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懷舊食堂 那些或溫暖或微涼的美食記憶
定價:32.80元
售價:22.3元,便宜10.5元,摺扣67
作者:伊北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8311293
字數:
頁碼:2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記憶中的美味總是帶著溫度的,凝聚在舌尖,傳遞到心頭,無論走多遠,剪不斷,揮不去,暖暖的,是鄉愁。《懷舊食堂:那些或溫暖或微涼的美食記憶》以故事的形式,記錄瞭記憶中悠遠綿長的美食滋味。這其中有童年母親精心烹製的美食,有深藏於鬍同深巷中的街頭小吃,有異國他鄉旅行中偶然遇見的特色美味,有迴憶中永遠甘醇美好的故鄉味道……書中通過寫不同的美食滋味來寫齣種種人生況味,甜蜜或辛酸,美好或傷感,溫馨或落寞,不一而足。撥動記憶的琴弦,感受舌尖的滋味,從美食中看個人成長,有些念舊,有些治愈,滋味低徊深長。
內容提要
媽飯,情人的糖,嘗過之後,久久難忘。情懷故事,美食佳釀,熙熙攘攘,請君品嘗!《懷舊食堂 那些或溫暖或微涼的美食記憶》以短篇小說的形式記錄瞭記憶中悠遠綿長的美食滋味。全書共分五輯,包括:流浪料理人、愛哭的食物、是你的味,是你的味、甜蜜蜜、慣性想念。
目錄
作者介紹
伊北,生於安徽,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有多篇小說發錶於國內文學刊物,齣版長篇小說《被結婚》《北京浮生記》《熟年》,短篇小說集《臭伉儷》,傳記《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半生素衣》《蚤滿華袍》等。
文摘
《懷舊食堂:那些或溫暖或微涼的美食記憶》:
小餛飩的事
餛飩一定要是薄而小纔好吃,所以我一直吃不慣江南的大餛飩,無锡的、上海的餛飩都失敗在大,他們的餃子小,可餛飩卻大得有些不近情理,江南的林園都以小著稱,為什麼偏偏在吃上麵那麼浮誇?次在無锡吃大餛飩是在一座橋旁邊的餛飩店,名字現在記不起來瞭,隻知道店的牌匾是紅黃兩色,逛馬路逛到半下午,我走得正纍,又餓,剛好坐進去一邊吃一邊歇歇腳。哪知道餛飩端上來,多少令人傻眼,一個一個,跟小包裹似的,皮厚,是肉餡,但又有點蝦米,餛飩湯裏零零散散有些紫菜和海米,據說是無锡特産。
充飢倒是,可惜沒見齣好來。
後來去上海,那裏流行菜肉大餛飩,也是大,菜肉飽滿,我想也許是為瞭取悅顧客,客人來是填飽肚子的,總不能不給他們足夠的量。但每次吃到大餛飩我總覺得尷尬,何苦來,有餃子有包子,何必這麼大?海量奉送也不是一貫精明的上海人的風格,百思不得其解。
餛飩發源於北方,卻在南方發揚光大,各地的人都根據地方的特點改進餛飩,使得這種小吃更加本土化,其叫法自然也就隨之改變,比如廣東叫雲吞,味道保守,清淡得多;四川、重慶改稱抄手,辣料自然是少不瞭;新疆叫麯麯,用羊肉做餡;江西人是喝湯的高手,餛飩改叫清湯。餃子、包子多少年沒變過,餛飩則被改得麵目全非。
有個傳說也說明瞭餛飩的隨意性,戰國時期吳王打敗越王,搶到瞭西施,可他吃什麼都覺得沒味。西施為瞭錶現,跑去廚房,和麵擀皮,打算做齣點新式點心,哪知道做得四不像,隨便包包,倒像簸箕,往水裏一下,熟瞭就端上去。結果吳王竟然很愛吃,他問西施這點心叫什麼,西施覺得好笑,心想真是無道昏君,混沌不開,就口便說,叫餛飩,加瞭兩個食字旁,造齣瞭—種新食品。
所以在我的記憶裏,越隨意的餛飩越好吃,像老傢那種雞湯餛飩,真的是小而薄,都是小攤子,擺在路邊。
賣餛飩的多半一對夫妻,男的掌鍋,擀皮,女的包餛飩。其手法之快叫人驚嘆,他們壓餡是用筷子頭,就點那麼一點,麵皮平攤在左手,用手挑肉,就那麼一觸肉餡,胳膊一收,朝麵皮上一點,左手一握,就是一顆餛飩,老闆娘再朝收納框裏一撂,就算做成瞭。
我看著他們做餛飩,總覺得這些人都是奸商,怎麼就給那麼一點肉,蒼蠅腿似的,麵皮也薄,再薄點就跟吸油麵紙差不多——下到水裏,那麵皮大抵半透明。
一碗餛飩半碗皮。
走南闖北那麼多年,吃瞭那麼多碗餛飩,乾的濕的,大的小的,我還是覺得淮南的餛飩得精髓。超薄的麵皮,一點點肉餡,清而鮮的湯頭,三樣的組閤,再加上賣餛飩人那種利落的身手,真有點道傢無為而治的意思。
剛巧也有種說法講餛飩和道教有關。鼕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記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鼕至日食之。”現在當然是一年四季都能吃瞭。
我們那裏老年人尤其喜歡吃餛飩,我記得那幾年我上學,住在老太傢,有那麼幾個月,幾乎每天早晨我都會端著搪瓷帶花的深肚大缸子,穿越一條菜市,去早點鋪端餛飩迴來,那是祖孫倆的早餐。
我們那的餛飩軟,入口即化,順溜著吸吸就能下肚,老太九十多歲,吃著竟完全沒障礙。我愛餛飩勝過餃子、包子、饅頭乃至於一切麵食,時間久瞭,也忍不住愛屋及烏。
直到現在,我都清晰地記得通往餛飩鋪的那條路,夏天,滿街的法國梧桐,路上沒什麼車,寂寂的,我端著一缸燙燙的餛飩,雙腳生風,又穩又快地朝傢走去。
……
序言
從文學性角度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得令人驚嘆。她的遣詞造句很有老派作傢的韻味,既有精確的畫麵描摹,又不失詩意化的哲思。她擅長使用一些帶有地方色彩、卻又極其生活化的詞匯,讀起來親切自然,仿佛鄰傢阿婆在竈颱邊跟你拉傢常。更難得的是,她在描述食物時,並不隻是停留在“好吃”的層麵上,而是將食物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載體進行探討。我尤其欣賞她處理一些細節的手法,比如光綫穿過油煙機上的玻璃,在桌麵上投下的斑駁光影,或者攪拌食物時發齣的特定聲響。這些感官細節的捕捉,讓讀者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自己也坐在那張桌子旁,正在分享那份記憶。
評分我最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它極大地激發瞭我整理自己傢譜和老照片的欲望。以往,我隻是偶爾翻翻,但讀完書裏某篇關於傢庭聚餐的描寫後,我立刻跑去翻箱倒櫃,尋找那些塵封的傢庭錄像帶和舊信件。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簡單的閱讀快感,而是一種催化劑,它喚醒瞭我身上那種對“根源”的探尋欲。它不是在販賣彆人的故事,而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讓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哪些瞬間也值得被記錄、被銘記。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自己的成長軌跡中那些被我忽略的,卻同樣充滿人情味的片段。這種能夠引發讀者深度自我對話和行動的書,纔是真正有價值的。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敘事手法非常獨特,她不像那種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采用瞭非常精巧的碎片化敘事,每一篇美食記憶都像是一顆打磨光滑的鵝卵石,獨立存在卻又彼此呼應,共同構成瞭一條記憶的河流。有時候,她會用非常跳躍的時間綫來組織內容,上一秒可能還在描繪童年某次傢庭聚會的豐盛景象,下一秒筆鋒一轉就寫到瞭獨自在外打拼時,一碗熱湯帶來的慰藉。這種不按常理齣牌的結構,反而更貼近我們真實記憶的運作方式——它們往往是隨機觸發,卻又無比清晰。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迴味一下剛纔那些畫麵感極強的描述,那種對食材、火候甚至氣味層次的捕捉,簡直是高手過招。它不是在寫菜譜,而是在解剖情感附著在食物上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微涼”情緒的精準拿捏。太多懷舊主題的書籍,往往會陷入無休止的甜蜜和贊美,把過去描繪得過於完美,反而顯得失真。但這位作者顯然洞察瞭懷舊的復雜性——它總帶著那麼一絲絲的遺憾、錯失和無法重來的惆悵。比如她描寫某道菜時,會提到當年做這道菜的人已經不在,或者某個重要的場景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瞭。這種哀而不傷的筆調,讓整個閱讀體驗顯得非常剋製和高級。它沒有煽情,卻能悄無聲息地擊中你內心深處那些柔軟又略帶疼痛的地方。它教會我,那些“微涼”的迴憶,其實是讓“溫暖”顯得更加珍貴的底色,是生命厚度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復古感撲麵而來,讓人一下子就沉浸在一種溫暖又帶著淡淡憂傷的氛圍裏。我喜歡它選用的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真的捧著一本塵封已久的老相冊。光是翻開它,聞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紙張混閤的味道,就足夠讓人心神安寜瞭。裝幀的細節也處理得非常到位,那種經典的字體排版,讓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不像現在很多新書那樣追求的極簡或花哨。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儀式,讓人不由得放慢呼吸,準備好進入作者構建的那個充滿迴憶的廚房世界。這種對“舊物”的珍視和對細節的打磨,本身就已經是對“懷舊”主題最好的詮釋。我期待裏麵的文字能像這封麵一樣,有溫度、有質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