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刀:直击恒大足球王朝(限量纪念版)
定价:39.0元
作者:白国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218092362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1—2015 恒大五连冠,中超新纪元 限量纪念版
炸毁行政“堡垒”、高额转会费、引援大手笔、一球300万、“许马会”盛宴……“恒大”符号不断冲击我们的视觉和认知:许家印教授如何缔造足球神话?如何折服马云投资12亿?五魁首背后的恒大“职场”是怎样?《单刀:直击恒大足球王朝》解密许家印、马云强强联手下的亚洲足坛霸业。
内容提要
2010年 中甲夺冠,冲入中超
2011年 广州历史,首夺中超
2012年 中超卫冕,王朝开启
2013年 中超三连霸,创造新历史
2014年 埃神破进球纪录,广州四连霸开创大时代
2015年 26轮不败客场10连胜,广州五连霸成就伟业
我们犹记得,拿到亚冠冠军的那一刻,那份通过不懈努力后终获成功的感动,以及创造历史的激情。炙热的红色,笼罩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球迷的欢呼,仍然回响在我们耳边。当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获得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每一次的蛰伏,都是为了下一次的腾飞。越过曾经的辉煌,才能造就更强的自己。所有的梦想,就在更衣室外,就在天体的草坪上。当我们踏入球场,看到看台上狂热的球迷,我们的目的无比清晰,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曾经的自己。
《单刀:直击恒大足球王朝》详尽记录了恒大足球五年历程,首度披露球队鲜为人知的故事,直抵恒大足球王朝内部核心,窥视冠军背后的崛起秘密,探知中国足球的未来之路。一骑绝尘,繁华散尽,我们依然有渴望。
目录
作者介绍
白国华,1979年12月生于粤西山城阳春,1998年赴沪入复旦大学新闻系,2002年毕业服役于《足球报》至今。早期为体育江湖一散仙,精耕专题深入报道,一直以文笔优美、思考深刻著称。2008年始以广州为根据地,适逢2010年恒大接手广州足球,从此成为广州恒大四年历程的记录者。
文摘
许家印:恒大老板的足球二三事
关于许家印在商场如何纵横捭阖,报道已经汗牛充栋,没必要赘述;关于许家印对恒大足球有如何“丰功伟绩”,也无须画蛇添足。这里仅就两三件小事,大概已能领略许家印的风格。
战略合作?说得不好听就是
2012年3月,广州恒大召开新闻发布会,大意是,广州恒大已经和皇马结成战略关系。从此,皇马会拉兄弟一把,带领广州恒大在足球领域继续开疆拓土。发布会是这个主题,横幅也是这么挂的——热烈庆祝广州恒大和皇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广州恒大的惯例,如此重大的新闻发布会,会提供相应的新闻素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八个字堂而皇之地印入了记者的脑海。
大概发布会开始前不到一个小时,许家印到会场,记者们马上收到恒大方面通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能提了。这八个字有什么问题吗?恒大工作人员也不甚了了,只知道老板不满意,为什么呢?撤横幅,改素材,恒大的工作人员一阵忙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什么问题吗?
谜底是许家印自己揭晓的。许家印说:“今天我看到横幅上的字,觉得不好,战略合作伙伴,那说明我们和皇马的合作还是意向性的、不确定的,说得不好听,人家还以为我们是呢!你们和皇马还没谈好吗?实际上,我们和皇马的合作已经开始了,怎么还能是‘战略合作’呢?”
原来如此。以为许家印未免小题大做,谁会关心这几个看起来高屋建瓴,但却无甚新鲜感的大字呢?谁会在意这里面细微的差别呢?
但许家印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他认为不对的,要马上改,至于能不能改得了、时间来不来得及,那就是底下工作人员的事情了。
恒大足校的心血
那年皇马访华,除了和恒大进行商业赛,恒大还和皇马达成了协议,那就是恒大的万人足校,正式更名为皇马恒大足校。
对于这个足校,许家印倾注了心血。筹备足校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恒大一度想把新闻发布会放到西班牙去举行——在国外举办这样的新闻发布会,意味着无论是成本还是工作量,都要大大增加,终没能成行,因为当时和皇马的合作还没有谈妥。一直到皇马来华以后,此事才算完全落地。
皇马恒大足校在2012年秋季正式开学,为了招生,各地恒大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招生办”,他们到所在地的各个小学、火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派发传单,四处打广告。许家印甚至定了规矩——哪个地方公司招生数量达不到要求,就要降董事长的。
雷声大,雨点小。终,恒大一期只招到了一千学生,这与恒大的心理预期差距实在太大,而且这还是在恒大大张旗鼓的宣传下取得的成果。按照恒大足校执行校长刘江南初的想法,与其花这么多钱去宣传,不如拿这些钱直接去买球员:“我几万块买一个球员,一千多球员,也就几千万,效果不是更好?”
但许家印和刘江南的想法不同,许家印是借恒大足校招生之机,对恒大足球整个品牌再作一次宣传,后来刘江南说:“他比我站得高,看得远。”但无论怎么站得高,看得远,还是要“接地气”,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招生,让许家印明白,中国足球的基础是多么薄弱,中国足球的名声在短期内还是多么“臭名昭著”,要想中国足球翻身,那真是需要一代人去铺路。
招生不理想,但一千多人,已经让恒大足校成为中国足球大的足球学校。这个新鲜事物,也一直有媒体在关注,结果在某电视台拍摄的恒大足校的新闻中,又惹出了一件事情。这个新闻中,出现了一位在恒大足校当大巴司机的家长。这个家长是东北人,因为喜欢足球,就带着孩子来到恒大足校,而为了照顾孩子,他选择留在了清远(恒大足校所在地),因之前有过驾驶经验,他成功应聘为恒大足校司机。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新闻被许家印看到后,司机失业了。
这让惑不解,后来恒大工作人员解释说,为了避嫌。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孩子入学在前,家长入职在后,里面应该不存在太多的猫腻,但许家印就是这么认为的,谁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在孩子是恒大足校学生的份上,让这位家长“沾了光”?这名家长成为恒大足校的工作人员后,是否对他的孩子又会有特殊的照顾呢?而且,有了这样的例子,以后还会不会开这个口子?
家长觉得冤,甚至连工作人员都觉得他冤:“哎,电视台好好的一个片子,没想到却让人家失业了。”
但这就是许家印,强硬得“不近人情”,在恒大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因为许家印是河南人,所以恒大集团要进河南人,必须是许家印亲自面试。
由是观之,这个传言大概也有几分可信性。
序言
这本关于足球的书,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比赛结果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恒大足球王朝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复杂的人事纠葛。特别是关于球队管理层决策过程的描写,那种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权衡与取舍,读来令人深思。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项运动深沉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他笔下的球星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荣耀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段落,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喧嚣的球场边,感受着胜利的狂喜和失利的苦涩。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球迷看的,对于任何对商业运作、团队管理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揭示了一个现象级体育帝国的兴衰逻辑,那种对成功的近乎偏执的追求,最终是如何将一支队伍推向巅峰,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转折点的。这种剖析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体育传记范畴。
评分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没有止步于歌颂辉煌的“王朝时刻”,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冷静地分析了盛极而衰的内在逻辑。这种从顶峰跌落的过程,往往比爬坡的过程更加考验作者的洞察力。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几条清晰的线索,引导我们看到权力结构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内部文化积淀的松动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那支铁军的瓦解。阅读这种关于兴衰的叙事,总能引发人对时间、周期和不可抗力因素的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便是如日中天的体育帝国,也逃不过大势的更迭。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字数,而是来自于它承载的那些关于荣耀、代价与必然消亡的沉重思考,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同它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充满了凌厉的攻击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夹杂着一些体育评论界特有的犀利和幽默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纪实文学的沉闷感。对于我这样一个既关注足球又对商业社会运作保持好奇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作者对“效率”和“执行力”在足球领域如何被推向极致的分析,非常到位。他没有回避恒大模式中那些极具争议性的部分,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社会资本与体育激情碰撞出的必然产物。这种不带过多道德评判,而是侧重于现象分析的笔法,显得非常成熟和专业。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精心包装的礼物,里面总有新的惊喜和深刻的见解等待被发现。
评分初翻开这本厚重的作品,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限量纪念版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仪式感。内容上,作者似乎拥有一把解剖过去十年中国足球脉络的精准手术刀。他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结构,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关键的转折战役、以及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关键性比赛时的笔触——那种瞬间的凝固感,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皮球击中门柱的声音,感受到教练席上的焦灼。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一些体育界“潜规则”的探讨,虽然措辞谨慎,但其指向性却非常明确,为我们理解中国足球的生态提供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种敢于触碰敏感区域的勇气,让这本书的价值又提升了一层。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颂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观察报告。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回顾性的体育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无非是把旧闻翻炒一番。然而,这本《单刀》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大量的独家访谈和一手资料的引用,使得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极高。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球员在更衣室里赛前的最后一次战术布置,或是面对巨大舆论压力时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心理建设,都极其生动,充满了戏剧张力。特别是关于某次关键引援的谈判过程,那种在金钱、面子和成绩之间拉扯的描写,看得人手心冒汗。它让我意识到,缔造一个足球王朝,绝非仅仅依靠场上的二十二个人,而是一个庞大且精密的系统工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成功学”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也有了更立体、更接地气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