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汉竹)/9787553709444/吴中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华

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汉竹)/9787553709444/吴中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络学
  • 穴位学
  • 中医
  • 人体解剖
  • 图谱
  • 医学
  • 汉竹
  • 吴中朝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09444
商品编码:29541787273
丛书名: 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汉竹)/9787553709444/吴中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华书店畅销书籍详细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汉竹)

定价:35.00元

作者:吴中朝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53709444

字数:

页码: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标识:jd11236167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在真人影像身上套配骨骼图,并用标尺和图注标明穴位的位置,这种方式将为你解决取穴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成为你按摩治病、针灸保健的好帮手。书中收录了人体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上的全部穴位,以及其他所有的经外奇穴,共409穴,并对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进行了说明,列出了每个穴位的主治疾病,内容全面实用。此外,还介绍了37种常见疾病的按摩治疗方法,按按穴位就能轻松治病。

目录


章 手太阴肺经
第二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三章 足阳明胃经
第四章 足太阴脾经
第五章 手少阴心经
第六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七章 足太阳膀胱经
第八章 足少阴肾经
第九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一章 足少阳胆经
第十二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三章 任脉
第十四章 督脉
第十五章 经外奇穴
第十六章 37种常见病家庭按摩法
1.糖尿病
2.高血压
3.高脂血症
4.冠心病
5.哮喘
6.慢性支气管炎
7.慢性肝炎
8.脂肪肝
9.颈椎病
10.肩周炎
11.腰椎间盘突出
12.头痛
13.
14.咳嗽
15.牙痛
16.呃逆
17.恶心、呕吐
18.耳鸣
19.腹泻
20.痔疮
21.便秘
22.胸闷
23.咽喉肿痛
24.鼻炎
25.慢性咽炎
26.落枕
27.腰扭伤
28.慢性肠炎
29.慢性胃炎
30.胃下垂
31.心绞痛
32.发热
33.失眠
34.疾病
35.月经不调
36.痛经
37.更年期综合征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中华医学图谱:脉象与体征》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数位资深中医临床专家与资深插画师的数年心血,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旨在为中医药爱好者、学习者及临床医师提供一本权威、系统、直观的脉象与体征图谱。在浩瀚的中医药宝库中,脉象与体征是望闻问切四诊中最具挑战性,却也最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精髓的环节。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一复杂体系,力求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让枯燥的文字描述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与掌握。 全书围绕“脉象”与“体征”两大核心板块展开,并辅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精炼回顾,确保读者在理解具体内容前,能有坚实的基础认知。 第一部分:脉象精析 脉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按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变化,来推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本书的脉象部分,力求做到“全”与“精”并重。 一、脉象基础理论回顾: 脉象的生理基础: 简要阐述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与脉搏跳动的关系,以及脏腑功能对脉象的影响。 寸口诊法的要义: 详细讲解寸口脉诊的部位(寸、关、尺)、左右之别(左手主心肝胆,右手主肺脾肾),以及诊脉时的基本手法(浮、中、沉、迟、数、滑、涩等)。 脉象的基本属性: 梳理构成脉象的各个要素,如频率(迟、数)、节律(不齐、促、结、代)、力度(浮、沉、洪、微)、形态(弦、紧、濡、软、细、虚、实、滑、涩、牢、革、散、芤、弦、紧、沉、伏、濡、滑、涩、促、结、代)等,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定义。 二、常见脉象图谱详解(包含详细的图示与文字描述): 正常脉象: 详细描绘“平和脉”的形态特征,强调其作为健康标准的意义。 浮脉: 图示与描述其触手轻而得,脉搏跳动于皮肤表层,通常与外感表证相关。 沉脉: 图示与描述其触手重而得,脉搏跳动于筋骨之间,常与里证、阳虚等相关。 迟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搏跳动缓慢,每息三至以下,多见于阳虚、寒证。 数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搏跳动快速,每息五至以上,常与热证、阴虚等相关。 洪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搏来势盛大,如波涛汹涌,是实热证的典型脉象。 微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搏极度细弱,难以触及,多见于阳气衰微、汗出过多等危重证。 弦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端直而硬,如按弓弦,常与肝胆病、痛证、痰饮等相关。 紧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端直而有力,如按绳索,多与寒实证、疼痛剧烈相关。 濡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轻虚而软,浮而无力,多见于湿证、表虚。 软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软而无力,按之欲绝,多与脾胃虚弱、湿邪内蕴相关。 细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细小如线,但仍可触及,多与阴虚、血虚、湿邪等相关。 虚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虚弱无力,按之空豁,反映脏腑气血亏虚。 实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有力充实,反映邪气亢盛,如实证。 滑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流畅,往来滑利,如盘珠,常与痰湿、食滞、妊娠等相关。 涩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来去涩滞,如刮竹刀,常与血虚、血瘀、津伤等相关。 牢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沉而有力,按之弹指,如按在铁钉,多见于沉寒积聚、痛甚。 革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沉而中空,如搭桥状,常与房劳伤肾、妊娠等相关。 散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搏散乱无根,难以确定搏动,多为阳气将绝之危象。 芤脉: 图示与描述其脉体浮而中空,如葱管,常与失血、阴虚阳亢等相关。 三、脉象的临床应用举例: 通过列举几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将抽象的脉象与具体的疾病表现相结合,例如:外感风寒常兼见浮紧脉,内伤脾虚可见沉缓脉,肝火上炎常现弦数脉等。 第二部分:体征图谱 体征,是指在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除了脉象之外,所观察到的客观的、非主观的身体表象和异常变化。本书的体征部分,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常见异常表现,并以精美的插图予以呈现。 一、面色与神志: 面色变化图谱: 详细展示青、赤、黄、白、黑等不同病理面色的视觉特征,并阐述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例如,面色苍白与血虚、阳虚相关;面色晦暗与血瘀、肾虚有关。 神志异常图谱: 描绘如神昏、谵语、妄言、淡漠、烦躁等不同神志状态的表情与体态,结合其临床意义。 二、眼睛与视力: 眼部病变图谱: 展示眼睑浮肿、巩膜黄染(黄疸)、眼球突出、瞳孔散大/缩小等眼部异常的视觉特征,以及其与内脏疾病的联系。 视力变化图谱: 简述如视物模糊、复视、视野缺损等情况的表述,并提供相关联的脏腑功能。 三、舌象图谱: 舌质变化图谱: 精确描绘红、绛、紫、淡白、胖大、瘦薄等不同舌质的形态,并阐述其代表的病理。 舌苔变化图谱: 详细展示白苔、黄苔、灰黑苔、厚苔、薄苔、腻苔、剥苔、无苔等不同舌苔的质地、颜色和形态,结合其反映的寒热、虚实、湿浊等信息。 舌体异常图谱: 展示如裂纹舌、齿痕舌、瘀点舌等舌体形态的特殊表现。 四、皮肤与毛发: 皮肤异常图谱: 展示如皮疹(湿疹、麻疹、水痘等)、瘀斑、出血点、水肿、萎黄、潮红、青紫等皮肤表面病变的具体形态。 毛发异常图谱: 描述如脱发、眉毛稀疏、须发早白等与身体状况相关的毛发变化。 五、胸腹部体征: 胸腹部压痛点图谱: 标注肝区、胆囊区、胃脘部、脐周等常见压痛部位,结合其可能提示的病变。 腹部膨隆与积聚图谱: 展示腹水、痞块等不同腹部胀满形态。 皮肤静脉曲张图谱: 描绘腹壁及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态,与肝硬化、下腔静脉受阻等疾病的关联。 六、四肢与关节: 四肢水肿图谱: 展示下肢、面部等不同部位的水肿形态。 关节变形与肿胀图谱: 描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引起关节变形、肿胀的典型表现。 肢端异常图谱: 如杵状指(肺病)、关节红肿热痛(痹证)。 七、分泌物与排泄物异常: 痰液形态图谱: 展示白痰、黄痰、咳血痰等不同性状痰液的视觉特征。 呕吐物形态图谱: 描述如清水样、酸臭、豆花样等呕吐物的特征。 二便异常图谱: 描述如腹泻、便秘、尿血、尿黄等常见的排泄物异常。 第三部分:综合应用与辨证思维 脉象与体征的相互印证: 强调在实际诊断中,应将脉象和体征结合起来分析,而非孤立看待。例如,浮脉伴有恶寒发热,多为外感风寒;沉脉伴有腹痛喜温,多为里寒。 常见病症的脉证结合分析: 选取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泄泻、失眠等,详细分析其可能出现的脉象和体征组合,并给出初步的辨证思路。 辅助诊断工具的介绍: 简要提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听诊、嗅诊等,并说明其与脉象、体征的互补性。 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鼓励读者在学习本书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理解病症背后的中医理论。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精美的、符合解剖学和病理学特征的原创插图,让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记忆和辨别。 内容权威,严谨科学: 由资深中医专家团队审定,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指南。 体系完整,分类清晰: 脉象和体征两大板块,层层递进,系统性强,方便读者按照逻辑顺序学习。 案例丰富,学以致用: 结合临床实例,引导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临床辨别能力。 语言精炼,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专业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适合各层次读者。 本书旨在成为中医药学习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也是广大中医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奥秘的优秀读物。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脉象与体征的辨别技巧,为进一步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针灸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经络穴位的书籍,但《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科学,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经络到重要穴位,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每一个穴位的标注都极其精确,无论是定位的骨度分寸,还是体表标志,都描述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进行实际操作非常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疑难穴位的解释,比如一些需要结合体表特殊标志才能准确找到的穴位,书中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讲解。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佳,色彩鲜艳,图像清晰,完全没有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穴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针灸处方参考,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尝试不同疗法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指导。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给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保健按摩,感觉效果非常明显。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针灸和中医养生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伏案工作,偶尔会感到身体不适的上班族,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指导我进行日常保健的实用书籍。《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拿到书后,我首先就被它那如同艺术品般的内页所折服。那些精细到每一根血管、每一束肌肉的经络穴位图,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人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穴位按摩的介绍,它不像一些简单的养生手册那样只提供几个穴位,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给出更专业的穴位组合建议。比如,当我感到眼睛疲劳时,书上会清晰地指出睛明、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并且配有详细的按摩手法指导,非常实用。再比如,对于我经常会有的颈部僵硬和肩部酸痛,书中也给出了针对性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尝试了几次后,效果确实不错,感觉僵硬有所缓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和易用性,即使是没有中医基础的人,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快速找到并学会使用穴位进行自我保健。它让我感觉,原来中医养生并不遥远,触手可及,而且效果显著。

评分

这本《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真是太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充满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图册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不够系统全面。收到这本实体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细致的人体经络穴位图,每一处穴位都标注得准确无误,而且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包括穴位名称、定位方法、主治功效等等,简直是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绝佳工具。我特别喜欢它对穴位解剖层次的细致描绘,这对于理解针灸、推拿等手法如何作用于人体非常有帮助。书中不仅包含了常见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还深入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腧穴,如督脉的百会、大椎,任脉的关元、气海,以及四肢的合谷、足三里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配有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组合建议,比如缓解颈椎病、腰腿疼痛、失眠多梦等,这对于我这种在家自行调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张图都堪比艺术品,色彩搭配和谐,线条流畅,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作为我日常保健和学习的案头必备,相信通过这本书,我的中医知识定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推拿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人体经络穴位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选择学习资料时,我通常会比较谨慎。《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这本书,从我接触到的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它的权威性是显而易见的,由吴中朝教授这样在中医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编著,并且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在专业性和可信度上就有了极大的保障。打开书本,你会发现其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高,使得穴位图的细节得以清晰展现,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穴位定位的描述,不仅提供了骨骼标志,还结合了体表解剖的实际情况,比如肌肉、血管、神经等,这对于我们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取穴至关重要。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全身大部分重要穴位,并且根据经络走向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便于我们梳理和记忆。此外,书中还附带了一些常用穴位的取穴示范图,配合文字讲解,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贴近临床的应用指导,是作为一名中医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次入手的《ZKC 正版人体经络穴位大图册》,绝对是我近来最满意的一笔“文化投资”。这本书在设计上就显得非常用心,封面低调而又不失格调,打开后,每一页都仿佛是在诉说着人体内部的奇妙奥秘。我一直觉得,了解经络穴位,是理解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窗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经络的运行路线,更把每一个穴位的形态、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特异穴”的介绍,比如有“头面部美容第一穴”之称的四白穴,以及缓解脾胃不适的足三里穴,都配有详细的取穴方法和主治说明,让人一目了然。书中的插图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绘画风格,既保留了医学的严谨性,又增添了艺术的美感,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读完之后,我对人体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也对中医的神奇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增进健康的生活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