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体育
定价:27.00元
作者:周天跃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040300291
字数:490000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基础理论篇、技术实践篇、民族传统体育篇、户外运动篇4篇共20章内容。篇主要介绍现代健康教育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锻炼与健身方法和体育竞赛与欣赏等;第二篇介绍各项竞技运动,包括田径、球类、体操、健美操及体育舞蹈、跆拳道等;第三篇介绍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民族民间体育、武术等;第四篇介绍户外运动,包括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及轮滑等。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材使用,又可为大学生的科学健身提供指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实用角度来看,这本书关于“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部分简直是救星。我大二时有一次打篮球扭伤了脚踝,当时去校医院,医生给的建议都很笼统。回家后,我翻开了这本教材,里面关于急性损伤的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写得极其清晰,并且配有图示,告诉我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处理,什么可以自己做,什么必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哪些是常见运动中的误区,比如拉伸时是否过度用力,热身是否到位。这本书不是那种只会告诉你“多做拉伸”的简单读物,它会告诉你拉伸的两种主要类型(静态和动态)分别适用于运动前还是运动后,以及它们对肌肉纤维的影响有何不同。这使得我后来的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和审慎,我学会了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强度。可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安全地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学分。
评分这本《大学体育》初版的时候,我还是个大一新生,那时候对体育课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那种机械的跑步和体测上。拿到这本书,首先感觉它很厚实,内容排版也挺扎实,不像有些教材只是堆砌理论。我记得我们体育老师特别强调,这本书不仅是讲怎么运动,更重要的是理解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关于心肺功能的章节,讲得非常细致,从毛细血管的扩张到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结合解剖学知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每天的跑步不仅仅是累,背后还有一套复杂的生理机制在运作。那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体质不太好,但对运动生理学很感兴趣,他经常拿着这本书去图书馆查阅更深入的文献,回来跟我们分享,说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从“不得不运动”的心态转变成了“想要了解运动”的求知欲。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也很合理,从基础的健康评估到专项技能训练,逻辑性很强,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对于一个刚接触系统体育教育的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体育不再是一门“虚的”课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风格,尤其是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介绍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我们当时接触的很多现代化的健身方式,比如CrossFit或者各种潮流的瑜伽流派,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础套路,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尊重。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介绍动作要领,还详细解释了太极、八段锦这些运动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刚柔并济”、“意念引导”。我当时对这些感觉很玄乎,但书里用非常严谨的语言去拆解了其中的力学原理和呼吸控制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更深的放松和更强的爆发力。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看到运动的“形”,更要理解运动的“神”。很多同学一开始觉得这些内容很枯燥,甚至有点“过时”,但后来我们有幸邀请了一位老教授来讲座,他提到很多现代运动损伤的恢复,反而要借鉴传统功法中的“养生”理念,这本书的远见性可见一斑。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体育教材,它更像是一本系统的“生命质量提升手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章,它探讨了终身体育观——如何将运动融入到退休后的生活中。在那个阶段,我们都在忙着实习、考证、准备毕业,对“未来”的生活规划还很模糊。但这本书却提前帮我们画好了蓝图:老年人如何通过适度的水中有氧运动来保持关节灵活性,如何通过一些轻量的力量训练来对抗肌肉衰减。这种前瞻性的教育,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健康不是一时的冲刺,而是一生的马拉松。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需要被动接受医疗的病人,还是一个能够主动管理自己身体状态的健康积极的个体。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让我觉得无论我将来从事什么行业,我都有能力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赋权”。
评分我当时对这本书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它对“团队合作”和“运动伦理”的探讨上。说实话,我们大学里,很多体育课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个人技能的提升上,比如篮球的投篮姿势、排球的发球技巧这些。但是这本书里有一块内容专门讲了团队运动中的角色分配和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这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们专业不是体育类的,更多是偏向管理方向的,所以我们在做项目时,经常会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这本书里举的案例,比如足球比赛中后卫与门将的默契配合,是如何通过眼神、跑位来完成无声交流的,让我突然领悟到,这和我们在项目组里如何建立信任、如何通过眼神来确认分工是相通的。书里甚至还探讨了体育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延伸意义,比如公平竞争、尊重规则,这让我觉得这本教材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局限于运动场,而是上升到了为人处世的层面。每次小组讨论遇到分歧时,我都会想起书里关于“尊重对手即是尊重自己”的论述,这确实帮助我们团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