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化学制药技术(陶杰)(二版)
定价:32.00元
作者:陶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215947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类规划教材,由中国职教学会医药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书是第二版教材。全书共分六个项目,包括项目一化学制药生产安全技术、项目二化学合成原料药工艺研究技术、项目三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放大技术、项目四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项目五化学制药“三废”防治技术及项目六化学制药车间设备操作技术。本教材按化学合成制药从研发、中试到生产的基本过程阐述化学制药的药物合成理论、化学制药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基本技能,以及制药反应设备和环保、安全知识;并结合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化学合成制药工技能标准,尽可能反映现代化学制药新技术、新材料、新进展和工作要求;是一本实用性、科学性俱佳的教材。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材,还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从业者掌握化学合成制药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对化学制药企业技术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项目一 化学制药生产安全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工作目标实施
任务一 新入厂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
任务二 化学原辅材料安全管理技术
任务三 化学制药设备与电气安全技术
任务四 化学制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技术
任务五 化学制药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技术
任务六 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实训
六、药品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七、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项目二 化学合成原料药工艺研究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原料药创新与仿制开发
任务一 查阅文献及撰写调研报告
任务二 药物合成路线的评价与选择技术
任务三 起始原料、试剂和有机溶剂选择技术
任务四 原料药合成工艺条件选择技术
任务五 原料药合成过程控制技术
任务六 美沙拉秦的仿制开发
六、药物合成理论
七、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项目三 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放大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放大
任务一 中试放大任务及目标
任务二 中试放大的研究
任务三 物料衡算
任务四 生产工艺规程制定
任务五 中试放大实训
六、药物合成理论
七、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项目四 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任务一 原料药生产准备
任务二 备料和配料
任务三 乙酰氨基酚的生产制备
任务四 粗品分离及精制——对乙酰氨基酚
任务五 的生产制备
任务六 干燥、包装
任务七 阿司匹林生产模拟实训
六、药物合成理论
七、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项目五 化学制药“三废”防治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三废”防治技术
任务一 废水的防治
任务二 废气的防治
任务三 废渣的防治
任务四 药厂废水处理实训
六、“三废”防治基础知识
七、相关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项目六 化学制药车间设备操作技术
一、职业岗位
二、职业形象
三、职场环境
四、工作目标
五、化学制药车间设备操作技术
任务一 离心泵的操作及维护
任务二 反应釜的操作及维护
任务三 离心机的操作及维护
任务四 换热器的操作及维护
任务五 精馏塔的操作及维护
任务六 干燥器的操作及维护
六、药物合成理论
七、法律法规
八、课后自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文献调研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引系统堪称典范。它显然是建立在一个极其庞大和深入的文献数据库之上的,引用的文献不仅时间跨度广,而且涵盖了经典综述与最新的顶级期刊研究成果。当我试图追踪书中某一特定合成步骤的优化历史时,往往能通过脚注找到清晰的源头,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度背景调研的科研人员来说,极大地节省了时间。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平衡感——它既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推导而脱离实际,也没有为了迎合工业应用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它像是一座桥梁,成功地连接了象牙塔内的前沿发现与工厂车间的实际生产需求。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研究领域,比如材料科学中的某些界面现象,被巧妙地引入到药物晶型控制的讨论中,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案头宝典,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新的启发和认知提升。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那就是“严谨的学术深度与前沿的工业视野的完美融合”。我注意到它对绿色化学原则的贯彻是贯穿始终的。在探讨传统合成路线的同时,它没有回避这些路线的环境影响和原子经济性问题。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新型催化剂的应用,特别是关于不对称合成和酶催化的部分,不仅展示了其高选择性和高效率,还从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成本效益分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制药技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能做出来”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清洁、更经济地做出来”的问题。其中对连续流化学(Flow Chemistry)在制药中的应用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种颠覆性的技术思路,展现了作者对未来制药趋势的敏锐洞察。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值得称赞,复杂的化学结构和流程图清晰易懂,即便涉及到一些高阶的分析仪器原理,也能用简洁的图表辅助理解,极大地方便了跨学科的交流和学习。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在“质量控制与法规符合性”这一章节的表现,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停留在USP或EP的标准条文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如何在化学制药过程中落地实施。它详细阐述了关键质量属性(CQ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的识别、建立和控制策略。更重要的是,书中将ICH指导原则(如Q7、Q9、Q10)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技术环节中,使得读者在学习制药技术的同时,也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合规思维。这对于需要对接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关于工艺验证和变更控制的论述,它提供了一套逻辑清晰的验证方案模板,让原本令人头疼的合规工作变得有章可循,不再是应付检查的僵硬流程,而是一种提升制造能力的内生机制。
评分这本关于化学制药技术的书,从我的角度来看,简直是行业内的一股清流。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扎实的理论深度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配方和工艺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从原料筛选到最终产品成型的每一步化学反应机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研发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理解“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要重要得多。书中对反应动力学、分离纯化技术的论述非常到位,很多教科书里一笔带过的细节,在这里都有详尽的图示和数据支撑。比如,它对结晶过程中的多晶型现象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过饱和度来调控晶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干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解决一个复杂中间体的杂质控制问题时陷入僵局,正是书中关于色谱分离的某一章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让我们茅塞顿开。当然,作为一本技术专著,它的阅读门槛自然不低,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化学和药学基础,但对于有志于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为你打下的理论基础,足以支撑你未来解决更复杂、更前沿的技术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临时的“配方”,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我是一个刚踏入制药行业不久的年轻人,手头上的资源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摸索。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导师。我尤其欣赏它在“工程化放大”这一环节的处理方式。理论上的完美配方在小试阶段固然迷人,但一旦要放大到中试乃至工业生产,各种实际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比如传热效率、搅拌均匀性、副反应的累积效应等等。这本书非常现实地指出了这些“陷阱”,并提供了多种工程解决方案。书中对于反应釜的设计选型、温度控制系统的冗余设置,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都有非常直观的描述。我记得书中对比了两种不同搅拌器在黏稠体系中的混合效果,配上了清晰的流体力学模拟图,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实验室的小烧瓶里一切顺利,到了大反应釜里却会“翻车”。这种“接地气”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实践信心,让我明白了从“分子”层面到“吨级”生产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是如何跨越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它避免了你在实践中走太多弯路,是快速入门和建立系统认知的一把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