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 9787531740872

随园食单 97875317408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袁枚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美食
  • 园冶
  • 随园食单
  • 饮食文化
  • 烹饪
  • 食谱
  • 传统美食
  • 文学
  • 历史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40872
商品编码:2962512909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食单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 袁枚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1740872

字数

页码:3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随园食单》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于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主要菜式,计菜肴饭点共三百二十六种。《随园食单》为四色手绘插图版本。

目录

海鲜单
燕窝
海参三法
鱼翅二法
鳆鱼
淡菜
海螺
乌鱼蛋
江瑶柱
蛎黄
江鲜单
刀鱼二法
鲥鱼
鲟鱼
黄鱼
班鱼
假蟹
特牲单
猪头二法
猪蹄四法
猪爪猪筋
猪肚二法
猪肺二法
猪腰
猪里肉
白片肉
红煨肉三法
白煨肉
油灼肉
干锅蒸肉
盖碗装肉
磁坛装肉
脱沙肉
晒干肉
火腿煨肉
台鲞煨肉
粉蒸肉
熏煨肉
芙蓉肉
荔枝肉
八宝肉
菜花头煨肉
……
杂牲单
羽族单
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
杂素菜单
小菜单
点心单
饭粥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海鲜单
燕窝
海参三法
鱼翅二法
鳆鱼
淡菜
海螺
乌鱼蛋
江瑶柱
蛎黄
江鲜单
刀鱼二法
鲥鱼
鲟鱼
黄鱼
班鱼
假蟹
特牲单
猪头二法
猪蹄四法
猪爪猪筋
猪肚二法
猪肺二法
猪腰
猪里肉
白片肉
红煨肉三法
白煨肉
油灼肉
干锅蒸肉
盖碗装肉
磁坛装肉
脱沙肉
晒干肉
火腿煨肉
台鲞煨肉
粉蒸肉
熏煨肉
芙蓉肉
荔枝肉
八宝肉
菜花头煨肉
……
杂牲单
羽族单
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
杂素菜单
小菜单
点心单
饭粥单


《清代士人的生活画卷:从官场沉浮到园林闲趣》 ISBN:9787531740872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烹饪指南,而是聚焦于清代中叶一位著名文人——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的传奇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风貌。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精细解读,本书旨在描绘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清代士人生活画卷,重点探讨袁枚如何在复杂的官场生态中周旋、如何在文人圈中独树一帜,以及他晚年退隐后在金陵“随园”中构建的雅致生活空间。 第一章:江浙士人的崛起与科举的桎梏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乾隆盛世下,江南地区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袁枚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僚家庭,其早年的教育深受当时科举制度的深刻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乾隆朝科举考试的命题特点、阅卷风气,以及这对知识分子思维定势的塑造。袁枚虽然少年得志,屡试不第,最终以“廕生”身份步入仕途,但其科场经历的挫折,塑造了他对僵化八股文的反叛精神。 本章通过对比同时期如王士祯、纪晓岚等人的仕途路径,凸显袁枚“以才气自许,不甘寂寞”的个性。我们不再将他简单视为一个诗人,而是把他置于清代文官体系的初级层级中,探讨他如何在地方官僚体系中,如在杭州、江宁等地的任职经历,面对着地方胥吏的敷衍、上级的猜忌以及地方势力的掣肘。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其“直言敢谏”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被动“休致”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随园的建立:从政治避难所到文化沙龙 袁枚五十岁左右,辞去官职,回到金陵,在秦淮河畔购地,修建了他的“随园”。本书重点分析了“随园”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的突破性,以及它在袁枚生命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是一种对官方意识形态的“精神出走”。 我们深入探讨了随园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沙龙。袁枚的交游广阔,不仅限于江南士人,还包括许多戏曲艺人、画师、女诗人乃至僧侣。通过对《随园诗话》中反复提及的宴饮场合、诗会主题的复原,我们得以窥见清代中后期文人圈层的真实互动模式。他们如何评判诗歌艺术?他们对“性灵说”的理解与实践有何不同?这部分内容拒绝了将随园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田园牧歌之地,而是揭示了其作为精英阶层在政治高压下寻求文化庇护和自我确认的场所。 第三章:交游与交际:人情练达的艺术 袁枚深谙世故,他的社交网络是其得以在复杂环境中自保并施展才华的关键。本书细致分析了袁枚与其重要的“圈子”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他与两江总督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如何平衡与朝廷中不同派系官员的往来。 我们着重分析了清代士人中极为重要的“馈赠”与“酬酢”文化。袁枚如何以诗文、字画、乃至雅致的点心回馈人情债?这并非简单的礼尚往来,而是他运用个人才华进行人际资源管理的体现。书中也分析了袁枚晚年与后辈诗人,如与某些“新声”诗人的关系,展现了老一辈文人对文化传承的焦虑与期许。 第四章:文化反思:对传统士人规范的挑战 袁枚一生都在试图突破传统士大夫的刻板形象。本书将他的文学主张——尤其是对“性灵”的强调和对“格调”的批判——置于当时的文化思潮中进行审视。 我们探讨了他如何利用其散文和笔记体裁,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例如对某些地方官吏的贪婪和对文风的矫揉造作的批判。这种批判并非全然颠覆,而是在既有体制框架内,争取个人自由表达空间的微妙艺术。他既是体制的参与者,又是体制的旁观者和讽刺者。 结语: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袁枚的复杂性:他既是追求风雅的享乐主义者,又是深谙官场规则的现实主义者;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挑战陈规的革新者。通过对“随园主人”这一身份的剖析,本书力求展现清代士人阶层在承平日久、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舞台上,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文化自由和生命体验。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乾隆中后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交织面的独特窗口,其价值远超个体传记范畴,而在于其对一个特定时代精英生活状态的深度再现。 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笔法,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清代文人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美食的诱惑,更是一种对生活艺术的深刻体悟。袁枚先生在《随园食单》中,将烹饪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而是融入了诗词歌赋,融入了自然风光,更融入了人生哲理。我喜欢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超脱与洒脱,对世俗的烦恼一笑置之,唯独对碗中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智慧。每每读到他对某种食材的赞美,或是对一道菜肴的妙喻,都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鲜美的滋味,那份怡然自得的心境。他对于烹饪的严谨态度,对于食材的精挑细选,都让我觉得,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美好的执着。读这本书,就像是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每一口都回味无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吃”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求,而是对生活的一种仪式感,一种对自我的关怀。

评分

每次捧读《随园食单》,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文人雅士云集的年代,与袁枚先生一同品评美食,畅谈人生。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烹饪技法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袁枚先生以其幽默风趣的笔调,将一道道寻常百姓家的美味,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记录下食材的搭配和烹饪的步骤,更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那些关于食材的考究,关于烹饪的细致,无不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美食家的匠心独运。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真味”的推崇,不喜繁复的调料,只求食材本身的鲜美。这种返璞归真的烹饪理念,在如今追求快捷和重口味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品味生活,享受过程。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袁枚先生在《随园食单》中,将他对美食的见解,对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字字珠玑,引人深思。我并非一个烹饪爱好者,但这本书却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记录菜肴的做法,更是描绘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那种对食材的讲究,对火候的把握,对调味的精妙,无不体现出一种极致的匠心。更重要的是,他将美食与人情、景致联系起来,让每一道菜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道历经岁月沉淀的佳肴,回味悠长,余味无穷。它教会我,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通过对食物的认真对待,来提升生活的品质,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评分

初次翻阅《随园食单》,便被其古朴典雅的风格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食谱,而是承载着作者对美食的深厚情感和生活的热爱。袁枚先生以其特有的文人视角,将看似平常的食材,通过精妙的烹饪手法,化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一种生活态度——懂得品味,懂得享受,懂得在平淡的日子里,发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我尤其赞赏他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不滥用调料,追求食材最原始的鲜美。这种“大道至简”的烹饪哲学,在如今琳琅满目的美食界,显得尤为可贵。阅读这本书,仿佛与一位老友在品茗聊天,他娓娓道来,你静静倾听,在字里行间,感受美食的魅力,也感受生活的温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在于奢华的食材,而在于用心,在于对细节的追求,更在于分享的快乐。

评分

古色古香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本《随园食单》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段时光。翻开扉页,袁枚先生那隽秀的字体便跃然纸上,带着一股文人雅士特有的从容与风趣。我不是一个烹饪的行家,也从未真正下过厨房,但对美食的向往却由来已久。每次看到那些精致的菜肴图片,总会忍不住驻足,想象着那入口的滋味。这本书,与其说是食谱,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指南。袁枚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食物的敬畏,对自然的馈赠的感恩,更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品味与追求。他不仅仅记录了菜肴的做法,更描绘了烹饪的意境,以及与食物相伴的人情世故。那种“口腹之欲,何者不乐”的洒脱,让我觉得,原来吃,也可以是一种哲学,一种美学。我尤其喜欢他谈论食材时的细腻,仿佛能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在市井小巷,仔细辨别着最鲜美的食材,一丝不苟。这种对食物品质的执着,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