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绿色疑惑:美国PGA赛场上的失误报告
定价:98.00元
作者:JACK吴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12384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JACK吴,美国注册职业高尔夫教练!JACK吴,教你按国际标准,打出漂亮的高尔夫!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了从2003年到2007年间美国PGA赛事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重大比赛,所有资料的选取都来自作者的观察记录,其中参赛员是当今世界*的高手,从这些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极为出色的表现和扎实全面的技术功底,但是在这里我们着眼点恰恰相反,我们以挑剔的心态来找他们出错的地方,甚至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让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下大赛喧闹之后我们每一个到底要从中学到些什么
目录
第01章 2003年“总统杯”
南非凡考特酒店乡村俱乐部球场简介
错误一:前三洞之开球
错误二:短距离控球
错误三:过于注重成效的三杆洞
错误四:急躁心态
错误五:减力不是缩减挥杆动作
错误六:长铁杆的问题
错误七:近距离切球 错误
错误八:谨慎果岭的视觉误区
错误九:复杂地形下的沙坑打法
错误十:坡度较大球道的中长铁杆打法
错误十一:洞落点图
错误十二:第二洞落点图
错误十三:第三洞落点图
错误十四:第四洞落点图
错误十五:第五洞落点图
错误十六:第六洞落点图
错误十七:第七洞落点图
错误十八:第八洞落点图
错误十九:第九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第十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一:第十一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二:第十二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三:第十三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四:第十四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五:第十五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六:第十六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七:第十七洞、十八洞落点图
错误二十八:“老虎红”与“斑马蓝”
错误二十九:输球原因,跟踪“大易哥”埃尔斯
错误三十:谁沉不住气谁就输:看米克尔森与古森的第十六洞
错误三十一:一杆之错,全盘皆输:艾波比的入水球
错误三十二:折杆之痛:普莱斯的“三上”策略
错误三十三:一推定乾坤:看克拉克与凯利的后一推
错误三十四:没了感觉的比赛:斯科特的输五洞剩四洞
错误三十五:过分轻敌,自乱阵脚:林尼的失败
错误三十六:都是距离惹的祸——方克老了
错误三十七:落点解析:第十七洞
错误三十八:拉夫三世输洞的原因:技术和运气
第02章 2c105年“总统杯”
两届“总统杯”美国队团体赛主要阵容对比
错误三十九:团体赛中战略与战术的应用
错误四十:实力与心理的一对一PK
第03章 2003年美国公开赛
美国奥林匹亚菲尔茨球场示意图
错误四十一:一声口哨对“老虎”伍兹的致命影响
错误四十二:尼克·普莱斯的云霄飞车
错误四十三:汤姆·华生的两杆上果岭
错误四十四:不在状态的维杰·辛格
错误四十五:史蒂芬·林尼输在哪里
第04章 2004年“莱德杯”欧美对抗赛
错误四十六:外界的因素:客观看别人
错误四十七:内在的因素:主观看自己
错误四十八:偶然之中的必然
错误四十九:球道沙坑球处理
错误五十:果岭沙坑球处理
错误五十一:长草球的困惑
错误五十二:米克尔森的短杆
第05章 2006年“莱德杯”欧美对抗赛
错误五十三:排阵对比
错误五十四:不可忽视的“K”指南
错误五十五:欧洲人并不
第06章 2006年美国名人赛
奥古斯塔球场简介
错误五十六:切球的落点
错误五十七:雨中控球的大难点
错误五十八:果岭上的致命短推
错误五十九:正确把握球的旋转度
错误六十:障碍球的判断与思路
错误六十一:怎样看待五杆洞
错误六十二:长四杆洞与短四杆洞的战略战术
错误六十三:长三杆洞与短三杆洞的战略战术
错误六十四:年龄与距离
错误六十五:怎样叫醒身体
错误六十六:“阿门角”之崩溃——梅迪亚特
错误六十七:“阿门角”之崩溃——弗冒德·坎普斯
错误六十八:“阿门角”之崩溃——查德·坎贝尔
错误六十九:“阿门角”之崩溃——提姆·克拉克
错误七十:维杰·辛格后九洞点评
错误七十一:老将奥拉扎波尔失败的66杆
错误七十二:跟踪“老虎”伍兹
错误七十三:跟踪冠军米克尔森
第07章 2006年湾丘邀请赛
湾丘高尔夫俱乐部球场示意图
错误七十四:推杆之痛——加西亚
错误七十五:开球之痛——“老虎”伍兹的焦虑
错误七十六:不进状态的维杰·辛格
错误七十七:天王们的失落
错误七十八:水球心理与球场设计
错误七十九:长距离三杆洞中两代球员的不同打法
错误八十:长草控球
错误八十一:五杆洞落点比较
第08章 2006年美国公开赛
翼脚球场(西球场)图示
错误八十二:“老虎”伍兹的五大病因
错误八十三:欧洲三大高手之对比
错误八十四:前九洞失误图示
错误八十五:一“鸟”难求的尴尬
错误八十六:令人费解的结局
第09章 2006年“可口可乐杯”
东湖球场简介
错误八十七:六大高手的差别
0章 2006年“世界挑战赛杯”
舍伍德乡村俱乐部球场指南以及在第三天比赛中球员击球线路图
错误八十八:来自“挑战赛”的挑战
1章 2006年美国女子公开赛
新港乡村俱乐部球场简介
错误八十九:“大姐大”索伦斯坦的四洞失误
错误九十:“千万宝贝”魏圣美的四洞失误
错误九十一:胡斯特的失误
错误九十二:英格斯特的失误
错误九十三:金博蒂以及韩国军团的全军覆没——心理状态和过分注重结果
错误九十四:从开球距离到长杆击球的困惑
……
2章 2006年世界比洞赛
3章 2006年第88届PGA铁杆赛
4章 2007年第89届PGA锦标赛
5章 2007年PGA“尼桑杯”
6章 2007年英国公开赛
7章 2007年PGA湾丘邀请赛
8章 2007年美国名人赛
9章 2007年别克邀请赛
第20章 2007年世界挑战赛
卷后语
作者介绍
JACK吴(吴建国),1956年出生,作家、摄影家,美国注册职业高尔夫教练(PGA教练),“美国高尔夫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多年在美从事高尔夫教学与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赛场“潜规则”和幕后故事的揭示,虽然它聚焦于失误,但这些失误的背后,往往牵扯出整个职业巡回赛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作者似乎拥有无可匹敌的情报网络,能够将那些流传于球童、裁判和赞助商之间的只言片语,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社会图景。它探讨了媒体的过度解读如何将一次偶发的失误放大成职业生涯的污点,也触及了那些隐性的赞助压力和背后的利益输送对选手心理状态的微妙侵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高尔夫这项运动表面上的优雅和孤独,是如何被包裹在一个充满商业竞争和人际博弈的巨大机器之中的。这种揭示性的力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内幕感”和一种令人兴奋的“打破迷思”的快感。它不只是关于球技的,更是关于权力和人心的博弈,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
评分文字功底之扎实,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遣词造句透露出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精准,尤其是在描述天气、光影和环境对比赛氛围的影响时,那画面感简直呼之欲出。例如,他描绘烈日下柏油路的蒸腾热气如何干扰了球手的视线,或者突如其来的侧风如何将一个看似稳妥的木杆击球吹向了不可预知的方向,那种细节的捕捉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完全达到了文学作品的级别。这不是简单的记录事实,而是将冰冷的数据和事件,通过富有张力的文字重新熔铸,赋予了它们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重量。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炼的比喻,它往往能精准地概括出当时运动员内心的挣扎,那种复杂的情绪,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却最具穿透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绝不流于表面,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同一个句子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传统体育传记那样一味地强调胜利的辉煌,反而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那些“未竟之业”和“瞬间的偏离”。作者对于“失误”这个主题的解读是如此的深刻和富有哲思,它不是简单的记录某个球打偏了,或者某个推杆失之毫厘,而是深入挖掘了顶尖运动员在面对极限压力时,其心理防线的微妙崩溃瞬间。那种对人性弱点的细腻刻画,让我仿佛置身于果岭边缘,感受着心脏狂跳,手心冒汗的真实煎熬。我特别赞赏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审判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同情的、理解的笔调去描绘这些高光之下的阴影。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深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报道范畴,触及到了关于完美主义、挫折教育乃至生命哲学层面的探讨。每一次读到那些关键时刻的描写,我都能体会到那种“只差一点点”的宿命感,那种无可挽回的遗憾,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展现了极高的编排智慧,这本书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拼图”式的叙事结构。每一章都像是一块独立的宝石,探讨着不同类型的“失误”——可能是技术上的瑕疵、战略上的误判、亦或是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断裂导致的赛场灾难。这种非线性的安排,反而让主题的探讨更加集中和有力。读者不需要被冗长的背景信息拖沓,而是可以迅速进入到对特定事件和心理模型的分析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设计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跳跃阅读,却丝毫不影响对核心思想的理解。它像是一部精密的百科全书,每一个条目都独立成篇,但组合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关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宏大论断。这种阅读的自由度与论述的深度并存,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墨绿色调,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美洲大陆清晨的露水和挥杆后草叶的芬芳。初次翻开,那种纸张的触感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似乎每一页都承载着无数次风声、汗水和镁光灯下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细致考量,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虽然色彩斑驳,却充满了力量,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对那些被时间冲刷的经典时刻的一种无声致敬。光是看着这些视觉元素,我就能想象出一个个赛场上的风云变幻,那些英雄人物的桀骜不驯与深沉内敛,都在这精心打磨的版面中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读物,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需要你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匠心。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体育历史和美学都有所追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抱着它翻阅,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那种对“完美”的追求,从封面一直延续到扉页,让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