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夏滟洲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课本教材9787807510888

中国音乐简史夏滟洲上海音乐出版社正版课本教材97878075108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滟洲 王小龙 陈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史
  • 教材
  • 音乐教育
  • 夏滟洲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9787807510888
  • 音乐理论
  • 高等教育
  • 艺术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0888
商品编码:29684819552
页数:19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音乐简史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 
作者/主编:  夏滟洲 王小龙 陈永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807510888  
出版年份:  2007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8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5.00元
实际重量:  4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中国音乐简史》体现了不同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教材构架和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应该是对立相斥的。这套教材突出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是以降低、削弱课程应有的学术含量为代价。这里的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的学术性。



 前言 

序 
章上古音乐文化 
节上古音乐文化形态 
一、远古音乐文化形态 
二、史料记载中的远古音乐文化 
三、考古发现的音乐实物 
第二节 了解上古音乐文化的途径 
附表:我国历代纪年表 
第二章周秦音乐 
节礼乐制度下的周代宫廷音乐 
一、礼乐文明 
二、宫廷音乐 
第二节俗乐 
一、《诗经》 
二、郑卫之音 
三、南音 
四、“乱”的概念及其影响 
五、成相 
第三节器乐音乐 
一、乐器分类法 
二、曾侯乙编钟 
第四节音乐表演 
第五节音乐理论 
一、乐律理论 
二、音乐思想 
三、理论著作 
第三章两汉音乐 
节宫廷音乐 
一、乐府 
二、李延年 
第二节俗乐 
一、北狄乐 
二、鼓吹乐 
三、从相和歌到相和大曲 
第三节 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 
第四节器乐音乐 
一、新乐器 
二、琴 
第五节音乐理论 
一、乐律理论:京房的贡献 
二、乐谱 
第四章魏晋六朝音乐 
节俗乐的发展 
一、从清商乐到清商大曲 
二、西域音乐 
第二节器乐音乐 
一、新乐器 
二、琴 
三、器乐形式 
四、乐曲 
五、乐谱 
第三节宗教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音乐理论 
一、乐律理论 
二、音乐思想 
第五章隋唐音乐 
节以俗乐为主的宫廷音乐发展 
…… 
第六章宋元音乐 
第七章明清音乐 
第八章清末民初:传统音乐的转型 
第九章“新音乐”启蒙: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第十章 步入现代:中国音乐的崛起 
第十一章 多区域发展:战时音乐文化的此消彼长 
参考文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中国音乐简史》紧扣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的化要求。这套教材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方案》和《纲要》着力突出的理念,并正逐步成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音乐史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视角,力求详尽并具有专业性,避免了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来源的痕迹。 --- 《西方音乐史纲:从巴洛克到现代》 作者:[虚构作者名] 教授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虚构ISBN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西方音乐史著作,旨在为音乐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及所有对西方音乐文明发展轨迹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框架。它并非仅仅罗列作曲家与作品清单,而是将音乐的演变置于其社会、哲学、技术和艺术思潮的宏大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力求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变革背 深刻的内在逻辑与驱动力。 全书结构清晰,以时间脉络为轴线,细致剖析了自巴洛克早期直至二十世纪末的西方艺术音乐的核心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巴洛克盛世的辉煌与规范(约 1600-1750 年)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西方音乐如何从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以主音音乐(Monody)和和声体系为核心的“巴洛克风格”。重点剖析了歌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特别是意大利在这一领域的先驱作用,如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对戏剧性表现力的极致追求。 对巴赫(J.S. Bach)和亨德尔(G.F. Handel)的分析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对于巴赫,我们不仅探讨了其对赋格曲(Fugue)结构逻辑的登峰造极,更深入解析了其宗教作品(如《马太受难曲》)中蕴含的神学思想与对位法的完美结合。对于亨德尔,则侧重于其对清唱剧(Oratorio)的贡献,以及他如何将歌剧的戏剧性技巧融入到更具公众性的大型声乐作品中,尤其是在英格兰的创作实践。 此外,本卷还深入探讨了协奏曲(Concerto)形式的成熟,特别是科雷利(Corelli)和维瓦尔第(Vivaldi)在协奏曲的结构与技巧上奠定的基础,以及键盘音乐(如组曲和托卡塔)的发展脉络。乐器的革新——如提琴家族的完善和羽管键琴的盛行——也被视为理解这一时期音乐实践的关键要素。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平衡(约 1730-1820 年) 古典主义时期被视为音乐结构与形式的“黄金时代”。本书着重探讨了洛可可(Rococo)风格的过渡作用,以及“早期古典乐派”(如斯塔姆茨、巴赫之子)在确立清晰旋律线条和平衡乐句方面的努力。 核心内容聚焦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巨头”:海顿(Haydn)、莫扎特(Mozart)与贝多芬(Beethoven)。对于海顿,分析其作为“交响曲之父”和“四重奏之父”的地位,强调其在发展奏鸣曲式(Sonata Form)标准化过程中的核心贡献。莫扎特的部分则着重于其旋律的天赋、歌剧创作中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画(如《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对协奏曲形式的精炼。 贝多芬的分析被赋予了突破性的意义。本书将贝多芬视为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细致考察了其早期、中期(英雄时期)和晚期作品在思想深度、情感表达强度以及打破既定形式上的渐进式革命。特别是对其晚期弦乐四重奏和弥撒曲的分析,展现了音乐如何承载个体自由意志和形而上学的思考。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体抒发(约 1815-1910 年) 浪漫主义是音乐个性解放的时代。本书追溯了李斯特(Liszt)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如何彻底颠覆了器乐叙事的方式,以及瓦格纳(Wagner)对“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及其在和声上对传统调性的侵蚀。 这一部分对舒伯特(Schubert)的艺术歌曲(Lied)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揭示了德语诗歌与音乐如何达到共生状态,成为浪漫主义情感表达的独特载体。对于肖邦(Chopin)的钢琴独奏作品,侧重于其对波兰民族精神的融入以及对钢琴音色和踏板技巧的革命性探索。 民族乐派(Nationalism)的兴起是另一重点。书中系统梳理了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Dvořák)与斯美塔那(Smetana),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的格里格(Grieg)等,如何从民间音乐、民族史诗中汲取灵感,构建出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音乐语言。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与决裂(约 1900 年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呈现出爆炸性的分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尔(Ravel)为代表的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如何模糊了传统音响的界限,以及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在《春之祭》中引发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的震撼。 重点分析了勋伯格(Schoenberg)开创的无调性(Atonality)和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Technique),解释了其作为对晚期浪漫主义过度主观化倾向的一种理性反动。对第二维也纳乐派(如贝尔格、韦伯恩)的阐述,强调了严谨的结构控制在“无中心”音乐中的必要性。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美国作曲家如艾夫斯(Ives)和科普兰(Copland)的创新,以及后期的序列主义(Serialism,如布列兹)和概率音乐(Aleatoric Music,如约翰·凯奇)等前卫思潮,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理解现代音乐在审美价值和听众接受度方面所面临的持续挑战与探索。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将音乐发展与同期哲学、文学和视觉艺术思潮紧密结合。 深入的分析方法: 结合了传统曲式分析与当代音乐社会学解读。 丰富的图表与乐谱示例: 辅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结构和和声变化。 细致的语境化处理: 强调地域性差异和技术进步对音乐风格的塑造作用。 通过对上述宏大叙事和具体细节的兼顾,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通往西方古典音乐深层结构和历史意义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著作那种干巴巴的年代堆砌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向导,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探讨近现代音乐的转型期时,他非常巧妙地引入了社会思潮和西方思潮的碰撞点,使得那些音乐风格的转变不再是孤立的技术革新,而成为了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地方戏曲发展时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他没有将它们仅仅视为“民间杂耍”,而是赋予了它们与文人音乐同等重要的地位,详细分析了它们在结构、腔调上如何与主流音乐体系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读完关于某个流派的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那些精炼的总结性论述,那些句子往往一语中的,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历史记录”的范畴,上升到了“学术评论”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人”的故事上所花的心思。音乐史不应该只是乐谱和理论的流水账,它应该是鲜活的、充满激情的历史人物传记。这本书成功地将许多被历史淹没的音乐家“重新挖掘”了出来,并且非常立体地描绘了他们的创作背景、艺术追求乃至人生的跌宕起伏。我记得读到某位清代作曲家如何在大师云集的朝廷中,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辩论确立自己地位的那段描述,简直像读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简单地评价其音乐成就的高低,而是着力刻画了他们与时代、与同侪之间的复杂张力。这种将音乐创作置于特定社会人际网络中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让我对那些“名字”不再感到陌生,而是仿佛看到了他们鲜活的面孔和他们指尖流淌出的旋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处理,无论是字体大小的选择,还是章节之间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的古代音乐理论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组织的学术漫步。作者在梳理脉络时,非常注重图文并茂的结合,那些插图和乐谱示例,绝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深入理解音乐形态的关键钥匙。比如,讲到唐代的燕乐时,附带的乐器图谱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能让人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音乐场景。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宫廷音乐制度,我反复查阅了书中对应章节的注释和引文,那份详尽程度,足以看出编者在资料搜集上的浩大工程。这绝对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教材,它更像是一本值得珍藏的音乐史诗画卷,即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专业态度。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音乐史专著时,常常因为其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感到挫败。然而,这本书在处理专业词汇时展现出的那种“耐心”是极其罕见的。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情境和音乐实例来“示范”这个词的含义。比如,当讨论到“五音”和“七音”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差异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音阶图,而是通过对比不同音乐材料的听感差异,引导读者去“感受”这种区别。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降低了进入音乐史殿堂的门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完整的中国音乐发展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有效、充满人文关怀的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思维工具。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任何一首古乐曲时,都会自然而然地代入历史的维度和文化的背景,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维上的重塑。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待传统乐器和演奏技法上的细致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很多乐器史的著作往往只是简单提及其形制,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特定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演变与音色特点,这对于理解音乐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书中对“七弦琴”在宋代以后,由于文人审美的影响而产生的具体形制调整,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作者引用的古代文献资料非常扎实,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论点。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述复杂的记谱法时,总是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即便是第一次接触工尺谱或减字谱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逻辑。这说明作者在撰写时,始终将“传道授业”放在首位,没有陷入故纸堆中自我陶醉,而是致力于让深奥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一点对于推广传统音乐文化来说,功德无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