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教程王高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62156710

视唱练耳教程王高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621567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高飞 著
图书标签:
  • 视唱练耳
  • 音乐教学
  • 高等教育
  • 音乐专业
  • 王高飞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音乐理论
  • 教材
  • 9787562156710
  • 音乐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56710
商品编码:29684793845
页数: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视唱练耳教程
丛书名: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作者/主编:  王高飞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56710
出版年份:  2012年7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301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9
实际重量:  0.78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视唱篇 
单声部视唱 
章无升降号的视唱 
节基本节奏节拍(第1~17条) 
第二节低音谱表(第18~21条) 
第三节3/4拍与3/8拍(第22~29条) 
第四节不均分的附点类节奏(第30~38条) 
第五节2/4、4/4拍中的十六分音符(第39~46条) 
第六节带节奏型的视唱(第47~52条) 
第七节切分节奏(第53—62条) 
第八节弱起、弱起节奏及三连音节奏(第63~76条) 
第九节a小调(第77~89条) 
第二章一个升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G大调(第90~119条) 
第二节e小调(第120~133条) 
第三章一个降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F大调(第134~162条) 
第二节d小调(第163~173条) 
第四章6/8拍的视唱(第174~186条) 
第五章两个升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D大调(第187~220条) 
第二节b小调(第221~230条) 
第六章两个降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B大调(第231~263条) 
第二节g小调(第264~270条) 
第七章三个升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A大调(第271~298条) 
第二节#f小调(第299~307条) 
第八章三个降号的视唱 
节民歌及bE大调(第308~329条) 
第二节c小调(第330~340条) 
第九章不常用的各种拍子和简单的变拍子 
节不常用的各种拍子(第341—358条) 
第二节简单的变拍子(第359~373条) 
第十章简单的带变化音的视唱 
节变化辅助音(第374~386条) 
第二节变化经过音(第387—393条) 
多声部视唱 
章无升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l~13条) 
第二章一个升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14~26条) 
第三章一个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27~43条) 
第四章两个升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44~55条) 
第五章两个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56~66条) 
第六章三个升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67~77条) 
第七章三个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第78~88条) 
听觉分析与听写篇 
听觉分析 
章音程的构唱与听辨 
节大二度和小二度 
第二节小三度和大三度 
第三节纯四度和纯五度 
第四节小六度和大六度 
第五节增四度和减五度、小七度和大七度、纯八度 
第六节和声音程、自然单音程的复习 
第二章和弦的构唱和听辨 
节三和弦的构唱和听辨 
第二节六和弦的构唱和听辨 
第三节四六和弦的构唱和听辨 
第四节大小七和小小七和弦 
第五节大小七和小小七的转位 
第六节大小七和小小七的第二转位 
第七节大小七和小小七的第三转位 
第八节减小七和弦和减减七和弦 
第九节减小七和弦的转位 
第十节大属九和弦和小属九和弦 
第十一节和弦的非密集排列 
第三章和弦连接 
序:调式中的和弦 
节正三和弦 
第二节正三和弦的转位、终止式 
第三节副三和弦及其转位 
第四节属七和弦及其转位 
第五节下属七和弦 
第六节导七和弦 
第七节属九和弦 
第八节重属和弦 
第九节重属导和弦 
第十节副属和弦 
听写 
章旋律音程听写 
节c宫五声(第1~35条) 
第二节c大调式(第36~67条) 
第三节a小调式(第68—93条) 
第四节G大调式(第94~119条) 
第五节F大调式(第120一145条) 
第六节e小调式(第146~180条) 
第七节d小调式(第181—215条) 
第二章基础旋律听写 
节2/4拍中带有二、四、八分音符的听写(第216~249条) 
第二节3/4、3/8拍中带有1+2和2+1结构的听写(第250—291条) 
第三节带有十六分音符的听写(第292~322条) 
第四节带有四分附点音符的听写(第323~345条) 
第五节带有八分附点音符的听写(第346~384条) 
第六节带有切分节奏的听写(第385~431条) 
第七节带有三连音节奏的听写(第432~442条) 
第八节带有弱起、休止符节奏的听写(第443~466条) 
第九节综合听写练习(第467~492条) 
第三章调式、调性听写 
节a和声、旋律小调听写(第493~506条) 
第二节一个升号各调式听写(第507~539条) 
第三节一个降号各调式听写(第540~~568条) 
第四节两个升号各调式听写(第569~606条) 
第五节两个降号各调式听写(第607—636条) 
第六节三个升号各调式听写(第637~668条) 
第七节三个降号各调式听写(第669~700条) 
第八节四到六、七个升号各调式听写(第701—721条) 
第四章难度较大的听写 
节带有各类变化音的听写(第722—755条) 
第二节带有转调、离调的听写(第756~770条) 
第三节带有混合拍的听写(第771~785条) 
第四节带有变拍子的听写(第786~795条) 
第五章二声部听写 
节高音谱表单行谱听写(第796~837条) 
第二节高、低音大谱表听写(第838~876条)


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在调性安排上,《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视唱练耳教程》把C大调作为视唱中的基本调,并以调号递增与交叉的方式来安排视唱练习。在内容上加入了多声部训练章节,如多声部视唱、多声部听写、和声连接听写等,从而发展学生们以纵向听觉为主的多声部思维能力,这也是编者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书在视唱部分的某些章节以及听写、听觉分析中加入了教学法提示,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之有法,研究教学法和探索科学的方法论。实践证明,在视唱练耳课中接受过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在进入真正的教学实践后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教学法训练的学生要表现得更出色。 本教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以满足多层次与多学程的音乐教学和自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作为中等院校音乐视唱练耳课的必修教材。


以下是为一本与《视唱练耳教程》主题相关的、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 --- 《声乐艺术的基石:二十世纪西方和声思维的演变与实践》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 宇轩]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东方艺术文库]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5622-9876-5] 页数: 约 650 页 定价: 128.00 元 --- 图书导言:超越记谱的听觉建筑学 本书并非对基础乐理或初级视唱练耳技巧的重复阐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语汇中“和声”概念的结构性转变及其对音乐创作、演奏与理解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试图构建一座连接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与现代复调、集群、泛调性思维之间的桥梁,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当代音乐面貌的关键理论与实践。 自巴赫的对位法确立了大小调体系的严谨逻辑以来,和声学一直是西方音乐学院教育的核心。然而,随着浪漫主义晚期调性溶解的趋势加剧,以及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先驱的探索,和声的“功能性”开始让位于“音响色彩”和“结构逻辑”。本书旨在为具备扎实基础训练的音乐学、作曲与指挥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梳理和深入辨析现代和声思维演变脉络的理论工具。 第一部分:调性边缘的探索(1900-1945)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音乐家如何在外力拉扯下拓展和声疆域。 第一章:印象主义的和声色彩学 深入分析德彪西与拉威尔如何利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以及非功能性的九和弦、十一和弦,营造出流动的、去重心的音响画面。重点解析“平行和弦进行”对传统声部导向的颠覆性意义,并辅以大量的乐谱分析案例,展示如何“听见”色彩而非功能。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的复古与重构 研究斯特拉文斯基如何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骨架”中提炼出新的和声语言。探讨其对位法在和声层面的体现,例如“三和弦的并置”与“音高层级的周期性循环”,这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以一种现代的、去浪漫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协和与不协和。 第三章:无调性领域的拓荒——十二音技法与序列主义的早期形态 详尽解析阿诺德·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的数学逻辑与美学意图。我们不仅会解析如何构建音列,更着重分析其在横向(旋律)和纵向(和声)组合中产生的独特音响效果,尤其关注其对传统主导音、导音关系的彻底扬弃。同时,对阿尔班·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在十二音体系内的个体风格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特别是贝尔格对“情感的调性残余”的巧妙处理。 第二部分:战后和声的激进实验(1945-1970) 二战后,欧洲和美国进入了音乐思想的“大爆炸”时期,和声的结构性思考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章:序列主义的全面扩张 详细阐述梅西安的“移位模式”理论,以及它如何为节奏、力度、音色带来了与音高同等重要的序列化处理。接着,进入多维度序列(如序列对位)的研究,分析布列瑟斯如何试图将所有音乐元素都置于统一的数学框架下,以及这种极致的系统化对听觉体验带来的挑战与审美价值。 第五章:偶然性与音块的解放 探讨约翰·凯奇对传统“和声”概念的最终解构。通过对“机会操作”的分析,我们考察了在随机性中,听者如何被迫从预设的结构中解放出来,关注声音的“本体”而非其关系性。同时,深入研究利盖蒂·格尔格的微观复调(Micropolyphony),解析如何通过数以百计的声部叠加,形成宏大的、不断演变的音响“云团”,这种“泛调性”的和声形态是如何通过密集的声部运动达成的。 第六章:美国和声的本土化转向 聚焦于美国作曲家如科普兰、巴伯在特定时期对“新浪漫主义”的拥抱。分析他们如何在保留一定程度的调性暗示(如“扩大的调性”或“音高集合”)的同时,融入新的音响质感,避免欧洲序列主义的严苛性。 第三部分:后现代语境下的和声回归与重塑(1970至今) 本部分关注和声作为一种“风格元素”的再现,以及其在理论上的整合。 第七章:极简主义的音高重复与共振 分析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克的作品中,通过相位差和重复驱动的和声变化。这里的“和声”不再是垂直的堆叠,而是时间轴上的微妙漂移所产生的低频共振效应。重点解析“过程音乐”如何将听觉感知引导至对细微变化的觉察上。 第八章:集合理论在和声分析中的应用 引入集合理论(Set Theory)作为分析无调性、十二音及后序列音乐的和声结构工具。详细讲解音高集合(Pitch Class Sets)、集合类(Set Classes)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识别非功能性和声组织中的内在联系和对比,使分析工作更加精确化和系统化。 第九章:泛调性与新调性复兴的和声语言 探讨当代作曲家如何重新拥抱调性色彩,但不再受制于古典的调性功能约束。分析如皮亚佐拉(探戈的扩展和声)、阿滕贝格(新调性的审美选择)等,如何创造出既有亲切感又充满现代张力的和声语汇。这部分将强调“听觉接受度”与“理论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 结语:面向未来的听觉想象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超越传统五线谱视唱和基础听辨的训练,真正理解和声是如何作为一种“思维模型”在过去一百年里经历了彻底的革命。只有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脉络,音乐家才能更自由、更富创造性地运用声音,构建属于自己时代的和声建筑。本书配有大量详尽的乐谱示例和音频参考说明,以辅助理论的深入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的没得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基础乐理知识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即便是像我这样自学了很久但总觉得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乐手,也能迅速找到知识的脉络。尤其是在讲解音程和三和弦的构建时,作者似乎特别注意到了初学者容易混淆的那些点,用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辅助理解,这比单纯背诵规则要有效得多。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一个复杂的转位和弦愣了半天,翻到书里相关的章节后,作者用一个关于“建筑结构”的类比,瞬间就打通了我的思路。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心思,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学习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惫。对于视唱部分,它的练习曲目选择也非常丰富,从最简单的级进、跳进开始,逐步过渡到包含大量装饰音和不协和音程的复杂旋律,这种循序渐进的难度设置,让我感觉每完成一个阶段的练习,自己的耳朵和眼睛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陪伴你从入门到进阶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教材。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提升音乐表现力和理解力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个人非常注重音乐的“画面感”,希望我的听觉训练不仅仅停留在音高和节奏的机械识别上,而是能构建出完整的音乐场景。这本书在讲解如何听辨调式色彩时,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它没有简单地将大调描述为“明亮”,小调描述为“忧伤”,而是深入到调式音阶的特定音程关系如何影响整体听感,并提供了大量涉及不同调式和调式交替的听辨练习。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弱起”和“不完全小节”节奏训练时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拍子数,更强调了这种“断点”在音乐呼吸感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理解和演奏那些节奏处理非常自由的室内乐作品至关重要。通过这本书的训练,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呼吸”和“停顿”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生硬地跟着节拍器走,而是能更自然地把握乐句的起伏和张力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虽然我这里只有纸质版,但从内容设计上能明显感觉到它是面向多媒体时代的学习者的。它的练习难度曲线设计得非常科学,我尝试着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月提升计划”,严格按照书中的章节顺序和建议练习时长来走,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那些关于和声听辨的练习,它对一些不协和音程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巧妙,首先是让你听清“什么声音不对劲”,然后引导你去分辨“这个不对劲的声音具体是哪个音程在作怪”。这种“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过去花了很多时间去纠结那些听起来“怪怪的”和弦,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学会了如何系统地拆解这种“怪”。对于需要考级或者准备进入更高阶音乐学习的同仁们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是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基础的,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对学习者体验的关怀,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精研。

评分

这本书的听觉训练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耳力贫乏者”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节奏感和对非三和弦音响的辨识能力是短板,很多时候听到一段复杂的节奏型总是一头雾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复合拍子或不规则切分,而是先通过大量的单音模唱和节奏模打练习,让你把最基本的“时间感”牢牢抓住。它对复合节奏的分解练习做得极其细致,比如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十六分音符组分解成两组清晰的八分音符组进行内化,书里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听觉路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听辨非功能性和声的训练也并未避而不谈,而是用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先让你“听懂”它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强迫你去命名它的功能。这种以“结构感知”为导向的听觉训练,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让我觉得原来那些晦涩的和声进行并非遥不可及。我甚至开始尝试用它教的方法去“默写”一些古典乐派的奏鸣曲的引子部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评分

我是一个在校音乐系学生,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教材都存在一个通病:理论知识堆砌得很多,但实操性不强,或者说,编排的练习与实际的音乐会曲目相隔太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的视唱练习曲,很多旋律线和节奏型都明显借鉴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特点。比如,在练习到某些包含大量快速音阶和琶音的段落时,我能立刻联想到巴洛克时期的一些赋格对位练习的影子;而在一些需要处理大量属七和弦转位听辨的环节,其音响色彩又很贴近浪漫主义时期的织体。这种“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让我在准备独奏曲的视奏和背谱时,能更快速地将听觉、视觉和手指动作进行有效连接。它仿佛一座桥梁,将枯燥的视唱练耳训练与我们未来真正要面对的音乐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它的习题的重复度和变化性掌握得很好,不会让人感到重复劳动带来的厌烦,每一次看似相同的练习,都会在细微之处设置新的挑战点,迫使你保持高度专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