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冬季奥林匹克之旅
定价:98.00元
作者:杨燕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0242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的冬季综合会,每四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二十二届。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和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民众对于冬奥会的了解并不如夏季奥运会充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在家门口观看2022年冬奥会,本书以冬奥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申办历程、奥运元素、开幕式与火炬传递、赛事简况、中国参赛情况、幕后故事和奥运百科等几个板块对历届冬奥会进行了梳理性介绍。
目录
届:1924年夏蒙尼冬奥会
第二届:192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
第三届: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第四届: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
第五届: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
第六届: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
第七届: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
第八届: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
第九届: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
第十届: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
第十一届:1972年札幌冬奥会
第十二届: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
第十三届: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第十四届: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
第十五届: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
第十六届: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
第十七届: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
第十八届:1998年长野冬奥会
第十九届: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第二十届:2006年都灵冬奥会
第二十一届: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第二十二届:2014年索契冬奥会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杨燕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研究及管理人员,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曾多年从事奥运研究管理及奥运研究工作,参与了“决战之年奥运培训工作研究”“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担任过“2008北京奥运总体研究(OGI)”项目管理总监,发表过《奥运助推高校科学研究》《决战之年的北京奥运市民教育研究》等文章。
文摘
序言
这本《冬季奥林匹克之旅》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质感,配上冰雪主题的烫金工艺,一看就知道是下足了功夫的精品。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排版上的考究,每一张历史照片的选取都恰到好处,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张感受到过去的雪花飞舞。书中的文字部分,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枯燥的赛事记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述了早年间那些偏远小镇如何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为冬奥举办地的蜕变过程,那种对地方文化与体育精神结合的细腻描摹,让我这个对体育不太感冒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对于那些早期装备的描述,简直是微观世界的展示,从木制雪橇到早期金属的滑雪板,每一种材料的变化都折射出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冰雪运动的热忱,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比赛结果的罗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挑战极限、追逐梦想的史诗,它成功地将冰雪运动的激情和历史的厚重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完后对“更快、更高、更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每一章节的过渡页都使用了非常高分辨率的冰雪艺术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它们为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做了绝佳的铺垫和情绪渲染。我特别喜欢它在技术讲解上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用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花样滑冰中那些复杂旋转和跳跃的技术要点,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高效得多。作者显然是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机械原理和人体运动学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比喻。此外,书中所配的地图和时间轴也做得非常精良,它们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冬奥地理空间”和“历史发展脉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全局的掌控感,而不是陷入细节的迷雾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美感的作品,翻阅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体育历史书”的预期。它并非那种仅仅堆砌奖牌榜和名人传记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在引导你进行一次环球的“冰雪考古”。其中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冬季运动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非常精辟。比如,它如何对比了北欧国家那种与生俱来的雪地生存智慧如何自然过渡到竞技体育,与后起之秀如亚洲国家,如何通过引进技术和国家力量强行“培育”出顶尖的冰雪人才之间的差异,这种宏观的社会学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我尤其对其中探讨“特定地理环境对运动发展的影响”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回避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上的不平等,而是探讨了如何在资源限制下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项目,这体现了极高的思辨性和人文关怀。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了解了冬奥会,更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竞技体育如何相互塑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远超出了单纯的体育科普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读起来非常舒服,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陈年往事。它在描述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夸张的、渲染式的笔法,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自然地营造出紧张感。举个例子,描述某次高山滑雪失误的段落,作者没有聚焦于摔倒的惨烈,而是着墨于运动员在失重瞬间那短暂的、近乎静止的眼神,以及他如何在一瞬间调整重心,最终以微小的劣势完赛,那种内心的挣扎和对完美的执着,比任何花哨的形容词都更有力量。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是很多现代体育文学作品所欠缺的。而且,书中对于那些“无名英雄”的描写,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教练、赛道维护人员,甚至是早期的赞助商,都给予了足够的篇幅,使得整个冬奥的历史图景变得丰满立体,而非仅仅是聚光灯下的几位明星选手的独角戏。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偏重某几个主流的冰雪强国,但它的包容性让我惊喜。作者似乎特意花了大篇幅去挖掘那些“边缘化”的、或者说鲜为人知的冬奥历史侧面。我发现了很多关于小型国家或新兴冰雪运动国家参与冬奥的记录,这些段落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励志色彩。比如,某个热带岛国运动员克服了从未见过真雪的困难,通过模拟训练最终站在了冰场上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比夺金牌的荣耀更具感染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年的新闻报道和民众的即时反应,这些一手资料的使用,为历史增添了一种生动的“现场感”,让人感觉这些事件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元的冬奥宇宙,让人看到这项运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金牌的冷光,更在于人类探索未知、跨越自身局限的永恒主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