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運動解剖學實驗
定價:15.80元
作者:李楊昌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040217865
字數:220000
頁碼:1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概述,介紹運動解剖學實驗方法與技術、實驗類型和實驗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內容,是本教材的主體部分,共選擇瞭21個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綜閤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三大類;第三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器械與儀器簡介;第四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實驗教材,亦適用於體育學其他專業學生的實驗教材和其他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工作者的學習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沉穩的藍綠色調,配上清晰的字體和運動人體結構圖的局部特寫,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專業和嚴謹。我初翻的時候,最先關注的是它的目錄結構,感覺編排上是很符閤教學邏輯的。從宏觀的係統解剖過渡到具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運動,層次感很分明。特彆是看到“運動生物力學基礎”這一章節的標題時,我心裏是期待的,因為很多基礎的解剖學教材往往在應用層麵會顯得單薄,而這本書似乎想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光是看章節名稱,就能想象到在實驗室操作時,指導老師可能會如何結閤這些圖譜和理論進行講解。我對書中關於人體運動鏈的分析部分特彆感興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比傳統教科書更細緻的、針對特定運動模式的解讀,比如跑步和跳躍時,哪些肌群需要協同發力,以及力綫是如何傳導的。如果能在實驗指導中融入一些常見的運動損傷分析案例,那就更完美瞭,這樣學習起來會更有代入感和目的性。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非常注重精確性的學術敘述,沒有過多花哨的文學修飾,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力求準確傳達科學信息。在描述復雜運動機製時,它采用瞭非常嚴謹的動詞和名詞搭配,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適應和消化,因為它不容許任何模糊的理解。但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保證瞭我們獲取的知識是紮實且無誤導的。我在對比其他同類書籍時發現,這本書在“運動模式與代償機製”的描述上顯得更為深入和細膩,它沒有簡單地羅列肌肉的功能,而是強調瞭在運動過程中肌肉群之間的協同作用和拮抗關係,這對於理解運動康復和專項體能訓練的原理至關重要。如果能增加一些跨學科的案例分析,比如結閤運動生理學的指標來佐證解剖結構的實際錶現,那就更是一本完美的工具書瞭。
評分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瞭實驗指導部分,我對實驗的詳細程度非常看重。畢竟,解剖學實驗的關鍵不在於“知道”什麼,而在於“如何操作”和“如何觀察”。這本書在描述實驗步驟時,措辭顯得非常審慎且具體,不像有些教材那樣寫得過於簡略,讓人無從下手。比如,在進行“心肺功能測試”那部分的描述中,它不僅列齣瞭需要準備的器材清單,還細緻地標注瞭受試者的準備工作和測試環境的要求,這一點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獨立完成或小組閤作實驗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它在圖示和文字說明之間的平衡把握,沒有一味地堆砌復雜的、難以理解的綫條圖,而是穿插瞭一些實物拍攝的照片或者示意圖,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如果能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數據分析模闆或結果記錄錶格,那就更貼閤實際的實驗報告撰寫需求瞭。總體感覺是,編者顯然是考慮到瞭一綫教學和學生操作的實際睏難,努力讓實驗過程更加規範和易於執行。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質量上來說,這本書的處理也體現瞭高等教育齣版社的一貫水準。紙張的厚度適中,不像一些廉價印刷品那樣容易反光或透墨,這對於需要在實驗颱上頻繁翻閱和做筆記的學習者來說非常友好。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體結構圖譜和運動軌跡的示意圖,綫條都非常清晰銳利,色彩運用也恰到好處,突齣瞭重點結構,避免瞭視覺上的混亂。我過去遇到的很多解剖圖譜,關鍵的神經和血管分支經常被其他結構混淆,但這本書的製圖似乎經過瞭精心的優化,層次分明。另外,書本的裝訂也很結實,麵對高頻率的使用和反復的拉扯,希望它能保持長久的耐用性。整體視覺體驗是專業、清晰且耐看的,這對於需要長時間研讀的專業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指標。
評分我通常閱讀教材會習慣性地去關注那些“延伸閱讀”或“思考題”部分,因為這往往能體現齣作者的教學深度和對知識的拓展意願。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相當到位,每完成一個核心實驗模塊後,總會附帶一些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這些問題設計得很有啓發性,它們不是簡單地讓你重復書本上的定義,而是要求你將所學的解剖知識與實際的運動錶現聯係起來進行辯證思考。例如,關於“肌肉收縮張力的影響因素”那一章,它提齣的問題就涉及到環境溫度、疲勞狀態對最大肌力的動態影響,這遠遠超齣瞭基礎的教科書範疇。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實驗操作手冊,更像是一個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探究的夥伴。如果能在這些思考題的後麵,哪怕隻是一個簡短的提示或者指嚮性的文獻索引,對我們自主學習和準備課程報告將是巨大的幫助,可以有效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批判性思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