”做到了极致。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涉及速度变化和劲力爆发的描述上,文字的表达略显滞涩,可能需要读者结合光盘来理解那种“掤”时如拉满弓,“捋”时似流水般的动态感,单纯依靠静态的图片和描述,在表现“动”的精髓时,总归是稍逊一筹的。
评分我对这套教程的期待值其实是相当高的,毕竟是“段位制”体系下的官方教材,理应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然而,当我实际翻阅时,发现其在对“意境”的描述上,略显学院派,缺乏一些武术家口中常说的“味道”。太极拳,除了形架的标准,更强调气韵生动,强调“听劲”和“化解”的灵活性。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对招式定型的准确描述上,对于如何在实战中应用这些定型动作,或者说,当对手施加外力时,身体如何自然反应,这部分的内容稍显不足。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严格规范了“怎么做对”,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效”的哲学层面的阐述,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调整策略,感觉覆盖得不够深入。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增加更多关于“掤、捋、挤、按”在实战对抗中的细微变化和心理准备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