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约翰·凯奇4分33秒百年纪念版(1912-2012)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约翰·凯奇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8393 |
| 出版年份: | 2017年10月 |
| 版次: | 版 |
| 总页数 | 3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8元 |
| 实际重量: | 0.159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约翰·凯奇4分33秒(1912-2012)(汉英对照)(百年纪念版)》由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美国)约翰·凯奇 译者:刘黛妮
约翰·凯奇,1912年9月5日,约翰·凯奇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1992年8月12日在纽约去世。他曾跟随亨利·考威尔和阿诺德·勋伯格学习作曲。他发明了预置钢琴,并写作了一系列打击乐作品,这些创作激发他不断想象,探索更多独特的方式,以构建出音乐作品中的现代性。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比例记谱法(1952)
手写版《静默》(1986)
大卫·杜德尔对1952年原版手稿的重建(1989)
约翰·凯奇写给海伦·沃尔夫的信件(1954)
“比例记谱法”说明文字
手写版《静默》说明文字
约翰·凯奇写给海伦·沃尔夫的信件中文版
约翰·凯奇,1912年9月5日,约翰·凯奇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1992年8月12日在纽约去世。他曾跟随亨利·考威尔和阿诺德·勋伯格学习作曲。他发明了预置钢琴,并写作了一系列打击乐作品,这些创作激发他不断想象,探索更多独特的方式,以构建出音乐作品中的现代性。
要考量凯奇的作品对20世纪音乐与艺术的影响和衍生分支流派,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更不要说对其进行评判性的评价了。但是如果要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音乐发展情况,则不能忽视约翰·凯奇在音乐与思维上的成就。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那种低调而又充满张力的留白,到内页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无声”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指尖触碰到纸张那种略带粗粝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时间感。那些排版布局,看似随意却又处处暗藏玄机,文字之间的留白,与凯奇本人的创作哲学——“让空间发声”——达到了奇妙的共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关于“事件”和“间隙”的记录时,所使用的字体和字号变化,绝非简单的信息呈现,而更像是一种音乐的五线谱,引导着读者的目光在页间游走、停顿、再加速。这种对媒介本身的极致利用,让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件装置艺术品,它不仅仅是关于凯奇的,它本身就在实践着某种“非意图性”的美学。读完一遍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在阅读时保持一种极度的专注,生怕错过了那种“被沉默吞噬”的美好。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行为本身,转化成了一种类似冥想的体验,远超出了普通传记或理论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需要被“聆听”的视觉文本。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清醒”。在充斥着各种喧嚣和符号轰炸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强迫性的“慢下来”的机制。它的阅读节奏非常考验耐心,因为它拒绝提供即时的满足感。你必须接受信息流的间歇性、逻辑跳转的突兀性,以及大量留白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当代信息消费习惯的一种有力反抗。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凯奇晚期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脱感,仿佛作者也跟随凯奇一同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高地,不再执着于标签和定义,而是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凿的史料,而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凯奇式的思维场域”,让读者在翻阅每一页时,都能感受到那种被邀请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少评判的世界的体验。它迫使你放慢呼吸,重新校准你的感官输入,这对于任何长期处于信息过载状态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排毒”。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对现代主义音乐史有基本了解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它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非线性叙事能力。它并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时间轴梳理方式,而是像一幅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每一个“切片”都指向凯奇创作生涯中某个至关重要的哲学转折点。比如,它对易经在凯奇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与其说是在做文献梳理,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相互渗透的符号系统。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穿插那些看似无关的日常轶事——比如他关于园艺的看法,或者对禅宗的领悟——然后突然将这些日常细节,与他最激进的音乐实验并置。这种并置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音乐”和“噪音”、“有目的性”和“偶然性”之间的界限。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解释”凯奇的4分33秒,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视角,让读者可以自己去“体验”或“构建”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论手册,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沉默、如何聆听环境,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规格和纪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纪念”本身的解构。1912到2012,一个世纪的跨度,通常意味着对生平和成就的全面赞颂,但这本书的语调却异常冷静、克制,甚至是疏离的。它并没有试图将凯奇塑造成一个被供奉的“大师”,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现代社会对“意义”和“权威”的集体焦虑。我注意到,书中很多篇幅都在讨论“接收者”的角色,强调听众或读者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所扮演的主动性。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高度个体化——你读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你内心的“噪音背景”。在阅读某些关于时间暂停的章节时,我几次放下书,去倾听窗外世界的声响,这种书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性,是极少数传记作品能达到的效果。它不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法论。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音乐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这些仍在摸索如何超越传统乐器限制的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没有冗长枯燥的作曲技法分析,而是充满了那种“行动的哲学”。最让我兴奋的是其中对“非意图性创作”的探讨,它鼓励我们放下对控制欲的执着。书中提及的那些关于机会操作(Chance Operations)的记录,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创作的大门。它让你意识到,即便是最严谨的数学方法,最终也可以导向一种彻底的解放。我甚至能想象,如果将书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关于静默空间如何被环境声占据的描述——直接翻译成现场指令,它们本身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艺术脚本。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理论变成了可以“做”出来的东西。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展示了,一个天才是如何将最极端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实现艺术的彻底颠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