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校体育教学成果课案例集:云南民族体育教学课摘选
定价:20.00元
作者:刘保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002194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括: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学校体育运动实践课的教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与说课等内容,对老师备课与组织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小学
名企相伴绿映红———红云小学简介
霸王鞭
抛花
藤球
踩高跷(双拐)
目瑙纵歌
加林赛
中学
竹竿舞
踩高跷
傣拳
阿佤之韵
作者介绍
刘保谦,云南大学体育部老师,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学校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尊重和发掘。我发现其中许多教学理念,其实是对传统体育活动功能性的现代解读,而不是生硬地套用城市体育理论。比如,在描述某地冬季的雪地活动时,它清晰地勾勒出这些活动如何与当地的狩猎、迁徙生活方式相适应,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体育属性的技能训练,比如平衡感、耐力测试等。这种深度融合的案例,让人赞叹于古人经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性,记录了这些知识的传承链条——谁是主要的传承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代际差异,以及现代教育体系如何介入。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教学经验分享,上升到了文化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人类学家,深入到那些被现代教育体系常常忽略的角落,去聆听那些鲜活的、带着地域独特口音的教育故事。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视野,更重塑了我对“体育教育的疆域”的理解。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同类汇编一样,充斥着大量枯燥的教学计划和数据统计,但很快,我就被其中蕴含的浓厚人文关怀所打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关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学反思。其中一篇记录了一位教师如何面对班级里多名有听力障碍的学生,通过自创的肢体语言系统和节奏感反馈机制,成功组织起一场完整的集体韵律操训练。那种记录细节的笔触,细腻到连老师手势的微小变化、学生眼神的交流互动都被捕捉了下来,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微电影。它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教育的公平性,不在于提供完全一样的资源,而在于提供最适合个体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教育学术语,更多的是一线教师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交流和默契。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位真正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都是一位充满爱心和创意的“问题解决者”。它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可以直接复制的教案,而是一种面对挑战时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这本书更像是“经验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教科书”,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启发性,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故意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每一篇案例都是一个独立的窗口,但当你把这些窗口并置在一起时,你会发现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关于“民族体育精神重塑”的主线在串联。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传统技艺复兴”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将一些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摔跤技巧,分解并融入现代体能训练模块,既保护了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专业且审慎,作者不仅描述了“如何做”,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探讨了这些传统活动如何塑造了当地青少年的坚韧品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他们对自己族群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将体育与文化身份建构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对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宏大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为了升学或强身健体,而是成为了维护和传播地方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递进的,初看是案例的罗列,深读后能感受到背后那股蓬勃向上的民族生命力在涌动,非常鼓舞人心。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来看,这本书确实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实在感”。它没有花哨的彩图或华丽的边框,黑白为主的文本结构,反而让阅读的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上。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它暗示了内容的核心价值是知识和经验,而非视觉的包装。在内容层面,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资源稀缺性”这一主题的系统性探讨。例如,在介绍某偏远学校的“水上运动”课程时,作者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当地的灌溉渠道和季节性积水区,搭建出临时的简易泳池和划船场地。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是教材中永远无法直接教授的。它迫使我们这些在资源相对富足地区工作的教育者,去反思我们对“标准配置”的过度依赖。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是在受限的环境中被激发出来的。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变通指南”,教人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许多正在经历教育改革挑战的基层教师来说,无疑是极具操作价值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带着泥土气息和岁月沉淀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对地方性教育案例的好奇心翻开的,但读完前几章,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地方志式的文献汇编,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在选取案例时,似乎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光鲜亮丽”的成绩,反而更侧重于那些在艰苦条件下,教师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关于山区学校的“跨学科融合”尝试,那种将传统农耕知识巧妙融入体育技能训练的描述,读起来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堂中的活化应用”的探讨,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课‘跑跳投’的刻板印象,让人真切感受到体育教育的深层价值——连接文化、传承精神。那种用最原始的材料搭建场地、用最朴素的口诀来指导动作的细节描写,细节丰富到让我仿佛能闻到山间的空气,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而是根植于生活、生长于乡土的智慧结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推行的那些标准化、流程化的教学模式,思考它们是否真的适用于所有地域和所有学生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